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0715/00b2d000b621f0b8.png)
文章作者‖魏晋寒
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冰箱,五花八门的食材、食物塞得满满登登。有昨天买的苹果和饮料,也有前天买的梨和辣椒酱,有上个星期买的速冻饺子和鳕鱼片,也有月初买的火腿肠和鹌鹑蛋罐头,甚至还有夏天的雪糕和冰激凌……
容积不算小的冰箱里面,此时显得格外杂乱无序,臃肿不堪。除此之外,书桌上堆满了许久未看的书籍,衣柜里叠满了许久未穿的衣物,厨房里放满了根本用不到的锅碗瓢盆……
多就是安全感,多就是幸福感,这种偏执在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直到某一天某一次不经意间的打开冰箱,我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空间,已经被许多根本用不到、根本用不完、根本没时间用的杂物挤压的越来越小。
我不由得反思自己:生活,应该做减法了!
——
——01
现实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危机防范”意识,这是扎根在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基因里的生存本能。我们祖先生活在一个缺衣少吃、危机四伏、风吹雨打的环境里面,稍有闪失就意味着饥寒交迫、伤痕累累,甚至是生命的终结。
所以,祖先们对于安全的生活环境、充足的资源供应、未来的稳定性,有着最自然、最本能的追求和占有;反之,对于恶劣的生活环境、匮乏的资源供应、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着最自然、最本能的警惕和防范。
祖先们这种生存本能,渐渐凝聚成一种思维形式和文化符号,比如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积谷防饥、有备无患……
所以,求全、求多、求快、求剩余量,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生存本能。只不过,凡事都有分寸,也都有极限。
记得结婚度蜜月的时候,我和妻子选择去千里之外的四川成都游玩。虽说路途遥远漫长,但是有高铁的联通便不觉得多么遥不可及了。然而双方父母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害怕我们着凉了,所以给我们预备了满满登登一行李箱衣服;又担心我们挨饿了,所以又拼凑了一背包沉甸甸的零食……
原本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蜜月旅行,一下子挎着大包、小包仿佛赶集似的。
虽然说出门在外,事事都应该未雨绸缪,宁多勿缺,但是一味地求全、求多、求完备,以至于超出该有的极限分寸,如此非但不会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还会加重我们的行囊负担。
这不,背包里的零食半数以上还是原木原样背了回来——真是沉甸甸的出去,沉甸甸的回来,何苦来着。
生活中,这种“费时费力,求全求多、追求着、觊觎着,结果什么作用都没有”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说冰箱里根本吃不完的食物,书桌上根本看不过来的书籍,以及衣柜里根本不穿的衣服……
网上有一组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普通人每天都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其中80%的念头是消极的。”
为什么说:人类的消极念头远远高于积极念头呢?
这是因为,人类在“危机防范”意识的指引之下,对负面信息有着更强烈的关注度和倾向性。心理学领域有个非常著名的概念解释这种现象——负面偏差。
一个人丢了1000元钱的悲恸感,远远大于这个人赚了1000元钱的喜悦感;一个人做错1道题的关注度,甚至要大于这个人做错100道题的关注度;一个人失去一次机会的记忆强度,远远大于得到同等程度机会的记忆强度,这些都是负面偏差的典型表现。
前段时间,同事N准备利用周末假期,陪伴家人去A市或者B市旅游散心。然而有件事情让他纠结不定,急忙让同事们帮忙出出主意:“我是去A市看海呢?还是去B市爬山呢?”
同事们众说纷纭,最后同事N还是决定去A市看看大海,顺便吃了一些当地的美食小吃。
原本来说,家庭游玩是一件格外幸福、欢乐的事情,结果同事N一筹莫展、倍感遗憾地对我说道:“晋寒啊,我有点后悔没去B市旅游了,你看看B市的旅游视频,风景多好啊,当地饭菜也不错,正好还有个文化节,还能做亲子活动……”
我反问了一句:“你是觉得A市不好吗?”
同事N摇了摇头:“其实A市挺好的,就是感觉没去B市有些可惜。”
我最后宽慰道:“一家人出去旅游散心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你应该保留下幸福、快乐的记忆,而不是纠结、后悔有没有去B市游玩。”
生活中,并不缺乏像“同事N”这样的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明明这个人已经得到了许多,包括某某心愿、某某目标、某某机遇、某某名利,结果他就是把注意力、快乐度、幸福感,放在自己没有得到的方向角度。
用老祖先的话说:生在福中不知福。
——
——02
负面偏差,以及危机防范意识,这些都是扎根在人类基因里的情绪状态,是进化了数百万年的本能状态。
明明完成了B任务,但就是懊恼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C任务;
明明获得了N机会,但就是纠结为什么没有争取到M机会;
明明买了很多书籍,但就是在意那些没有买到的书籍,鞋子、衣服、包包、甚至游戏皮肤皆是如此。
明明制定了许多计划目标,结果依然大包大揽,还要制定更多的计划目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习惯: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翻开微信朋友圈、头条、抖音、百度等等APP,生怕一整夜的时间,自己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的重要信息。
现实当中,我经常谈论、思考关于焦虑、抑郁的种种话题。现代人焦虑、抑郁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是有一个原因是我个人反复琢磨而得来的,就是“失去感”这三个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各行各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幸福愿景也越来越多了……然而在这样欣欣向荣的背景之下,人们的“失去感”反而越来越重了。
人们失去感加重有两个原因:
一个就是扎根在基因本能里的负面偏差情绪;另一个就是求全、求多、求快的现实追求和加法思维。当然,求全、求多、求快的加法思维根源也在“负面偏差”这四个字上面——因为害怕失去,所以要谋求更多的资源来弥补失去感。
这种“加法思维”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物质生活,还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生活。比如说:
我们的目标计划一定要大,万一遗漏了什么呢?我们的进步维度一定要多,万一错过了什么呢?我们的成长幅度一定要快,万一落后了什么呢?
前段时间,我打开了自己的年度目标清单,长长的Excel表格罗列着自己对于2021年的祈愿想法、自我要求、以及学习计划。然而,完成的是少数,搁浅的是多数。
大包大揽,结果没有完成的计划任务,非但不会给我带来帮助,反而还会让我倍感焦虑,背负更多的心理压力,如此倒不如“减少”自己的计划任务,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关注度、行动力放在真正“有限”的方向上面。
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小时候,幸福很简单;长大了,简单很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焦虑抑郁,之所以压力山大,之所以左右为难,之所以举棋不定,之所以不知所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加法思维”日积月累下的缺失感和臃肿感。比如堆满书籍的书桌,塞满锅碗瓢盆的厨房,放满衣裤鞋帽的柜子……
又多、又乱、又杂、又用不到的物品大大挤压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理空间、情绪空间也被许多不必要的东西所占据,比如没有意义的计划目标,过于长远的风险意识,以及多元化时代带来的浮夸感和喧嚣感。
想要摆脱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减法”思维。
2020年年初的时候,我狠下心肠,特意留出一天时间给整个屋子来了一次大清理,许久不看的书籍、许久未穿的衣服、根本用不到的锅碗瓢盆、抽屉里乱七八糟的小物件……这些东西该扔的扔掉,该封箱储存的封箱储存,该送人的送人。
经过一整天的整理,我的屋子一下子宽敞了许多,也顺畅了许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的心情自然也明亮了许多。
除此之外,我对我的工作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也进行了“减法”处理。
每天来到工作单位,我不再盲目的投入工作,也不再浑浑噩噩的实践行动,而是在便签上写下全天最重要的“五”件重要工作,然后一一完成。
或许今天有很多熙熙攘攘、杂七杂八的事情需要完成,自己仅仅完成了其中的五件。然而我的心绪因为便签的醒目标定,从而聚焦在已完成的事情上面,是满满的成就感和收获感,而不是对于未完成工作的失去感和焦虑感。
事实上,按照轻、重、缓、急的标准分类,我们每个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必须完成的事情,往往不会超过五件。我们之所以感到工作的熙熙攘攘,杂乱无章,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求全、求多、求快的心理,将很多不重要、不着急的事情,强行塞给当下的自己。亦或者感觉别人在做,自己也应该做,把别人的事情强行塞给当下的自己。
如此,非但不会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反而还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压力,甚至干扰我们的工作进度。
在看书阅读这件事情上面,原本以来,我会严格要求自己的阅读速度,经常强调每年至少阅读100本书的计划目标。然而,这种为了凑数的阅读经历,为了求多的阅读诉求,虽然会激发我的阅读动力,但是很多时候,也会让我陷入“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的低效行动。
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不在书本数量上卡控自己,而是会给自己制定有限的“番茄时间”(番茄时间管理法),脚踏实地,一个番茄时间一个番茄时间的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
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下,自己每年的阅读数量也不在少数。
——
——03
多元发展、快速迭代、信息爆炸,人们的成长速度一定会远远落后于信息速度。如此这样,很容易加重人们的“失去感”。
有些人为了弥补自己的失去感,所以不停的做着人生加法——增加计划目标、增加知识认知、增加自我要求、增加资源供应、增加虚荣心、增加信息获取量……
然而,多必然会杂,丰必然会乱,快必然会有压力,多选择必然会有多分歧。
在这里,我并不是强调加法思维的不好和弊病,而是强调在加法思维的同时,也应该主动给自己的人生、给自己的生活,做一些清理,做一些减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