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变得有些焦虑,主要来源于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以致于偶尔夜里失眠。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日子,后来我安慰自己,对于刚步入社会不久的我来说很多事情暂时想不清楚或无法抉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没有几个人在青春的时候不迷茫。然而我发现出现类似情况的不止我一个人,身边一些朋友也是如此,甚至是微信订阅号里的读者留言也提到了:对于知识的焦虑、对于未来的迷茫、对于选择的疑虑等一系列问题。我发觉这种情况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认知里,甚至有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焦虑的是什么,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一个焦虑的时代。“焦虑”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被提及,这倒激起了我想思考一番的兴趣。
后来我对我所接触到的案例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了一下,发现了一些共性的地方。我认为,焦虑的源头是需求或者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产生了一种求而不得的低落情绪,当这种情绪持续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我们便会出现焦虑。
需求得不到满足
需求可以理解为是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对于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当花费了相当的努力而无果之后,内心积聚的无力感便会逐渐形成一种情绪,这就是焦虑。工业化社会之后,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被培养出来的物质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多。相比于物资缺乏的年代,我们并没有感觉自己在物质上得到了足够的满足,反而是越来越多的东西是我们想要的,其中不乏一些目前我们得不到的东西。举一个中国人特别关注的东西:房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房子对于我们中国家庭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实物的存在,更多的我们赋予它的是精神上的家的形象,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使得我们对于房子的追求可以说是孜孜不倦。但是由于房价太高,导致工薪阶级短时间内买不起房子,当这种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欲望得不到满
欲望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情感需求,是对未来或者某件事的过度担忧。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可以说为是掌控欲得不到满足,我们无法全面了解一件事,导致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的东西使我们感到害怕,因此,我们也会焦虑。同样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时,产生两个或多个想法,但是由于都未切身经历过,比较难从中选择出一个确定的选项,贸然的选择则担心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件事情长时间的悬而未决,导致我们开始害怕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因此焦虑也就随之而来。
我发现我们焦虑的对象是一些我们长时间聚焦和关注的事物,而不是一些短时间的、对于自己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比如:今天想吃披萨,结果到店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的口味售罄了,我们同样是需求得不到满足,但我们最多只会感到一时的郁闷,因为那些东西对我们目前生活或者不久的将来,并不造成困扰,我们完全可以忽视它们。我们看中的是对我们生活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事物。
明白了焦虑的来源,我便开始分析应对这两种情况我们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在对什么东西产生焦虑,是一件想要的东西还是掌控某件事情,清晰的目标才会指引我们做出对应的正确选择。当将不可名状的一种情绪转化为一个确切的目标后,我们的自救之路也就胜利地走了一大半,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实现目标的自主能动性发挥了。我自己对于物质需求方面焦虑的解决方法是排除选择型逻辑:延期获取—它物替代—放弃追求。而对于欲望需求则是步骤型逻辑:了解识别—分析判断—最优选择。
最后我想说,现实生活中的非病态焦虑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证明我们在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是我们还没想清楚该如何去做好它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