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儿领着刘姥姥来到贾母房中的时候,大观园中的姊妹们正聚在贾母跟前,陪着老太太聊天。刘姥姥一进门,“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这一眼之后,就是第三十九回的第四个场景“刘姥姥见贾母”。
曹师通过刘姥姥的视角,说明房间里人多,贾府众人衣着光鲜,姿容靓丽,让人眼花缭乱。这是刘姥姥进屋后的第一眼、第一印象。
第二眼,刘姥姥就看见了老太太,“一张榻上独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站在底下正说笑。”以刘姥姥的见识,此情此景,当然立刻“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曹师笔下人物说话时,用词新奇难测,这句“老寿星”,听来格外亲切。刘姥姥“福了几福”更是把乡村老妪故作镇定的紧张无措表现得淋漓尽致。
“贾母亦忙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曹师百忙中,仍不忘交代“板儿”的表现,为后续安排板儿做简单铺垫。
落座之后,刘姥姥跟贾母的第一次交流正式开始。贾母先问“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三百多年前,一个七十五岁的农村老太太,徒手扛着一大袋子土特产,徒步领着小外孙走了一上午,从郊区来到城里,刘姥姥的身子板确实非比寻常。
刘姥姥很想说点奉承话,于是听了贾母的话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贾母听了又问“眼睛、牙齿都还好?”对于老人来说,眼睛、牙齿是直接影响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器官,曹师通过问话次序和言谈用词,侧面描写出贾母的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也都非常健康。
刘姥姥就说“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一个。”农村老妪说话,原本就应该如此实在,曹师的台词设计的天衣无缝。
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顽笑一回就顽了。”
曹师安排贾母说的这段话,堪称老年人晚年生活写照,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人类面对生命流逝时,亘古不变的的渺小和无奈。
刘姥姥继续奉承:“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 贾母一句:“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得大家都笑了。
至此,刘姥姥和贾母第一次会面的寒暄部分结束。贾母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我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地里的好吃。”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到想鱼肉吃呢,只是吃不起。”贾母又道“今儿既然认了亲,别空空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也算看亲戚一趟。”
曹师设计的这一段问答,重在表现俩位老人身体、习惯、生活条件方面的巨大差距。刘姥姥连续用“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我们到想鱼肉吃呢,只是吃不起”这样的对话,将谈话推进到无法继续的状态。好在贾母心地善良,看见同龄人心里欢喜,所以,每次都挽救了谈话,扮演了话题引导者的角色。最后发出的邀请,更是一种态度,反映出贾母此刻心情愉悦,精神畅旺。
凤姐在一旁察言观色这么久,一看贾母喜欢,也忙挽留道:“我们这里虽比不上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两天,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 凤姐这句话,时机把握恰到好处,同时为后文刘姥姥讲故事留下伏笔。
贾母笑道:“凤丫头,别会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得住你打趣他。”曹师通过贾母这一句话,对刘姥姥的整个谈话表现,从贾母的视角进行总结陈述。接下来,因为要开始说故事,需要先把板儿安置好。于是,曹师安排贾母又命人去先抓果子与板儿吃,“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贾母就又命拿些钱给他,叫小幺儿们带他去外头玩耍。”
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听,贾母一发得了趣味。”说话间,凤姐儿名人来请刘姥姥吃晚饭,贾母又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给刘姥姥吃。凤姐就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鸳鸯忙命人带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亲自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命给刘姥姥换上。“那刘姥姥那里见过这般行事,忙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塌前,又搜寻些话出来说。”
最后这段文字,曹师完全按照贾府的生活规格进行处置,叙事文字跳跃,节奏极快,更是只用一句“那里见过这般行事”,一笔快速带过刘姥姥入住贾府带来的不适、紧张和习惯冲击。
文字写到这里,第三十九回第四个场景“刘姥姥见贾母”,到此结束。刘姥姥与贾母之间的第一次交流,暂时告一段落。从结果来看,刘姥姥表现很成功,不仅让贾母“得了趣味”,更是“合了心意”,刘姥姥与贾府最高权威贾母之间,成功建立起良好的共情基础。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