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kù)(1)葬于阴。爰有熊、罴(pí)、文虎、蜼(wèi)、豹、离朱(2)、视肉(3)。吁咽(4)、文王(5)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qiū)久、视肉、虖(hū)交。其范林(6)方三百里。
【注释】
(1)帝喾: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帝王尧的父亲。(2)离朱:很多人认为它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三足乌。它居住在太阳里,与乌鸦相似。(3)视肉: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形状像牛肝,有两只眼睛,割去它的肉后,不长时间它就又能重新生长出来,完好如初。(4)吁咽: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虞舜。(5)文王:即周文王姬昌,为周朝开国的君主。(6)范林:茂密的森林或辽阔的森林。
【译文】
狄山,唐尧死后葬在这座山的南面,帝喾死后葬在这座山的北面。这里生活着熊、罴、花斑虎、长尾猿、豹子、三足乌、视肉等野兽。吁咽和文王也埋葬在这里。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帝王们被葬在了汤山,这里生活着的野兽是熊、罴、花斑虎、长尾猿、豹子、离朱、鸟、鹞鹰、视肉、虖交等。此山三百里方圆都是树木。
【阅读延伸】
狄山这个地方,在图画中显示的应该是一处祭祀场所,或者是一处有祭坛建筑的墓葬处所。文中的那些珍禽异兽,应该是供奉给神灵或者被埋葬者的祭祀品。
现代考古成果证明,古代的祭坛大多是墓葬的所在地,尤其在新石器时期更明显。这直接证明了上述推论。
南方祝融(1),兽身人面,乘两龙。
【注释】
(1)祝融:神话传说中的火神。
【译文】
南方的祝融神,长着野兽的身子和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而行。
【阅读延伸】
张春生等《山海经》的专家考证说,在上古时期,处于四川省的原始部落曾进行过大迁徙,他们由西向东迁移。祝融这个部族在其首领的带领下,也加入了这个迁移的行程。他们的一个分支在行进到枝江的时候,就停在这里生活下来。他们发展、衍生得很好,以至于《山海图》、《山海经》的编绘者们没有忽略他们的存在。
有关迁移这个话题,我们在《山海经》里还可以看到相关的部分。
至于这条文字中所讲述的“兽身人面,乘两龙”,专家们认为这或者是他们的祭祀装扮,或者是他们的图腾形式。
另有一些《山海经》学者认为,这里所谓的“祝融”,其实是古代“四方之神”中的南方神。而且“祝融”不仅仅代表南方神,同时也是代表夏天的四时之神。《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祝融”,与《月令》等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四方之神很有渊源。
学者们的这种推论,是结合着《尧典》、《礼记》等文献以及阴阳五行等学说而得出的。他们认为《海外经》东、南、西、北四个部分,它们所记载的内容,其实质就是从不同方位、按照一定顺序描述的一幅与岁时、祭祀、社会生活等有关的月令图。“祝融”在这个月令图中,明显处在重要地位,它在形式上明显地总领着《海外南经》。从《海外南经》的叙述顺序中,这个特征一目了然。
《海外西经》有“西方蓐收”,《海外北经》有“北方禺彊”,《海外东经》有“东方句芒”,这三个方位神的出现,与学者们提出的“月令说”的推论很契合。这也证明了“祝融为方位神”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