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完整读完的两本书分别是《斯坦福高效睡眠法》和《婴幼儿睡眠全书》。读这两本工具书的劲头比小说还要大,可见睡眠确实成了一件大事儿了。稀里糊涂的读完了,个人的睡眠确实有所改善,不过我更想跟你分享的不是来自书本的科学,而是科学里来的个人照见。
你信奉早睡早起吗?
我信奉的。并且在我的观念里,早起更核心。早起连着的是:勤奋、有序、有毅力等等好词汇。后来还夹杂了很多说不出来的东西,例如:比别人多出来更多的时间,感觉自己很特别终成大器(很励志)……那些说不出来的东西包含了对自己的期待,期待里包含了焦虑,焦虑来源于比较。
结果就是,做学生的时候我无数次的立志要早起,所以很恐怖的是,有相当一段长的时间我是四点到五点之间起床的。更恐怖的是,最近我打算延续上5点起床的习惯,并且在一点点的培养自己的早起习惯。
但是我知道,这两次早起是不一样的。前面是因为升学的压力不得不这么做,后面则更多希望自己感到愉快。因为升学的压力5点起床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现在5点起床是为了愉快呢?这里面我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
微习惯的力量
心思比较重的人睡眠质量通常不是很高,睡前看个微信都能让我失眠,更别提什么看电影之类的,怀孕之后这样的现象就更厉害。前一个晚上睡不好,第二天不敢补觉,补了就第二天晚上更睡不好,所以往往选择死扛着,实在抗不过去就减肥的甜蜜期,饿极了就吃块能量棒但是不能敞开吃。
心思重这件事情好吗?成年的我已经可以理解凡事都是一体两面。过去的那些类似“早起”的经历已经塑造了今天这个总是追求更好的自己。从别人的眼光看着挺累的,但是自己更明智的选择是接纳和做微小的调整。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这本书特别强调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除了一套帮助入眠和醒来的科学“仪式”之外,很核心的就是准点起、按点睡。并且是起床和睡下之间的睡眠周期和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对于我这样的情况,早起就是好的,或者说5点起就是比较理想的。下面来说原因。
晚上的时间尽可能陪孩子,包括睡前的阅读、游戏之类的。到现在为止,她还是需要陪睡(这个是另一个我要去解决的难题)。所以,通常来说我们会在10点之前就入睡。那个时间段如果我不睡就容易失眠。如果早上7点起床就很容易出现睡多了的情况,导致自己10点入眠困难。
5点起床除了可以保证晚上更早入睡,很大的好处是拥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家里客厅是游戏室、餐厅、厨房也是我的工作间。早起的这段时间没有人打扰可以很顺利的开启一天。往往将重要的事情例如写作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更有勇气去挑战。
微小的习惯带来一连串的改变,例如,我早上的心情往往会更好,一方面是有好睡眠,另一方面是有好的工作成果,也有时间从容的为家里人做早餐之类的(我也逐渐接受做家务也是很有价值的)。
那段太长的睡眠噩梦
我和公公婆婆最大的分歧在育儿上,至今都没有抹平的矛盾是在童梦泽的睡眠上。大概到2岁半前,梦泽都是靠抱睡、奶睡入眠的。那些梦哭或者抱到手断火大的夜晚,是我们家庭集体的噩梦记忆。这些已经够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在如何让孩子好好睡上面,我们和公公婆婆之间的斗争。来听几个段子:
半夜哭醒,门被打开,婆婆想带走孩子,为了让我们(主要是他儿子好好睡)。孩子被成功带走的时候,他们老两口就打开所有的灯,竖抱着梦泽在客厅边抖边走边唱2个小时……我凭借不多的科学睡眠知识和勇气锁上了房门,就变成了时不时的来自隔壁房间的冷嘲热讽或者大声埋怨,而我这边抱哄不行就只能奶睡,奶睡不行再抱哄。
婆婆的腿不好,我白天上班的时候孩子托付给她。为了哄睡,她只能抱着孩子哄,于是,就有了我常常要听的第二个段子,她是如何在别人都睡午觉的时候,抱着梦泽在楼下的树荫下哄睡。全小区的人都知道这家的女娃娃难带。而我,也因为一度因为睡觉难而对再生一个心存恐惧。
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看完《婴幼儿睡眠全书》的时候,我跟童强总结,排除这件事情暴露了我们彼此的性格缺陷以外,背后很多是关于对婴幼儿的理解的。这个理解的核心是,孩子是否有睡眠能力,孩子的睡眠能力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如何帮助他们发展睡眠能力。这些理解首先是需要以一定的科学依据做基础的,然后是在科学的基础上配合耐心、信心、爱心等去做每日的抚养。
我以为我比公公婆婆要高明不少,但是在梦泽睡眠这件事情上,我发现我的很多错误或者迫于无奈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跟我对梦泽睡眠能力认识不足有关。而且常常走在天平的两端:觉得自己很能,孩子就是没有能力的,我多付出一点就行;觉得自己很无能,孩子倒是鬼大的很,知道怎么降服我,我连个孩子都不如。这样的情况下还以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彰显母爱……
在睡眠这件事情上,这些科学的睡眠知识也好,对自己行为背后的信念反思也好,都是我生娃前的“装备工作”的一部分。生活日常中那点小心思,时常被我放在显微镜下看,估计这是我独特的“科学精神”,是对这个奥妙无穷的世界和奥妙无穷的“我”的探索。这也源于一个信念,更好的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才可以更好的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