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当代实力诗人古体诗简诗集
豫斋读诗之苏轼《题西林壁》

豫斋读诗之苏轼《题西林壁》

作者: 豫斋 | 来源:发表于2020-06-01 06:00 被阅读0次

孩子要背诵的每周一诗,顺便认真读一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是东坡先生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时所作。当时,东坡先生正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面对庐山瑰丽的山水,仍然逸兴勃发,写下了一系列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可以说是庐山观游的总结之作。

西林指西林寺,在江西庐山上。根据诗题的意思,此诗是题写在西林寺里的墙壁上。

首承二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诗人眼中所见,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各个视角看庐山,都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其寓意就是,要不断地移步换形,才能看到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转结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写诗人的体悟,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那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这是即景说理,寓意为,看问题不能片面,片面只能看到“庐山一角”,只有全面、超越狭小的视角,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此诗的妙处在于,借助描写庐山千变万化、瑰丽多姿的面貌而讲述一个大道理,即,我们观察事物或者看待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可能就得不出准确或者说正确的结论。同时,诗的结句也有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跳出问题看问题”的寓意。

虽是小诗,但诗人有高度,有见底,以哲人的眼光从平常的一次游览,悟出人生大道理。语言平实,但诗意渺远、深刻。可谓是“言浅而意深”的典范。

以诗喻理,也是宋诗的一大风格。宋代以前的诗歌,多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诗言志、以诗言情为主,而宋代出现以诗喻理的新诗风。所以有人评价“唐诗以情致胜,宋诗以理致胜”,用东坡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宋诗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相关文章

  • 豫斋读诗之苏轼《题西林壁》

    孩子要背诵的每周一诗,顺便认真读一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是东...

  •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 题西林壁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峰侧成林,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不满王安石变法,不是觉得变法不好,只是觉得王...

  • 《题西林壁》苏轼

  • 29/100无题

    O再品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

  • 读书有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47),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

  • 豫斋读诗之苏轼《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大意是:如果说琴声发自于琴,那把它放进琴盒里为...

  • 日更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激起人们读诗的回味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苏轼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豫斋读诗之苏轼《题西林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od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