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六要之六:表现
1.最初的动机、最后的目的
写文章要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到最后都要落在“表现”上。表现,露两手,“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写文章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唱歌用声音,舞蹈用肢体,画家用色彩线条,他们也是表现。为了表现,我们把观察等当做功课,表现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最初的动机。
要表现,必须先组合;要组合,必须先选择;要选择,必须先观察、想象、体验。观察、想象、体验而后选择,选择而后组合,组合而后表现。

听起来,表现无影无踪,不可琢磨,好像很难?不难。能组合必定能表现,组合自然产生表现。所谓能组合,当然也指能选择;所谓能选择,当然也包括能观察、想象、体验,一路走过来,水到渠成。文学作品是一加一大于二,表现就是那个大于二,你想不让它发生都不成。因为如此,写作教人觉得快乐。
比如《妈妈和猫》的文章,妈妈爱猫,夸奖别人家的猫,收容流浪的野猫,原谅猫捕食邻家的雏鸡,挂念失踪的猫,欣赏老猫的童心。这些都是1+1。作者写的是猫,表现的是母爱,母爱是他的大于二。
读完这篇文章,觉得心中只有母爱,没有猫,或者说母爱包裹了猫。我们也从这篇文章发现作者心地慈善,能把动物当人。这一切非常自然,没有勉强。

我们再来看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他组合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一个夕阳,十个单向布景成环境,安置漂泊的忧伤:“断肠人在天涯。”
原来这里有一个人,一个伤心人,在异乡漂泊。经过这样的地方,到了这样的时间,乌鸦已经归巢,太快要下山,他还是风尘仆仆,不知道今晚住在哪里。现在有个名词:“归属感”,这首散曲写一个人骑马走过,表现了人的失落,没有归属。
由马致远的《天净沙》,联想到范仲淹的《渔家傲》,这两首作品的“形状”不同,“题材”不同,组合的手法却近似,都是先选择当地景物布置环境。
范仲淹选的是飞雁、半山、长烟、落日、孤城,加上白霜、边塞的荒寒。这两位诗人在布置环境的时候都不让人物出现,电影界称之为“空镜”——凡是空镜,都表示重要人物呼之欲出。
马致远推出来的是断肠人在天涯,一个人的流离;范仲淹推出来的是江军白发征夫泪,一代人战争的压力。范仲淹第一句开门见山:“塞上秋来风景异”。
“异”,塞上的风景和中原不同,秋天的塞上和春夏又不同。风景既“异”,恐怕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这一个字吓人一跳。最后一句,他又画龙点睛:“将军白发征夫泪”。两种技巧都用上了,比马致远的那一首耐人咀嚼。
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现的又是什么呢?你看,他说“茅店”,用茅草盖顶的小旅店,很简陋,多么不方便。他又说“板桥”,用木板搭建的桥,很窄,大概也很短,底下一条小溪。
这条路是偏僻的小路。夜里下了霜,霜很薄,田野里看不见,木板桥上很明显。人过桥,霜上面留下脚印,可见他们是步行。成语有“舟车劳顿”,走长途出远门,坐车坐车还嫌累呢!这么冷,天没亮就起来赶路,没车没马,道路坎坷不平,这样的经验还要连续很多天,你说辛苦不辛苦?
2.换个说法
同一个内容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些说法,使用的人太多,使用的岁月太久,表现力递减了。这时候,你不妨想一想,可不可以换个说法?
人家说:“我家门前有小河。”
换个说法:
1.小河从我家门前流过。
2.我家住在小河旁边。
3.我在小河旁边长大。
4.人家开门见山,我家开门见河。
人家说:“我家门前有小河,背后有山坡。”
换个说法:
1.我家背后有靠山,门前有出路。
2.走到房子后面,我想愚公移山;站在房子前面,我想精卫填海。
3.出门的时候,我想起“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回家的时候,我想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家说:“哥哥、爸爸真伟大。”
换个说法:
1.爸爸是皇上,哥哥是丞相,我是小宫女。
2.哥哥摘星,爸爸追月,我照镜子。
人家说:“早起晚睡,披星戴月。”
换个说法:
1.两头不见太阳。
2.人家一天12小时,他一天18小时。
3.一年五季过日子。
陆放翁说:“花气袭人。”
换个说法:
1.花香有侵略性。
2.即使是花香,你也有不想闻的时候,可鼻子是不设防的,又很敏感。
3.在林黛玉看来,贾府的花放送香气,也是在欺负她。
有些人说过:“成功有一百个爸爸,失败是个孤儿。”
另外有人说:“当你在高处的时候,你的朋友知道你是谁;当你坠落的时候,你才知道你的朋友是谁。”
中国俗谚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了一颗青春痘,要说成“春天来了”。
“不要怕,不要悔。”
不如改为:“简单想,勇敢做。”
“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改为:“快点做,慢点说。”
或者是“事不可拖,话不可多。”
有人喜欢说“看破”。
有人换个说法: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有人再换个说法:看透了,也就看够了。
有人再换个说法:看遍了,也就看扁了。
我也加进去一句:看通了,也就看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