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萧遥在看的版本在回目名称下面,紧接着是一条【周按】:周汝昌老先生写了一句评语“杨妃、飞燕字样甚俗,藤花榭本飞燕二字空白,必非无故,此等文笔,恐非出芹手”。
细细思量一番,也许这次周老爷子说得对。
“环肥燕瘦”。
萧遥对于杨妃杨玉环的印象,有两个来源:李白老师的《清平调》,白居易老师的《长恨歌》。李老师浪漫潇洒,形容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白老师则比较接地气,说她“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汉宫皇后赵飞燕,鲜有当年的文字留存。萧遥能找到的,只是唐代诗人徐凝“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的一首《汉宫曲》,说她“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从前人文字来看,杨妃性子比较平和,只是让“六宫粉黛无颜色”,不像飞燕同学,“三十六宫秋夜长”----直接让后宫的姐妹们下岗了。
这么说来,“容貌丰美”的宝钗还真有几分杨妃的风采,“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估计体格也跟能在掌中舞蹈的飞燕皇后有些相像。
不过,考虑到杨妃和飞燕皇后的结局都无比凄惨,萧遥以为,按照曹师的风格,决不会在章回标题里加上这么直白的表述。所以,周老先生这次的分析,可能是对的。
第二十七回开篇还是接上一回,写黛玉正在怡红院外“悲悲切切”地“呜咽”着,“忽听院门响处”,原来是宝玉和袭人一群人送宝钗出来,于是“闪过一旁”,等人都走了,“自觉无味”,自己回了潇湘馆。
这一回的笔墨主要集中在黛玉、探春和红玉身上。主要的故事线只有两条:宝黛感情线,贾府气运线。
先说宝黛感情线。
这一回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直接的感情交流,这在全书中非常罕见。
曹师只为这条线安排了3个场景:
场景1、黛玉心理受创回房痴坐:主要从两个角度写黛玉孤独可怜。
先通过潇湘馆的两个丫鬟反衬黛玉孤苦无依,丫鬟们看到黛玉哭泣,竟无人上前,各自睡觉去了,平日惫懒懈怠可想而知;再写黛玉自己“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闷坐,直到二更天。这两个角度,同时与前一回的怡红院,形成隐性文字对比,再度增强潇湘馆冷落孤单的氛围。
场景2、宝玉上门被无视:主要虐写宝玉和黛玉的无辜。
先写黛玉因为晚上没好好睡觉,“次日起来迟了”,看到大家都在园中玩耍,“恐怕别人笑话自己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迎头正看见宝玉进门。宝玉笑嘻嘻地套近乎,却被黛玉视若无物。
这一段读来令人心酸。一是心酸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谨小慎微,何其艰难!二是心酸宝二爷,无辜躺枪,“还打躬作揖地”,结果连解释的机会都没得到,却“又犹不得从后面追了来”。曹师把两个全无过错的人写得如此虐心,只为突出一个主题:“造化弄人”。
场景3、葬花魂:这是《红楼梦》全书中最著名的场景“埋香泣冢”。先写宝玉见找不到黛玉,低头看见一地落花,就想收拾了给黛玉送去,顺便找机会解释。于是婉拒了宝钗等人之约,又等着大家走远,才把花兜起来,“登山涉水,过树穿花”,直奔黛玉葬桃花的所在。宝玉知道葬花必定被人笑说,但为了颦儿,义无反顾。曹师这一回通过种种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把宝玉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丰满。
接下来,曹师继续用时空接续的手法,安排宝玉“将到花墓”时,却听到了“呜咽之声”,一边心说“不知那房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里来哭”,一边煞住脚,细听哭诉----著名的《葬花吟》。听罢之后,曹师只写了六个字“宝玉不觉痴倒”。这种手法,从表面看,是间接描写诗词效果,事实上,是一种引导和暗示手段。听过这一段《葬花吟》,又有谁不会“痴倒”呢?
在继续写第二十七回的另一条故事线--贾府气运线之前,鉴于《葬花吟》在《红楼梦》全书的重要性,萧遥必须全文摘录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响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翅,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