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叔本华
2018年的时候我经常会看到一些「一年读完一百本书」类似这种指标性文章,计算下来每个月就要读完八本书,每个星期就要读完1.6本书,每四天就要读完一本书。假如你是个很自律的人,你可以做到平均一天读一小时,也就是四小时你要读完一本书。听起来也不算难,你只要读些在你的理解范围内的书籍自然任务不难完成。可就像叔本华所说的,不带思考的读书,忘记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不过下面的内容也不是要讲为什么要读书,要怎么读书,而更多的是在讲作者的读书经验(还有我的www)
一、斋藤孝的读书习惯
· 藏书千册
我一般使用箱式书架,一来易于整理。刚买的书,放在对应的方格内即可。二来便于查找。什么书放在哪个方格里。主题的区分也没必要过于细致。例如,许多人读书是“顺藤摸瓜式”的,在某本书中看到另一本书的介绍,就会找来读,然后又在其中看到另一本书的介绍,再去找那本书……这样的人,就可以把这些书统统放在一个方格里,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个独特的小宇宙。书的整理方式因人而异,一是按照标签;二是根据阅读顺序形成个人阅读史。"
现在电子书肯定是具有绝对优势,既省钱又省空间,几年前我就在想纸质书肯定是要byebye了,且这一问题也曾一度被人拿出来探讨。而此时此刻的我确实也改变了想法——纸质书确有其存在的价值。
对于作者的价值就在于每天起床就能看见这些书,看见书名、想到内容、引起共鸣、加深印象,这也算是另一种复习了。
我相当赞同作者,时刻提醒确实能让我时时回忆起书的内容。而被我买回家的书又都是经过我检验的书,看到的时候更是加倍喜爱了。
· 如何使用颜色
三色圆珠笔:红蓝绿,红色表示重要信息、人物面临的难题/事件;蓝色表示基本信息、人物出场顺序与关系图;绿色表示个人触动的句子/意见;相应的意见/评论。当与他人/包括作者的想法三观一致时,用红色圈起来并写下关键字。
第一、作者采用三色。如果你是一名色彩控,一定会忍不住想买彩虹色系涂写在笔记本上。但其实这样回头看的话,花花绿绿会挺吃力的。建议还是使用三个颜色即可,颜色的搭配是自由。也有一个办法就是,当你开启一本新笔记时,你可以在扉页上注明每个颜色代表的含义。也可以将一个含义设定为一个同色系或邻近色代表,其规则就是当你看到这个颜色你就知道你在传递什么信息就好了。不过一般看电子书的话,每个app标记的方式都不大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看之前先想一想标记的姿势了。如果我经常使用的三个阅读app。
1. 微信阅读——黄色mark标记、红色直线、蓝色曲线。我是这样安排的:黄色标记重要的信息、曲线划作者设置的问题以及我认为有疑虑的,直线划任意内容。到后来整理笔记的时候,用直线和标记的内容来回答曲线的问题。
2.掌阅——划线 橙、绿、蓝、紫。好奇怪为什么没有普遍的黄色。但我一般用掌阅看的是小说,所以不怎么用得上标记,所以就用蓝色就好了。(根据个人习惯来)
3.BOOK(ios自带,导入图书)——标记黄、绿、蓝、粉、紫和红色直线。在这里黄色、红色、蓝色都用,可以直接跟微信阅读保持一致。其他颜色可以不去用它,免的头痛。笔记标记太乱了回顾起来也不愉快。
第二、作者一般读一本产生四大类思考——①重要信息、人物面临的难题/事件:这个对我而言就被我拆分为两部分,人物面临的难题也与我自己产生的疑虑合在一起,重要信息相当于重要线索,我希望我在查找的时候可以一下子看到,而不是跟一堆问题混在一起;②基本信息、人物出场顺序与关系图:这一部分我完全借用了,基本信息可以划线,人物出场顺序可以给第一次出现的名字划线,最好自己记录在本子上;③个人触动的句子/意见、相应的意见/评论:我归类为蓝色划线,因为主观容易变化;③当与他人/包括作者的想法三观一致:我觉得这就算是重要信息了,所以是黄色标记。如果是纸质阅读就更好办,直接更作者保持一致就好了。
· 制作引用文和读后感的主题书单
这就要求具备截取段落、改变排版、合并粘贴等编辑能力。这种操作正是自己的“f ”的体现。可以说,文章是否可信,取决于归纳得够不够简洁、合理。
这一部分好难。我在这里说一说我的理解。
截取段落:直接套用作者论点,前提是你理解了和其段落能够回答某个问题。
改变排版:作者的排版都是根据自己设置的问题来的,而也许你产生的新问题并不能直接套用。
· 培养读书习惯
1. 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培养阅读习惯。我看过有人喜欢在泡澡的时间阅读,因为她在浴缸长达2小时
2. 多本书籍同时阅读。假设买了三四本书,应该先把每本书大概浏览 10 分钟,达到能向别人讲清书中内容的状态。只要不是小说,这就有可能做到。做到这一步,就会忍不住想读其中的一本,于是开始冲刺。
3. 结合有声读物。听着专业人士饱含情感地朗读,在脑中形成画面,情绪被随之带动,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 边提问边思考。①明显的提问;②隐含的提问;把问题括号起来,首先弄清楚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来写这本书的,才容易理解对话如何展开,也能预想到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提问。
5.根据目的和难易程度调节阅读速度。 ①以理解内容为主的场合,开本较小的书只需 10~20 分钟就能总结出大概来。②阅读小说则需要在脑中模拟人物与对话,更费时间。++不被书带节奏++
有人说如果你青年时期没有养成读书习惯,那么到后来你想再养成也是很难了。
我也不知道这句话对不对。不过对我来睡看书确实不是一开始就是愉悦的事情,毕竟现在娱乐项目那么多,好看的电视好看的综艺好看的抖音,为什么要费劲去看书呢?
我也曾这样产生疑问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看过书。我现在是知道了,所以那时候我有看书,但也相当于白看,我只是为了看书而看书,这个目的首先就错误了。我现在看书,也许是产生了某种疑问了,我要寻求答案,也许是想象文学可以给我带来一种电视剧也给不了的刺激感,也许只是单纯的想安静一下。
我觉得先摸清自己为什么要看书,才能顺其自然有了读书的习惯。
· 读书方法
1. 跳读。好处是①阅读量提高;②培养类推能力,由于一段内容的空白大脑不得不自动进行推测与进行想象。③节省时间,不会因为暂时不懂的内容而卡文。(个人补充,对于理论文④理解量减少,消化时间充裕)
2. 根据情况启动不同模式 ①“**师事阅读**”:因尊敬其思想和人格,非单纯为了获取知识信息或愉悦感而持续阅读;优点是如若理解不了不会把问题归结到作者能力不够,缺点是若将一个人过度神化,反而存在迷失自我的危险。应该每过一段时间就寻找另一个人,也就是尝试“自立”。②“**吐槽阅读**”:情绪要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感情用事”的状态下阅读,大脑除了记住书中的内容,还会记住当时的情绪,所以有助于巩固记忆。也就是说,吸收率会得到提高。③“**安定剂阅读**”: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目的是让自己精神稳定;例如占卜书,大众阅读的心理书;④“**兴奋剂阅读**”:指的是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我们都无法摆脱“想看恐怖事物”的情绪。++⑤“**据点阅读**”: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宽度。++比如读《论语》觉得深奥,就同时阅读南怀谨《论语别裁》;读王小波《一只独立特性的猪》提到尼采而去了解一番。++
3. “转换阅读”不只是读书,世界上的所有现象若用++What++“y =f (x )”这一函数式来解读,都会很有趣。其中 i 是创意,x 是素材。根据函数“f ”,将对应现象代入“x ”,即可得出“i”。”++How++①根据对象改变输出。②面向非特定的多个对象自由发挥。
4. 「输出」是否能把书中内容向别人说清楚** ++阅读前提++围绕要旨用1-2m表达清楚简要内容。++How++①找一位述说对象,例如,“我要把这段话讲给某某听”“某某肯定会对这段话深感共鸣”“这部分应该建议某某读一读”……++我在读到搞笑的地方,就会标记我原创的“爆笑符号”,再特意把这部分推荐给别人。++②在博客、推特等社交工具上输出。++具体做法++❶作者是上帝视角,而我们在输出时可以转移视角,以其中某个喜爱的角色/某个深有体会的片段展开诉说,不求完整只需有趣味与观点,建议80-90%引用文中原话;❷加入读书会。
妈呀,读书怎么会这么复杂。
乍一看这些方法论会吓退好多单纯想看看书的人的,比如我。
所以我也只会在所以自己看不懂书,或是书看得慢,消化缓慢的时候才会回头看看这些读书方法,只是要预先保存摘抄部分。
像是现在,我已经熟练掌握「跳读」技能了。
看书的时候简直不能再爽。XD
· 为什么我们无法发现问题?
1. 身在其中,习以为常。变化是暂时的,久而久之就是常态。
2. 被某种意识所支配。比如排队问题,工作人员被"我们的工作是维持秩序"所支配而无法跳出固定思维。
3. 只基于自己的经验来思考。日常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属于常识;而读书则能让我们将人物经验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
这三条适应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特别是与人沟通时,为什么我们会被情绪支配?1.如果对方发生某种变化,一般我们第一想法就是你怎么变了,而不是你做出这样的改变挺好的;2.被某种意识所支配,这也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就比如在一个较落后的乡镇上,男女不平等和男女分工的问题已经是被安排了上千年了,即使在这个新时代也会有「女人太晚结婚就会没人要」「一个人要组建家庭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一定要生一个男孩子才能传宗接代」;3.这就很像是「电视坏了拍拍就好了」,类似这种行为都是从老一辈那里传递下来的,这是大家默认的经验,而巧合的是,拍几次也会有几率成功一次,于是大家就觉得这个方法是有效的。过去我们遇到问题很难向其他人取经,但现在只要网上一搜,就有数以千计的网友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
关于本书基本信息
所有责任者: (日)斋藤孝著
所有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 :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标识号: ISBN : 978-7-210-08558-4
出版、发行地: 南昌
关键词: 读书方法
语种: Chinese 汉语
分类: 中图分类 G792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自学 > 读书方法
载体形态: 142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