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两家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
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主公,各位先生,所以,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
2. 三国时,吴国有个叫赵姬的女人,闺女出嫁前,她说:“到了婆家,你可千万不要做好事哟。”闺女不解,问母亲:“您不让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坏事吗?”母亲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
赵姬说的这番话很复杂,这里不详细分析,其中有一层意思就是, 好事不是不可以做,只是怕的是他人习惯了你为他们做的好事,会而让他们误认为你天生就应该这样为他们而做的。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当你好心帮人的时候,第一次帮他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习惯了你的帮助,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你应该为他做的,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怨恨,正所谓恩中招怨。
我们都知道做人要讲义气,也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当自己倾心相助的朋友离我们而去时,也许我们会苦闷并百思不得其解:虽然自己不图回报,可事情不应如此,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道理?而我们自己是否也因为接受了别人“一斗米”而淡漠了人家施米的恩情?
3. 我小时候的一个朋友家, 姐弟4个, 3个姐姐, 1个弟弟. 从小家里很穷. 父母靠干农活赚点钱供他们读书, 日子过得相当辛苦. 姐姐们初中毕业就出去工作了. 家里是老旧的破瓦房, 几个姐姐前几年赚的钱都拿回来给家里盖了新房. 慢慢的, 最小的弟弟也长大了, 到了谈婚伦嫁的年纪. 现在的年代, 娶个老婆不容易呀, 聘金+各种开销一般起码都得10万以上. 于是, 父母就说, 规定几个姐姐需要拿多少钱回来. 于是, 矛盾就在这里爆发了.
<欢乐颂>这部电视剧,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蒋欣扮演的樊胜美, 家里的房子是他给他弟买的, 家里一有什么林林种种的困难, 妈妈就只知道一直不断不断问她要钱, 她都不知道樊胜美在上海的生活过得有多大的压力和痛苦.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了, 农村家庭里的观念都是重男轻女. 女儿养大了的目的是出去给家里打工赚钱的. 姐姐们的职责赚钱就是给弟弟盖房子, 给弟弟娶老婆, 没有人关心过姐姐到底需要什么, 是否幸福? 那天姐姐终于累了, 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却受到全家人的指责.
升米恩,斗米仇:这是古时候的一个典故. 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
第一次听到这个, 让我第一次反思了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例子。
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 人类的人性基因永远是非常非常贪心的,给得再多都不够。这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天性的本能是就贪婪的天性.
当你是一个非常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的时候, 千万要注意度,不要给得太多了。你给的越多, 他的预期就变得越高。最后, 当你把所有帮助收回的时候, 就会造成一种心理落差, 然后, 然后他就会变得非常的恨你.
帮人,得有个限度。 利人,不损己.
亲戚也好, 朋友也好,陌生人也好, 收人恩惠, 一定要感恩戴德. 因为,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个人有义务去帮你. 投之以李, 报纸一桃, 这是一种个人修养.
这篇, 其实就是想和我身边这些非常充满爱和热心助人的朋友说, 帮助别人也需要有个度. 自己需要把好分寸.
不能一直没有尺度的帮, 受资助的更该学会感恩和自我成长, 投桃报李, 自力更生, 才是唯一的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