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智慧》
👨🏻 作者:罗智
☕️ 介绍: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是一本沉淀3年的王阳明心学智慧大作。本书通过阐述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同时,我对看这本书做了笔记连载,主要记录的是我对这本书每个感受,所有感受结合自己的经历来阐述我的观点,如有不对,欢迎来讨论。
知行合一
对于知行的关系,程颐还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像一个人想要去京师,他必须得知道从哪道门出去,又往哪条路走,然后才能上路前往。假如对这些必要的条件一概不知,他虽然有想去京师的想法,但是又往哪里走呢?”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前进才有基本的目标,才有方向可走,如果连一点必要的了解都没有,所谓的行动也就无法产生,即使有所行动,也是没有什么目标的“盲目行动”。
以王阳明的观点来看,对于程颐所举的那个想要去京师的例子,他认为,将“知”与“行”一分为二是不对的,一个人去“知”的时候,也就是了解、认识某些东西的开始,本来就是“行”了,就好比一个人有了想去京师的想法,这就是行的开始,而在他去了解出哪道门,往哪条路去的时候,其实这就是“行”了,当他了解、认识到这些后,终于踏上前行的道路,只不过是在完成自己的想法而已。
所以王阳明认为,知和行不应割裂开来,古人之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只是因为世上有一种人,他们做事时只管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一点都不认真地思考省察,只是一味随着自己的主观想法去盲目行动,所以必须强调一个“知”字,让他对事物的规律、道理了解得透彻一些,这样他才行得正确;而又有另一种人,他们想了解某一件事情,只会漫无边际地思考,犹如天马行空一般,全然不肯踏踏实实地去行动,这样只不过是胡思乱想而已,对于了解这件事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必须得强调行动,他才能知得真切。这是古人为补偏救弊迫不得已的说法。如果领会到了这个意思,只要说一句话就足够了,现在的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一定要先了解透彻然后才能行,于是,便先去讲习讨论这件事,做知的功夫,等到了解得非常真切了才去做行的功夫,这样一来,就一辈子也不能行,也就一辈子不能知。
❤️ 笔记: 这里再次印证了我的想法,就是脑子里的去了解,去行动类的思考也是行。我理解王阳明的”知“是有结论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内生的感觉,预判。不是行动类的想法。
”知“和 ”行“相辅相成,是循环相辅助。把事情完成的。不存在一蹴而就。慢慢来。不要追求完美。是解决拖延的好良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