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了沟通的效果
阿龙常常这样抱怨女朋友:“我说的一点都没错,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大多数沟通不成功的人,都会像阿龙一样强调自己说得怎样对,只是对方听不入耳而已。其实沟通了而没有好效果,说过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沟通是两个人的事。对方走开了你仍在说,说得再对也没有用,旁人会说你是傻子;对方没有走开,但是听不进你所说的,说得再对也没有用。
如果一位外科医生对你说“手术十分成功,只是病人死了”,你会有什么感想?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救活那个病人,如今病人死了,手术的意义便完全失去了。
沟通的效果决定于对方的回应。强调说得对不对没有意义,说得有好效果才重要。
因为良好沟通效果是你的目标,所以绝对不能停下来,一味地强调自己说得对,而要不断地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直至你所期望的回应出现。然后,你应继续这个沟通方式,保持良好的沟通效果。如果有一天所期望的回应消失了,你便需要不断地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直到理想的回应重新出现。
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对沟通的影响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沟通效果的来源是:
文字意义 → 7%(说话用字的内容)
语音语调 → 38%(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粗细、快慢及各种语气)
身体语言 → 55%(面部表情、头与身躯的姿势、手势等)
传统上,人们习惯了只注意字面上的意思,即接收对方使用的字、词、句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文字的意思,而忽略了对方的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我们经常听到别人在争吵中说的一些话,便是这点的证明:
“他是这样说的啊!”
“我已经完全告诉他了,他怎么会这样的,真不明白。”
“他没有说清楚呀!”
很久以来,我们专注于理性的学习和运用。分析、逻辑、理解文字的意思,都是左脑理性的运作,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这些工作。被忽略的,是我们有更庞大的能力在感性(右脑)的一边,也就是我们的感觉,对大局意义的掌握等能力。这些能力,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言的一方所发出的信息极多,但是他本人意识到的只有极少部分,绝大部分都是他不自觉,即是由他的潜意识控制之下而发出的。这部分包括所选用的文字,文字的组织,语音语调所表达的语气和经由身体所表露的大量信息。接受的一方,也是同样地只能有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的极少部分,其余的都由他的潜意识所接收。
双方在传与收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遗漏、曲解、误读,因此沟通的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
为了显示其中差距的巨大,沟通信息的传递,在两个层面以不同比例同时进行:
意识 → 1%
潜意识 → 99%
在潜意识层面传递的99%的沟通信息,可以凭练习而使部分提升至意识层面,也就是说可以让我们有意识地洞察和运用,因而增加沟通的效果。
意识控制的1%,我们习惯地放在对方的文字上(虽然偶然也会注意到对方的表情),所以我们十分强调别人说的话、用的字、怎样说等。其实,从沟通效果的角度看,语音语调的确比文字重要。你能够用几种不同的语音语调说“李先生,您好”这五个字,使我能感到你很尊敬我、你对我冷淡、你不高兴或者你鄙视我等。同样的五个字能产生这么多不同的效果,全部都是语音语调改变所带来的。
身体语言所能够做到的,比语音语调又高了一级。试想象一下,一个人在你面前对你说这两句话:“今天海上有风浪,我们需要研究一下怎么办。”请你想象他说了两次。两次的语音语调一样,文字也一样。第一次他的面部有笑容,双手伸出,掌心向上,手指张开。第二次他的面部有点紧张,双手也是伸出,但是紧握成拳头。
这两次文字意义、语音语调相同而身体语言不同的沟通,给你的感受有怎样的不同?
虽然人们习惯把注意力放在7%的文字上,其实,这7%也往往接收不足。文字虽然重要,但是决定它的效果的是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
语音语调影响对方的听觉接收效果,在引起情绪共鸣上有决定性的作用;身体语言影响对方视觉接收效果,在引起意思共鸣上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方常用的内感官类型若是听觉型的,会比较多地注意你的语音语调;如果对方是视觉型的,他会选择相信你的身体语言。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中国人是视觉型的。
语音语调可以细分为四个方面:高低调、大细声、快慢速度及说话语气。良好的配合是四个方面都照顾到。
试想,你有些十分不开心的事,或者处于一个完全没有动力的状态中,你说话时的语音语调会是怎样的?这个时候,你的一个好朋友走进来,兴高采烈地宣布他打球赢了对方,准备请你出去一同吃饭庆祝。他的音高和音强与你的相比会有多大的不同?这时,你往往会产生不想跟他去的感觉,原因是他的语音语调表现出两人是在两个很不同的状态里,他没有注意到你的状态。
反之,如果他马上把声音调慢并放低,再邀请你出去,你也许会感到想跟他出去走走吧?因为你感受到他已经进入你的世界,尝试与你分享你的情绪感受了。
由此可见,语音语调的配合十分重要,尤其是你想给对方一个在情绪上有共鸣的感觉时,注意语音语调的配合会最快产生效果。
身体语言的配合,也能令对方感到你接受他,而且有和谐的感觉。
身体语言大致上也可分为四个方面:站姿、手势、头的位置和动作、面部表情。
销售工作做得好的朋友都知道,当他与一个顾客或准顾客谈得轻松时,他会察觉到对方与自己的身体往往是一致的。
下次无论是见客人或者与朋友谈话,如果有一件双方意见不能一致的事,试试配合对方的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你会发觉虽然事情不一定能解决,但是两人都想继续谈下去。
语言技巧在沟通中的运用
理查德·班德勒曾经说过,当你对别人说话时,你不是给他一些信息便是在改变他。
做保险工作的林小姐被大家公认为“很会讲话”的人,很多朋友愿意同她交谈,把心里话说给她听,也愿意听她的意见,很少见她和什么人发生争执、吵嘴等。工作时经常有人毫不留情面地跟她说:“保险浪费金钱!”有时她这样说:“看来你是同意应该为家庭设立保障的,你现在用的是什么方法?”有时她又这样回应:“浪费金钱是不对的,尤其是在今天经济困难的社会环境中,我看你需要的是不浪费金钱,且物有所值的家庭保障计划!”还有的时候,她说:“我的很多好朋友都是这样说,直到他们听我解释了,才知道原来保险是花这么少钱可以买到这么大的一份保障,可以活得更开心,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嘛。他们现在都买了,而且介绍很多朋友给我!”不管用哪种方式去回应,她总有办法让对方听她说完,并且多数时候都能把保单卖出去。每当别人向她求取“说话真经”时,她都会说,其实简单得很,只要注意下面几点就行了。
第一,要学会复述,就是重复对方刚说过的话里重要的文字,加上开场白。例如:“你是说……”“你刚才说……”“看看我是否听得清楚,你说……”“复述”表面看来很简单、
第二,要学会感性回应,就是把对方的话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说出,例如,对方说:“吃早餐对身体很重要。”你回应说:“我要吃饱了肚子才开工的,身体暖暖的,做事才起劲嘛!”感性回应是把自己的感受提出来与对方分享,如对方接受,他也会与你分享他的感受。感受分享是一个人接受另一个人的表示。
第三,学会假借,就是把想对他说的话化为另一个人的故事,可以用“有个朋友……”“听说有一个人……”“去年我在美国遇到……”等,假借另一个人的故事把内心的话说出来,会使对方完全感受不到有威胁性或压力,对方因此更容易接受。
第四,要学会先跟后带,就是先附和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附和对方说话的技巧既可以取同——把焦点放在对方话语中你与他一致的部分,又可以取异——把焦点放在对方语言中与你不同的部分,还可以先接受对方全部的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
例如:
你说:“我认为吃早餐的习惯对健康很重要,所以我每天早上都吃两只鸡蛋。”
对方:“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太高,我的早餐绝不会有鸡蛋。”
回应1(取同):“噢,原来你也有吃早餐的习惯,你觉得吃早餐对一天的工作有重要的帮助吗?”
回应2(取异):“你觉得鸡蛋的胆固醇对身体不好,当然你不会以它作早餐了,那么,你的早餐吃什么?”
回应3(全部):“不单你这样说,我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直至去年我看到一篇科学新知的文章,发现原来胆固醇之中也有好坏之分,而且鸡蛋给我们的胆固醇好多过坏,有一些营养更是其他食物中很少能提供的呢!你有兴趣看一看这篇文章吗?”
第五,要学会隐喻,就是借用完全不同的背景和角色去含蓄地暗示一些你想表达的意思。例如:有人说:“我太软弱了,所以觉得事事不如意。”你可以回答:“你令我想到流水。流水很软弱,什么东西都能阻断流水,但流水总能无孔不入,最终到达它应到的地方。”有人说:“这两项工作我都很喜欢,的确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你可以说:“苹果和梨当然各有各的味道,你到底喜欢苹果还是梨子,想清楚就不难选择了。”
林小姐的经验,的确会给我们很多启示。提升语言方面的技巧,可以在很多方面努力。下面的技巧,也非常实用,这就是“上堆下切”法。
在语言沟通中,我们经常会把交谈的方向引向三个方面:
1、弄清楚对方话语的意思,或者在说过的内容里面把焦点调细,把其中的部分放大,就像用小钳把内容的一些资料拣出来,这样的技巧叫作“下切”。
2、为了建立与对方一致的气氛,用含义更广的词语去暗示意义上的共通,因而建立接受对方和允许对方引导的感觉。因为“意义”存于一个人的潜意识,是很主观和不能尽言的,所以在语言层次取得意义上的一致感觉时,对方会被带到新的思考方向上,这样的技巧叫作“上堆”。
3、探索对方说话的意义,因此能引导对方注意到有同样意义的不同可能,找出在同一层次的其他选择,使思想和生活更加丰富,这样的技巧叫作“平行”。
以上三个方向的语言技巧,统称为“上堆下切”技巧(chunking),这套技巧的功能是从三个方向(上、下、平行)扩展交谈的涵盖面,使谈论的内容更丰富,效果更理想。
沟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活中总是看见有些人,一边抱怨和别人的沟通没有好效果,一边坚持那些没有好效果的做法。希望别人改变是不切实际的,至少你需要自己先做出一些改变。某些改变会触动对方的内心某处,因而引起他想改变的念头。因为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所以,你必须不断尝试去找出另一个人怎样才会改变的关键。
沟通的问题,往往不只是语音语调、身体语言和文字语言技巧所能解决的,如果把自己内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调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或者弄清楚对方的身份定位及BVR,与人沟通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上面的全部技巧,水到渠成地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
发掘和创造更多的共同信念与共同价值,会得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共同信念是两个人都支持的信念。
在同一件事中,两个人所追求的价值会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对方可以接受的,这便是共同价值。例如:两人去餐馆吃东西,一个人追求的是饱肚,另一个人则是为了聊天,大家都能够接受对方所追求的价值,便可能会获得一次愉快的用餐经验了。
假如在吃喝和聊天的同时,大家找到共同的兴趣,例如旅行,而且交换了很多心得,两人的谈话便会更深入默契。在这个更融洽的气氛中,就算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也会容易做到。
清晰的身份定位
在沟通的时候,你的内心认定对方的身份是什么,决定了你对他的态度和说话行为模式。所以,最快最简单同时又是最本质的改善沟通效果的技巧,就是改变对方在你心里的身份定位。例如,准备去接待一个投诉的顾客,你把他的身份定为“给我麻烦的人”还是“最能帮助我们有效提升的人”?准备去跟自己的配偶或孩子讨论一些不愉快事情的时候,你把他的身份定为“总不谅解我的人”还是“证明我是多么好的妻子/妈妈的人”?
把对方的身份角色定得清楚,自己才可以更有效地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