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拜访一位老朋友,居然发现她在用手机观看动画,而且看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欲罢不能。我虽对此幼稚行为嗤之以鼻,但是她却不以为然,反而惟妙惟肖地给我讲解个中情节。不知道为什么,我逐渐被吸引了。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标准的70后,如今已然进入怀旧模式,一边不甘落后地努力拼搏着,一边感叹时光不饶人,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联系当年的小伙伴,在孩子们诧异和一脸不解中,慢悠悠地回忆自己的童年,不经意间聊起童年的一些玩具和游戏,启动了尘封的记忆,那些当时很普遍和流行的东西,今天已经完全看不到踪影,但是那些尘封的记忆,一旦打开,就如同滔滔江水,奔泻而来。
小时候,对于农村生活的我们,电视机可是个奢侈品,当时拥有电视机的,都是村子里少有的万元户,我的邻居家,就是当时的万元户,他家有一台丹东产的菊花牌黑白电视机。每到傍晚,他家的院子里,都聚集了一群群吃完晚饭过来消遣看电视的大人孩子们。我也是其中之一。那晚,邻居家刚刚吃晚饭,电视还没开演,男人们就在窗根底下,放下小马扎,抽着烟,吹吹牛,女人们抱着孩子,或牵着孩子的手,在院子里溜达,安抚着情绪不安焦急难耐的孩子。我那时候是最乖巧听话的,一般都早早来到,占个好位置,坐在那里就不动了,以便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邻居家吃完饭,媳妇收拾桌子,男人剔着牙,抚着肚子悠哉地去开电视机,孩子们安静下来了,大人们也停止讲话,我则已经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了,那小小的,当时看起来神奇不已的方箱子里,会有怎样的出其不意。
那晚演了一部动画片,叫《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有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古老的民间讽刺性故事创作而成,整个动画片没有配音,没有音乐,只有几声清脆空灵的木鱼声,人物个性强烈,别具一格,寥寥几笔勾勒出三个和尚的不同性格,幽默、朴拙,令人过目不忘。
影片一开头就把我紧紧地抓住了,伴着清脆而余音袅袅的木鱼声,银幕上映出一行大字:“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当映出“三个和尚”四个字时,木鱼声戛然而止,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跳仿佛漏掉了一拍,呼吸也仿佛停止了……三个和尚怎么样了?原来,人多了反倒没水吃了。为什么呢?瞧,一个小和尚,不远万里来到一座高高耸立的大山上,自力更生,无依无靠,悠然自得地自己挑水;又来了一个和尚,问题出现了,两人开始斤斤计较,最终达成共识,两人一起抬水吃,也能其乐融融,相安无事;当第三个和尚来了之后,三个人骨子里的劣根性就明显凸现出来,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互相推诿,多干一点都不愿意,宁可坐着,因为没有水喝,吃东西噎得都打嗝了,也没有人愿意主动去挑水,连观音菩萨座前的花也因为没有人换水,而枯萎了,看到这里,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太可笑了!
故事情节急转直下,一天,一只老鼠出来觅食,不想咬倒了蜡烛,寺庙起了大火,这下,三个和尚都慌了神。救火需要水,可是缸里滴水没有,此时,他们已经顾不得计较谁吃亏谁占便宜了,都争着去挑水。在他们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下,成功扑灭了大火,这件事,给三个和尚上了生动而严肃的一课,他们认识到了自己从前的错误,开始团结一心,精诚协作,每天缸里都有满满的清水,就连观音菩萨都笑了……
这部动画片,故事简单又有趣,讽刺了那些相互依赖、相互推诿、斤斤计较、唯恐自己吃亏的人,并启发我们只有团结合作,互谅互让、齐心协力、勇于承担责任,把个人的智慧融入到集体之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这是我后来慢慢长大,又反复多次看这部动画片才体会到的。当时小小年纪,是没有这么_深刻的体会的,只是懵懂,震撼,并为此唏嘘不已。
《三个和尚》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80年摄制并公映的一部改编自民间故事的短篇动画电影,该动画片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和翻新。全片没有任何人物对白,完全依照音乐和人物动作表情来推动故事情节。在中国内地上映后大受欢迎,并获得柏林影展银熊奖以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在内的海内外多个奖项。
那个年代,还有很多经典的动画片,它们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快乐成长,吸引了多少童年的目不转睛,多少当年的孩子长大了,依然怀念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