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社会其实始终是积贫积弱的。哪怕是所谓盛世,也往往是以前面那个大规模的huoluan之世为比对背景,看起来没那么惨而已。历代史官渲染之后,留给后人印象似乎就是物质极大丰富,吃喝不愁了。其实未必。哪怕到了清朝道光之时,社会经济结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形式,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再加上苛捐杂税,自然灾害,那社会经济发展当然就举步维艰了。丰收之年,能勉强吃饱,稍有tianzairenhuo,便是千里jihuang。百姓一生幸苦劳作,却食不果腹,更别谈积累财富。
在农耕社会,各类大大小小的地主有财富。但是,地主靠的是集中资源,建立平台,让其他没地或少地的农民替他种地来收集财富。这其实是一种交换,只是这种交换,自由、半自由或不自由都有,但只要有了交换,财富就有可能。只是这种财富更多积累在管理者手里。单个的农民,很难积聚财富,因为自给自足的效率较为低下。凭单人单户之力,除了混饱肚子之外,在一个不鼓励商业交换的社会里,便也只能以混饱肚子为追求,而难有更多一点的积累。这种情况下,哪怕劳动,哪怕幸苦一生,只能混饱,难以富裕。一旦风不调雨不顺,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jihuang就成为不可避免。劳动的人难以聚财,不劳动的人财富很多。你说,劳动创造财富吗?
就算到了现代,劳动本身依然并不必然创造财富啊。
比如,你家地里长出了一堆的西瓜,没卖出之前,它们不是财富。时间一过,腐烂之后,就得赶紧扔掉,这些瓜无法给你带来任何收益。当你卖掉它们之后,它变成了你手里的钞票。它们就变成了你的财富。你花费精力来种植、施肥、收获这些劳动本身,并不直接产生财富,只要你不交易。你种再多的西瓜,对你而言,只要不交换,它们的功能只有一个:在它们腐烂之前,你可以吃个饱。在这一段时间,你可以自给自足,但没有财富。你织布也是,不交换无财富,布料仅供自己使用。一个有手艺的木匠花费精力给自己家打造了一大堆的木头家具,如不交换,那么除了自己家只能有限使用几件家具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它都将成为一堆烂木头;或者送人,但送人不产生财富。
交换,能满足别人的需求,也才能满足自己更多的需求,才能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使用功能多样化。农民可以用自己的农产品换来钱后,再去交换电器,交换家具,甚至交换房子。当有了交换之后,猛然间,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其实就是一个大团队的成员。这个大团队,在不断地产生新需求,新折腾,当然,也就产生了新财富。团队合作,生产效率更高。财富积累更快。经济日益繁荣。
有了交换,各种形式的劳动模式升级换代更快,效率进一步提高,创意不断涌现,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形式花样日益繁多。人们的社会就真正进入了繁荣与文明。这种繁荣与文明产生的关键,不是劳动本身,而是交换。交换促进各式各样的劳动,而劳动本身却只能让你低效生存与活着,而且,很多时候,连活着也艰难,更别奢谈财富。
如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财力、活力的对比。以前的艰苦,并非因为人们不劳动,现在的舒适,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在地里挥汗如雨,它意味着我们的物质更丰富了,财富增加了。我们不必每个人都要在地里,在工厂里做。我们现在更自由,干活谋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以后还会更多。交易可以换来财富的积累,以及把人从低效劳动中解放,获取更多的自由空间。
当然,只有自由的交换才能产生更多自由财富。两者是互为促进的。交换的本质是提供服务,满足需求。虽然提供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有更多的收益。但在客观上,它促进了财富的产生。中国几千年,凡是把农民绑在土地上的时期,都不富有。只有对外交流开放期间,城市商业贸易来往频繁之时,才会有繁华。而且,繁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更多属于城市,而不是农村。因为城市聚集了更多的人口,交易需求和满足的量都要大大超过农村。所以,繁荣更多属于城市。
有了交换,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城市。没有交换,我们也许还在森林里面劳动——打野猪,围着篝火烤猪肉。虽然浪漫是浪漫了点,但你可能还要担心明天的野猪到哪里去打。有了交换,你只需要扫个二维码,自有人把货送上门来。而你可以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休闲、睡觉,或者,用另一种劳动形式,去呈现自己的创意,满足他人的需要,激发世界的活力,增添一份自己的财富。
所以,交换让世界更美好。有了交换,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