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二)

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二)

作者: stone7519 | 来源:发表于2017-11-22 13:47 被阅读0次

    《王阳明心学》读书笔记(二)

    王阳明的“天下第一等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1472年——1529年。因曾在越城(今绍兴)会稽山的阳明洞隐居修道,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故世称阳明先生。他悟道的地方叫做龙场驿,位于贵州西北的山中。

          从小王阳明对世界的认识就带有很强的本体论和怀疑论色彩。十岁那年,其父王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修撰,功成名就,前程似锦,可谓他同辈中的牛人。为了让儿子和他一样牛,王华煞费苦心将王守仁送进了京师最好的私塾。可王守仁经常翘课,王华多次大骂甚至敲打,王守仁问他父亲“读书有何用处?”王华道“读书能当大官,我之所以能中状元皆是因读书。”王守仁道“状元也没什么稀罕的。”父亲很生气,和他的老师找他谈话,“人活着要做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说“读书登第,光宗耀祖,便是天下第一等事。”王守仁想了好久,然后摇摇头说:“嵬科高第时时有,岂是人间第一流?”老师顿时气结,冷笑问他“依孺子之见,以何事为第一?”王守仁郑重说了八个字“唯为圣贤,方是第一!”

          王守仁从少年时代就以“通儒”自勉。所谓通儒,就是能将“经济之学”与“心性之学”融贯为一的符合孔孟精神的真儒。这也是他日后倡导“知行合一”的思想起点。

          1493年,参加会试,不幸落第。1496年第二次应试再度落榜。他的同学都以寒窗十载屡屡落第为耻。王守仁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所谓动心就是指一个人因外在的遭遇产生了负面情绪,然后又让这种情绪左右了心态。古人所谓的涵养,在今天看来就是内心的强大——不动心。不动心就是要求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都要保持内心的淡定,永远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情绪的主宰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尔茨告诉我们:要想有效控制心理,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必须把事实和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然后把我们的反应与行动,牢固地建立在事实的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之上。

          对于王守仁来说,两次不得第是事实,但是把“不得第”当成耻辱则只是一种看法。王守仁之所以屡不得第而不动心,就在于他用智慧看穿了这一点。

          1499年,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次年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任职期间,常在九华山地藏洞,与一道士探讨修道的最上乘功夫。从先儒的“尽心知性”到道家的“抱朴守一”,从程朱的“格物致知”到禅宗的“明心见性”。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思想不仅受道家影响,也受佛教影响。程颢、程颐“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最后“返求六经”,归宗儒学,创立了“天理”学说。宋明理学因此得名。纵观儒学发展史,孔孟重在修齐治平,根本精神是实践的、社会的、人伦的;汉唐时期,诸儒重在名物训诂、典章制度,于儒学本体论几乎无所致意;至两宋,儒学才别开生面,大谈本原、心性和宇宙,并引领宋明理学走上抽象的、心性的、本体化的道路,极大推动了儒学发展。如果没有佛道两家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心性论上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工具,理学几乎不可能发生。王阳明最终之所以会从程朱理学的“格物穷理”走向心学“心即是理”,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佛道两家的思想理论和修道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in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