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先生飞广州了,我把孩子送去妈妈家。
尔后,独自一人回到自己的小窝,熄了灯,打开音响。
这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夜晚,真好。
有娃后,这样的时光,已经变得异常奢侈。
我舒服地躺倒在床上,静静聆听,把自己彻彻底底地交付给音乐。
在无人的屋里,在漆黑一片中。
时间仿佛是静止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可以大把大把地虚掷。
也许,生命中有些时光,就是用来“浪费”的。
在那些或忧伤、或愉悦、或舒缓的旋律中,任心情游走,任思绪飘飞。
想日益走远的前尘往事,想青春里莫名的感伤,想爱过的人做过的傻事……
往事一幕幕在回放,去年今日,光阴静默流逝。匆匆过客,转眼物是人非。
那些无处安放的悲伤,那些逃无可逃的想念,仿佛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慰藉。
特别迷恋这种无人打扰的清净,可以自由自在地,与皮囊下的灵魂对话。
笑与泪,真真切切,爱与恨,明明白白。
我喜欢这样的夜晚,静谧而温柔;
我喜欢这样的独处,丰盈而自我。
周国平曾说:“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
可能在我十多二十岁时会不以为然,但在已迈过三十岁门槛的今天,却无比认同这句话。
2
我从小就喜欢发呆,还会干各种各样,在别人看来有些另类的事:
会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独自一人,择一处幽静的咖啡屋,临窗而坐,感受玻璃窗外暖暖的日光;
会撑着伞在淅淅沥沥的细雨里,安静独坐,看路上步履匆匆的行人,感受雨的细腻与柔情;
会突然跳上一辆公交车,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随它带我兜兜转转,绕大半个海口;
会独自一人去看海,什么都不想,就静静地坐着,看潮起潮落,听浪花拍打石头的声音;
会一个人去看电影,挑部感兴趣的片子,再买些垃圾食品,在影院里随着故事情节或哭或笑
……
只是很奇怪,在这些看似落寞的时刻,我没有感觉过孤独,相反,非常的享受。
其实,我也很喜欢和朋友相处的时光,推心置腹,无话不谈。
但如果是那些需要带着假面,刻意奉承恭维的场合,我会非常抵触。
曾经一度,我想要改变自己,去适应那样场合,以证明自己的合群,后来,却发现,我并不喜欢。
相比违心地附和喧闹,我更愿意选择独处。
因为在独处中,我更容易得到内心想要的宁静和快乐。
它是灵魂的成长,亦是自我的回归。
独处的快感,是酒桌上的觥筹交错、迪厅里的歇斯底里、景区内的人声鼎沸所无法给予的。
一群人时,我们面对的是外界的喧嚣和繁华;一个人时,我们面对的只是自己孤清和本真的灵魂。
于是,我不再试图融入人群,只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舒服就好。
哪怕被别人视为异类,也没有关系。
人,还是应该以本来的面目存活于世,真诚地爱,真实地活。
一个人的时候,有书,有音乐,有茶作伴,还可以发呆,可以遐想,所以独处之于我,似乎只有享受。
我越来越喜欢一个人呆着,也越来越享受与自己的对话了。
3
年少的时候,也会因为先生的失陪而心生抱怨,但现在越发地少了。
因为我有很多事情想要去做,有很多梦想有待实现。
而且即便是一个人,我也能和自己愉快充实地相处了。
也许吧,能一个人精彩,才能和全世界相爱。
在与自己的独处中,我也明白了很多:
有些事,不要去要解释,因为答案只会让你更难过;
有些伤害,笑笑就好,毕竟没有谁非谁不可;
有些快乐,稍纵即逝,需要及时捕捉;
有些幸福,琐碎细微,需要用心感悟;
……
人,都是生而孤独的。生命中,总有些艰难的时刻,我们要独自走过。
能一直一直陪着我们的,也只有那个亲爱的自己。
所以,不要害怕一个人,唯有学会独处,我们才能“看见”自己。
幸福,更多的时候,也与他人无关,靠的是自己的了悟和开解。
4
有个朋友,突然关了蒸蒸日上的公司,卸下所有的荣耀。
在乡间觅了一块宜居宝地,建起一栋清新雅致的小别墅。
于房前屋后,栽上喜欢的果树。
从此,独自一人,隐居乡野,自得其乐。
优哉游哉的,过起了看书、垂钓、游泳、远足的神仙日子,偶尔才会返城,所以常戏称自己为“半仙”。
很多朋友都不解,在他们看来,关掉公司损失不小。
但我却觉得,他是个很会生活,且勇于取舍的人。
因为,不是所有的得失,都只能用物质去衡量。
忠于内心地活着,比获得更多财富,更值得骄傲。
很多时候,是我们活得太过匆忙,太过功利,有太多的放不下,割舍不了,才难以理解别人的选择。
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有所谓的价值和意义的。
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总喜欢去野外,摘些不知名的野花给儿子戴在耳后,让他去抚摸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野果,跟他一起体验和小动物嬉戏的乐趣。
我在试图传递给儿子这样一个信息:
生活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可能无法给我们带来直接的利益,但会让我们过得快乐,过得温暖。
我们得慢下来,好好感受一花一草,听听鸟鸣,闻闻花香,细细品味这些“无用”之美。
一直觉得,学会感受爱和美好,是孩子最应该掌握的一门课程。
像发呆、遐想等等这些独处的形式,很多也是看似无用的,但不妨碍我们从中体会到美好,获得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独处不是孤独,是最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