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格心理学》第十六章读书笔记

《人格心理学》第十六章读书笔记

作者: 记录日子的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1-11 17:40 被阅读100次

    人格心理学(第七版)【原名:Personality,7th Edition】/ 作者:Jerry M.Burger / 翻译:陈会昌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全书共分为16个章节,包括人格的定义、人格的研究方法,以及人格的六大流派,分别为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每个流派又详细介绍了其理论模型、应用、评价及相关研究。最后有一章单独作为结语,讨论了人格、文化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第十六章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一、对佛洛依德移情和压抑概念的修正

    有相当多的研究者认为,佛洛依德的概念(比如移情和压抑)在认知框架下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而不仅仅依赖基于自我和心理性欲发展的解释。

    1、移情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奇怪的体验:我们刚碰见某个人,甚至仅仅看了他 一眼,还没来得及跟他说话,就会感觉出自己喜不喜欢他。这就是佛洛依德曾提出来的移情。认知心理学怎样从认知角度来解释移情呢?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一个初次见面 的人,我们都会使用已有的认知表征来加工信息,而这种移情现象的发生,往往是人们意识不到的。如何用实验来验证这种解释?一种方法是先让被试描述一下他熟悉的两个人,几个星期后,在让被试将和隔壁房间里坐着的某个人见一次面,但是首先他们要了解有关这个人的一些信息,然后被试阅读一位“训练有素的采访员”对这个人的评语,其中一些评语与被试先前描述过的那个人很相像,就是说,这样就使一部分被试认为他们即将见到的这个人与自己熟悉的某个人很相像。

    采用这种方法,研究者找到了移情与认知结构相一致的证据。在一项研究中,当被试试图回忆隔壁房间那个人的特点的时候,他很容易“回忆”出在采访员的评语中没有提到的那些特点。这与移情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这个人看上去与被试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很相像,那么被试回忆起的这个人的特点恰恰是那个重要人物的特点。正如本文开始的那个体验,当一个陌生人很像自己喜欢的某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喜欢这个陌生人,反之,我们就更不喜欢这个陌生人。

    其他一些研究还揭示,这种移情的发生时我们意识不到,而且移情并不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主观感觉,它至少可以持续几周。然而,移情改变的不仅是我们对于一个陌生人的看法,研究者发现,对那些跟我们的熟人很相像的人,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自我概念的某些方面与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是相联系的。例如,在一个既聪明又多才多艺的表姐面前,你可能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如果很像你表姐的一个人激活了这一认知表征,你就可能在她面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研究者还把这种类型的移情与那些人际关系困难的人相联系,他们在幼年受过虐待,会把不信任和不喜欢的感觉转移到那些与虐待他们的父母很像的陌生人身上。

    2、压抑

    生活是艰辛的,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不愉快的事,有趣的是,有些人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些事件的影响,而有些人则深陷其中。然而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把人们在压力面前表现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解释为一种压抑。

    佛洛依德曾把压抑称作一种无意识的过程,通过压抑自我把那些难以接受的想法排除在意识之外。当今,人格研究者使用压抑这一术语时,通常指人们处理不愉快信息的一种方式。

    研究者使用大量技术手段来研究压抑以及与压抑有关的一些现象,最有效的研究手段之一是着眼于个体差异。具体说,有些人面对压力情境时很少表现出焦虑或烦恼,以应对策略研究的结论来看,他们回避注意不愉快的信息。

    今天的研究者这样来描述压抑者:他们对自己极度苦恼,非常不满意,并伴有压制自己情绪的强烈 倾向。但不知何故,他们总是能够设法不让这些压力引发他们的焦虑。

    与上述描述相一致的是,一些典型的压抑者也向研究者诉说,他们体验到的焦虑要比非压抑者少。事实果真如此吗?研究者测查了被试的真实反应,才揭开了这个谜中最有趣之处。当研究者测量压抑者面对压力情境的生理反应时,发现了非常强烈的反应,他们的心率和血压急剧上升。这是否意味着压抑者在谎报自己的焦虑水平呢?并非如此,虽然压抑者的机体对威胁做出了反应,但他们还是把那些不愉快的情绪反应驱赶出意识之外。

    来看一项实验,让被试就自己人格中“最不受欢迎的方面”发表三分钟的讲话,被试的话用摄像机录下来,而且让被试以为隔壁房间有人正在通过监视器观看他们的讲话。研究中,测量了被试的血压,发现压抑者在该情境下的反应要强于非压抑者。有趣的是,当被试认为没有人在观看自己讲话时,并没发现上述结果。

    一项研究让被试讨论他们在职场上做得“最成功”的一次,并给他们录像。让经过一定训练的评分者观看录像并对被试的非语言表现打分,如烦躁和焦虑的面部表情,有趣的是,当被试观看录像中自己的表现时,压抑者认为自己比非压抑者焦虑程度小一些。在另一项研究中,评价者分析了被试在情绪紧张时的讲话方式,他们发现,压抑者比非压抑者语言更混乱。

    这些研究都说明,压抑者自身具有的某种特点使他们对各种不愉快想法和情绪做出强烈的反应,然而不知何故,他们总能成功地把这些东西驱赶出自己的意识。佛洛依德从无意识的自我过程这一角度解释过压抑,近来,针对压抑者具有的这种减弱压力事件对自身情绪影响的能力,心理学者开始转向认知过程求得解释。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被试报告他们能记起来的所有事情,但是压抑者报告的不愉快经历要少于非压抑者。在另一项研究中,让被试回想他们的童年经历,并从中回忆自己的一次情绪体验,给每个被试4分钟时间,让他们列出自己高兴、悲伤、愤怒和恐惧的体验。然后让另一组被试也罗列类似的体验,不同的是,这些体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结果,在回忆自己童年经历时,压抑者回忆的情绪体验少于非压抑者,但在回忆别人时,压抑者比非压抑者回忆得更多。如此看来,不是压抑者记不住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是他们很难回忆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愉快事情。

    为什么压抑者记不住特定的情绪事件呢?一些心理学者从记忆联想的角度解释这种压抑现象。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记忆被包围在一个与该事物相关的记忆网络中,当你记起自己以前在万圣节前夜的一次恐惧经历的时候,你经常会由此想起经历过的其他恐惧事件,或者也可能勾起你对万圣节前夜的其他记忆。因此,可能压抑者的记忆联想比非压抑者更薄弱,更不发达。压抑者之所以没有太多的消极情绪,可能就是因为当前的不愉快经历很难唤起他对类似经历的记忆。

    为了验证这种可能性,研究者让被试从他们以往的生活中回想自己的情绪经历以及自己当时的情绪体验。研究者发现,当压抑者陈述自己一次愤怒的经历时,他们只记得自己的愤怒,而非压抑者除了记得自己愤怒外,还记得自己的羞愧,厌恶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确,对消极情绪的记忆,非压抑者的记忆联想更牢固。而压抑者的记忆网络相对薄弱,限制了他们联想起来不愉快的回忆和情绪的回忆量。

    那为什么对于压抑者来说,这些消极想法和情绪如此难以触及?一个可能性就是压抑者没有注意到那些不愉快信息,也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也就是说,压抑者可能进行了选择性注意。当压抑者感觉到有威胁性信息存在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

    这种效应在一项要求被试对颜色命名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在这项研究中,压抑者能够迅速地转移开自己对那些威胁性信息的注意,速度快到以毫秒为单位的测量都无法检测出来。还有一些研究指出,压抑者不仅把那些不愉快的想法拒之门外,而且有时还总是去想那些让自己高兴的形象和记忆,防止自己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但是别忘了,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会使我们付出健康上的代价,研究发现,压抑者的胆固醇水平比非压抑者要高,免疫系统也比非压抑者脆弱。

    二、性别、记忆与自我解释

    研究显示,男女两性在记忆和回忆信息的一般能力上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在记忆内容上却有差异。

    来看一项研究,该研究要求男女被试回忆各种类型的信息。结果发现,女性回忆起的私人事件明显多于男性,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事件。另一方面,男性在回忆类似美国历史这样的非私人事件上做得更好。简言之,女性能够更好的记住和朋友在一起的那些幸福时光以及自己尴尬的时候,而男性则能够更好地记起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以及从书本上读来的东西。

    心理学者从人们对自身相关信息的加工方式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研究者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对记忆内容的组织方式上存在两点差异,首先,在自身相关信息与情绪二者之间的联系强度上,男女两性存在差异。其次,在自身相关信息与对人际关系信息的记忆二者之间的联系强度上,男女两性存在差异。

    1、情绪性记忆

    女性从早年就开始学会了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因此,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情绪角度对于自身有关的信息进行编码。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回忆起那些愉快的和悲伤的经历,她们对各种情绪性记忆彼此之间的认知联结也更为紧密。这种性别差异在前面的实验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通过对不同年龄组的测试,也验证了这一点,撇开年龄因素,女性对情绪记忆比男性好。但是在一些非情绪记忆上,男女之间没有什么差别。

    女性更善于回忆情绪性记忆,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女性不仅能比男性回忆起更多的悲伤经历,而且回忆起一件不愉快经历很可能就会触发她们对其他悲伤事件的回忆。

    2、对人际关系的回忆

    在一些论述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的著作中,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待男性和女性的方式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自我认知表征,他们声称,男性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自我解释,男性的自我概念与他们对别人的认知表征没有多大关系。相反,女性在我们的社会中倾向于形成一种依存性自我解释。女性的自我概念与他们对别人的认知表征密切相关,也与她们对自己与别人关系的认知表征密切相关。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女性的这些认知表征跟那些与她们有亲密私人关系的人关系尤为密切。

    换句话说,与朋友和爱人的关系是女性怎样看待自己的一个重要成分,确切地说,女性更可能根据她与别人的关系来界定自己,因此,她们在回忆那些包含了人际关系的信息时就比男性更容易。

    与上述分析相一致,几项研究都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根据她与别人的关系来界定她自己。在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回答“我是怎样一个人?”并让他们尽可能多做出各种回答,结果发现,女性的回答比男性更多的包含他们作为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角色。在其他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情况。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在感知和回忆有关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信息时,男女两性也存在性别差异。在一项研究中,询问被试某些词描述的是否是他们自己,他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所属的一个团体,还是美国总统里根。结果发现,对于那些凭借“好朋友”图式和“团体”图式得以加工的词来说,女性比男性记忆更好。在另一项研究中,邀请已婚夫妇来谈论他们的第一次约会、两人最近共同度过的一个假期,以及两人最近的一次争吵。结果发现,妻子讲述的这些经历比丈夫讲述得更生动,而且包含更多细节。总之,许多证据都支持男女两性间在存储和回忆人际关系和自己的信息时存在差异。

    三、认知与抑郁

    抑郁的想法与抑郁的情绪紧密相连。抑郁者常常消极地看待自己,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对正在发生的经历也总是消极地去看待。

    许多心理学者都在研究人们是如何感知、组织和回忆那些情绪困扰的,希望以此获得一些线索,找到抑郁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此外,这些心理学家还想查明,是否由于信息加工方式使得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患上抑郁。

    1、抑郁图式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不现实的积极的生活憧憬,他们认为,在几乎所有事情上,自己做得都比别人强,好事会降临在自己头上,不幸属于别人。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戴着玫瑰色眼镜看生活,所以我们能够满足并保持心理健康。遗憾的是,还有一些人是戴着蓝色眼镜看生活,持认知观点的心理学者说,抑郁者使用一个活跃的抑郁图式进行信息加工。

    抑郁图式是一种包含了各种抑郁事件和想法的记忆及其相互联系的认知结构。使用这种图式进行信息加工的人会注意消极信息,忽视积极信息,并用抑郁的方式解释模棱两可的信息。他们容易回忆起抑郁的记忆,并且常把当前的伤心经历和过去的伤心事扯在一起。简单说,抑郁者的信息加工,采用了一种长久保留消极思想,排斥积极思想的方式。如此看来,这些人总是抑郁也就不足为怪了。

    研究者采用自我图式技术进行了一项研究,让抑郁病人对一张写有形容词的单词做出反应,通过Y和N来表明这些词是不是对他自己的描述,其中一半的词与抑郁有关。给了三分钟,让被试尽可能回忆他们看过的词。结果显示,抑郁病人对于抑郁关联的词记得更好,而对照组则对其他词记得更好。这项测验在抑郁大学生的重复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抑郁者之所以能更好的回忆像“不幸的”、“无助的”这样的词语,是因为他们是使用抑郁图式加工这些词语,抑郁者更可能注意到这些与抑郁有关的词语,并把它们与自己联系起来,而且随后也更容易回忆起它们。

    如果抑郁者使用抑郁图式来加工信息的话,我们会预期他们比那些没有抑郁的人更容易回忆起一些悲伤的记忆。原因在于,使用抑郁图式进行信息加工的人更容易回忆起已有的抑郁回忆。当你抑郁时,你不需要花太长的时间就能回忆起你伤心、孤独、尴尬的时刻,因为抑郁图式的使用使得这些记忆触手可及。

    在对抑郁来访者进行的一个实验中证实了这种悲伤记忆是非常容易回忆起来的。给来访者呈现一系列词语(如火车、冰)并让他们回忆每个词语在大脑中引发的真实生活经历。基本上,来访者的抑郁水平越高,抑郁图式就越容易被激活。在要求抑郁者考虑未来时也发现了类似的图式。一项研究发现,抑郁者比非抑郁者更容易想到某个时候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理由。

    因为抑郁者用抑郁图式对信息进行了过滤,所以他们也倾向于用非常消极的观点理解那些模棱两可的信息。抑郁者在看待自己的表现时,往往会陷入自己的失误不能自拔,同时无法从自己的成功中给自己足够的自信。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完成一套测验,然后让他们选择看测验中比较满意的分数还是不满意的分数,82%的抑郁被试都选择了看那些不满意的反馈。

    认知理论家认为抑郁认知与其他症状之间有双向因果联系。就是说,抑郁想法可以导致抑郁,而抑郁也可以导致抑郁想法。然而,也有几项研究显示,尽管人们的消极想法会随着抑郁的康复而减少,但最根本的认知系统通常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有稳固抑郁图式的人们,可能每天都面临着与抑郁的抗争。在一项研究中,之前患过抑郁症的患者仅仅在听了一段哀伤的音乐之后,就表现出了消极想法。

    2、消极认知风格

    习得性无助者与抑郁症患者之间显然存在某种相似性,这促使一些心理学者把习得性无助视为理解抑郁的一个重要模型。

    然而,研究者进而发现,无助感被泛化到某些任务上,但不是每一个任务上。人们有时经历了无法躲避的干扰后会失去动力,但有时也会动力更强。

    心理学者观察了人们在解释事件的方式上的个体差异,他们发现了一种称之为消极认知风格的方式。使用消极认知风格的人倾向于把他们的问题归因为持久、普遍的原因。他们常常预期最糟糕的结果,并坚信出现的问题是他们个人缺点导致的,或者是个人不足的一种反映。如同其他人格变量一样,消极认知风格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

    有研究者考察了生理和情绪虐待对一组妇女的心理影响。通过与那些进入被虐妇女收容所不到两周时间的妇女地接触,发现与那些不依赖于消极认知风格的妇女相比,使用消极认知风格的妇女更容易受到抑郁和其他创伤症状的困扰。另一项研究考察了强烈地震之后的情绪反应,发现使用消极认知风格的人在地震后更容易感到抑郁

    研究者还使用消极认知风格找出了那些对抑郁敏感的人。有研究小组对即将入学的大学新生的消极认知风格进行了考察,他们把学生分为曾经历抑郁事件和未经历抑郁事件两类。在后来的两年半时间里,研究人员每隔6星期联系一次学生。结果发现,与其他学生相比,那些根据消极认知风格确定为抑郁高风险的学生更可能经历至少一种主要抑郁事件。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有抑郁史的人身上,也发生在没有抑郁史的人身上。事实上,高风险的学生经历抑郁的可能性是他们那些低风险同学的六倍。

    还需注意,认知风格与抑郁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大学生比美国(个体主义文化)大学生更多的使用一种悲观主义的解释方式。美国人更可能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他人或不幸的境况。还有一项调查,也表明,美国文化中能够预测抑郁的归因类型也能预测中国文化中的抑郁。如此看来,尽管两种文化中的人们对事物的解释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引发抑郁的认知风格却是相同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第十六章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pz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