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 诗论》

《 诗论》

作者: 雨瞳FJY | 来源:发表于2021-02-06 00:20 被阅读0次

    朱光潜看重诗:“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等文学种类。”

    一、诗歌的诞生和发展:

    诗歌起源:诗歌,是公认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像西方的《荷马史诗》就是一本诗歌,中国的《书经》、《易经》、《老子》、《庄子》,也都掺杂有韵文的形式。

    诗歌出现的原因:为了表现情感。

    诗歌最早的形式:最初,诗歌是和音乐,还有舞蹈共同出现的,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人们表达内心感受、模拟周围世界的原始冲动。

    诗歌脱离乐和舞的过程:

    1、舞蹈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与音乐和诗歌,这些抽象性更强的艺术形式不同,所以最早被分了出来。

    2、诗歌与音乐的分家:诗歌进化史的四个阶段。

    2.1诗歌最原始的阶段,叫“有音无义”时期。此时,音乐的地位是压倒性的。这个时代的多数歌是没有词的,哪怕有歌词,也只是为了应和节奏的“啊啊呀呀”,并没有具体的意义指向。

    2.2“音重于义”,随着文明的发展,歌词不再是无意义的发音,而是逐渐与人或者物关联起来。这个时期的歌以音调为主,以填上来的歌词为辅,歌词依然需要迁就音调的节奏才能存在。

    2.3“音义分离”的阶段,歌词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诗歌。孔子认为歌词有独立的教化功能。汉乐府中是先有文人的词,再有乐师配的调子。

    2.4“音义合一”的第四阶段,诗歌和音乐剥离,开始独立在文字的韵律上做文章,这样读起来就有了特殊的音乐性。

    二、诗歌的艺术本质

    在朱光潜看来,诗歌,就是一个诗人内心主宰的世界,是他创造出的另一番生活境界,这就是“诗的境界”,也就是诗歌的艺术本质了。

    朱光潜对诗的境界的看法,被称为“诗境说”,这个“诗境说”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情趣”,一个是“意象”。“情趣”,就是创作中依据的自我感受和主观偏好,去审视世界;而承载情绪的载体就是“意象”了。

    例子:陶渊明那句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用自然景色做意象,来抒发自己闲适安逸、物我两忘的生活情调。再比如“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说的是陶渊明明明不会弹琴,却给客人们表演弹一把没有弦的素琴。无弦的素琴这一意象,说明自己的内心,也不会被任何规则束缚起来,这份超然的情趣,就是“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

    1、诗歌和散文。朱光潜认为,诗歌是有音律的纯文学,而散文,不见得讲求音律,而且实用性大于文学价值。诗歌是为了表现情趣、抒情遣怀,散文则更看重想要表达的事理。总的来说,诗歌是文字完了,还需要体会“言外之意”,散文是文字完了,该说的也说完了;诗歌是激情的感叹语气,散文是平静的叙述语气;诗歌缠绵,散文理性。

    2、诗歌与音乐。朱光潜认为,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韵律,不带有语言的意义;而诗所用的声音则是语言的声音,它必定伴随着意义成分。也就是说,音乐是纯粹的形式,诗歌则是形式+内容的组合。

    3、诗与画。在朱光潜看来,两种艺术形式,还是有明确的差异的。诗歌适宜描述动作,画适宜表现静物。

    诗歌在未来的发展:

    《诗论》这本书创作的时候,正逢白话文运动盛行,社会上普遍提倡创作新诗、抛弃旧诗。在朱光潜看来,刚刚兴起的新诗创作并不令人满意。除了少数的新派诗人,如戴望舒、废名、冯至等人,多数新派诗人在抛弃了旧诗形式之后,并没有创造完善的新形式,和传统诗歌艺术的高妙之处相比,新诗在美感上缺陷太过明显。

    新诗突破的三条途径:

    1、新派诗人要学习西方诗,还要学透彻、学明白。

    2、提倡诗人们回过头学习中国的旧诗。

    3、朱光潜还建议新派诗人向民间文学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诗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jn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