爸爸诈尸育儿的背后是妈妈深陷守门身份却不自知。
现在很多家庭基本都是妈妈带娃,妈妈包揽的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管孩子学霸学渣,管的太多的结果就是妈妈在带娃的途中越变越老,越来越累,爸爸在带娃的途中越变越懒,最后直接不管。然后突然有一天,发现结婚了,怎么孩子像单亲,究竟“爸爸去哪了???”
其实家庭教育中,爸爸教育的缺失不占少数,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有一份研究数据表明:
无论对孩子的日常照料,还是教育活动中,父亲的角色都发挥不足;另外,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只占7.5%,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的比例也只占11.7%。 (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 ,2015)
所以当我们看到爸爸带娃,就像看到异类,直呼:“别人家的爸爸”,对这样的稀有物种投以赞叹的目光。反观身边的爸爸,他们截然相反的行为,让妈妈们重新给他们定义了身份:僵尸、诈尸,因此生活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育儿方式:诈尸式育儿、僵尸式育儿,丧偶式育儿。很多网友都说现在结婚生孩子,你不止多了一个孩子,还多了一个叫爸爸的“巨婴”,每天啥事不干,还在瞎捣乱。但是爸爸们真的不想参与到育儿活动中来吗?
在《超级育儿师》这个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事情的真相。一个这样的家庭,妈妈管着孩子的一切,也管着爸爸的一切,孩子出现问题,妈妈不光打孩子,也骂爸爸,导致爸爸不敢说话,害怕一说话就会爆发家庭大战。这样的妈妈每天深陷孩子的吵闹中和爸爸的对立中,感觉身边的人都不理解她,活的太累。但是从这个家庭和兰海老师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爸爸也想参与其中的,只是爸爸的每次参与都被妈妈无情打断,爸爸说一句,妈妈骂一句。爸爸的教育被妈妈拒绝在门外了。
没有一个爸爸是不想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但是爸爸却不知道如何去做,所以他们就会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指挥”妈妈,这种错误的方式在妈妈看来简直就是多余的,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于是诈尸式育儿就出现了。爸爸们用错方法,导致了妈妈们深陷“守门员效应”中却不自知,不仅身累,而且心累。
何为守门员效应?
母亲守门员效应指的是母亲支持、限制父亲参与到家务劳动和教养孩子活动中来。比如,父亲完成家务后,母亲看不惯,重新再做一遍,或者是母亲抱怨、指责、随意评价父亲的教养行为。
母亲的守门员行为分为三种,一种是控制行为,指的是母亲对信息、资源和人际交往的管理和控制;一种是贬损行为,指的是当爸爸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妈妈总忍不住批评爸爸,干扰父子、父女之间的互动;最后一种是鼓励行为,指的是妈妈提供给爸爸积极的反馈,与爸爸积极互动,表现出对爸爸的尊重等。前两种行为也被称为关门行为,而妈妈的鼓励行为则被称为开门行为。在诈尸式育儿和丧偶式育儿的家庭中,母亲的守门员效应更多的是指母亲的控制行为和贬损行为,其中缺少了妈妈给爸爸行为的积极反馈,忘记了给爸爸开门,导致了爸爸不愿或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
我同事家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在他们家,她妻子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也包揽了孩子的学习。每次他做完家务,他妻子都要重新整理一遍,他说现在他基本不做家务,因为做了之后,妻子也要重新整理,他为妻子着想的最好方式就是呆着别动。他把妻子的这种行为归咎于“洁癖”,但是我觉得也许是妻子守门员的角色当习惯了。
为什么妈妈们会深陷于守门员的效应却不自知?
第一,“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深入人心。
以前都是爸爸在外忙事业,妈妈照顾家庭,几千年的传统在妈妈内心根深蒂固,当开始养育孩子的时候,妈妈理所当然的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把爸爸拒之门外。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社会对妈妈的要求不仅仅是下得厨房这么简单,它更要求妈妈们必须具备上得了厅堂的能力,随时帮衬着爸爸。这份独立女性的身份标榜让妈妈们认为依靠他人是可耻的,于是不断的用“独立”隔离爸爸,也隔离了孩子与爸爸之间的感情。
第二,妈妈是自私的花园主,习惯性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品。
从生理上,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的肉,在照顾孩子上,妈妈自然会比爸爸多上心一些,而且男性比女性来说更加晚熟,就算是当父母这件事,很多爸爸也是后知后觉,而妈妈自从怀孕那刻起就开始准备了。当孩子出生的时候,妈妈很容易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就像一个害怕被别人拿走玩具的小孩,把爸爸当成敌人。
第三,妈妈被逼成为“守门员”,却被习惯绑架。
很多妈妈被逼无奈成为守门员,其实他们也不想这么累。可是爸爸们平时很少在家,妈妈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照看孩子,被逼成为守门员。习惯真的是件很可怕的东西,当你习惯了一个人教育孩子,生活中一旦出现了爸爸不一样的声音,妈妈们会竖起浑身汗毛,理所当然的成为守门员,展开与爸爸的对决。
其实爸爸与妈妈是协同作战的“伐木累”,他们之间不是敌人,他们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孩子今后能更好。
在家庭中,应该怎么做让教育更趋完美?
家是爸爸、妈妈、孩子共同努力的地方,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家里存在一些病态的育儿方式,要想改变,需要每个人都要为之付出努力,缺一不可。
妈妈们,我想对你说:
①请给爸爸多一点信任。
妈妈总觉得育儿无法假手他人,于是什么事情都自己来,但是别忘了,爸爸不是他人,也是孩子最亲的人。请给爸爸多一点信任。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都是在学习的路上不断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但是犯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妈妈,请放手让爸爸尝试一下,也许会轻松很多。
我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每天给九儿读书是我们晚上睡觉前的必备项目,往常,都是我给九儿读,但是有一次九儿突然提出让爸爸为他读书,于是我给了爸爸一本书,娘俩一起听爸爸读书,听完后,我感觉到震惊的是:虽然是同一本书,但是爸爸读出来却是不同的感觉,而九儿似乎也听得津津有味的,听爸爸读书的状态和听我读书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现在爸爸带娃的家庭越来越多了,很多爸爸带的也不错,张晋半夜给孩子喂奶,照样可以做的很好,蔡少芬在信任爸爸这点上就做的很好。他们虽然是男人,但他们也是爸爸,在爱孩子这件事上,爸爸与妈妈是一样的。
②请给爸爸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鼓励,这样不仅让自己有进取之心,更重要的是能产生不断超越与突破的动力。在养育孩子方面,爸爸可能不像妈妈那样细心,也可能不像妈妈一样去读各种的育儿书籍,但是请给爸爸一个成长的机会,就算爸爸做错了,也请给爸爸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耐心,让爸爸可以有信心,有动力去做的更好。
③在孩子面前,维护父亲的形象。
想让爸爸参与到养育孩子的家庭教育里来,你首先得让孩子信服爸爸,让爸爸在孩子面前获得应有的尊重。在生活中,就算爸爸做错了,也请不要在孩子面前大义灭亲,可以关起门来跟爸爸私聊,尽力维护爸爸的形象,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爸爸”的形象。
爸爸们,请随时做好准备。
①别放弃尝试
有些爸爸,妈妈当面指责一句,他们就放弃了当爸爸的责任,将所有的育儿工作都交给妈妈,其实我想对爸爸说:妈妈的指责其实是“恨铁不成钢”的抱怨,请理解一个妈妈的辛苦,再多尝试一次,当妈妈看到你做出的改变,他们也会乐此不疲的。
②不要跟妈妈唱反调。
“诈尸式”育儿的痛就是爸爸们习惯用打压妈妈的育儿经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与重要性,这让妈妈很反感,从而将爸爸“守在门外”。改掉和妈妈唱反调的坏毛病,刷存在感也可以有另外一种方式。你可以跟妈妈一起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平时多带孩子与家人出去走走,用你的男性魅力教孩子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这比跟妈妈唱反调要好的多。
③当成长型爸爸。
生活中,我们总会听爸爸这样说:“我不懂怎么教育孩子,你当妈的要做好教育工作”。爸爸们这波甩锅姿势让我感到太难堪。不会当爸爸,没关系,我们可以学习。谁都是从零开始,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当爸爸的。跟着妈妈,拿起育儿书籍,仔细看看妈妈们画的重点,我相信如果有爸爸考试的话,爸爸们一定会及格。
写到最后,我想说:
养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家庭成员中每种身份对孩子都有不同的意义,少了谁都不行,所以爸爸妈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诈尸式育儿和丧偶式育儿赶出家庭,一次不行,我们继续重复,虽然人生不能重来,但是当好爸妈这件事,我们可以重复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