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 吴雪凤
小学语文五年级组根据要求,确定的研究内容是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本单元包括两篇阅读课《太阳》《松鼠》,“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一篇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在2月15日共听五节课,其中两个老师选择阅读课,分别是谢慧晓老师讲授的《太阳》第一课时,和郭艳芳老师讲授的《松鼠》第一课时,三个老师选择讲授习作课,分别是汪冰、张旭静和王姣姣。
一、问题诊断
本着结合实际诊断问题,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帮助参培教师提高实际教学技能的目的,列举参培教师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下:
(一)谢慧晓老师《太阳》
问题1:讲解内容随意。
(1)如课前故事与本课内容完全无关。(2)回顾复习内容选择随意,不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3)板书和讲课内容不同步,内容讲完后才去写板书,失去了板书强调重点的意义。(4)课件上的内容缺乏细致的选择,内容多,没有重点。
问题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如第一环节设置问题“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一说课文介绍了太阳的什么特点?”但在讲解过程中,本问题没有作为重点训练的内容,而是重点讲解了说明这些特点的说明方法。
问题3: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为主,没有给学生读书和练习的时间,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当堂实践,提升学生能力的环节。
问题4:对习作单元的阅读课该怎么教意识模糊,忽视了阅读课对习作的示范作用。
(二)汪冰老师《介绍一种事物》
问题1:缺少倾听和对话的意识。
课堂上缺少对学生的倾听,以推进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缺乏关注和指导。如集体改写《白鹭》时明显有困难,教师缺乏指导。
学生选材单一时,教师发现问题后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开拓思路。
语速过快,交流时一问一答太多,缺少训练学生有条理、说完整话的意识。
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说不清楚时,老师包办代替。
问题2:教学设计平铺直叙,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整节课按照回顾课文内容、学观察、初练笔、抓信息、理思路、再尝试的顺序平均用力进行教学,对难点问题“如何把事物的一个特点写明白”没有做重点讲解。
(三)张旭静老师《介绍一种事物》
1.教学目标不明确。
(1)每一环节的进入都很突然,没有交代,学生不能很清晰的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2)把一节课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列举在一个环节中,分不清主次。
(3)课件中的内容多,甚至课堂上老师要说的话也显示在课件中。
2.重视老师的讲,忽视学生的学。
(1)问题抛出后,只简单接列出要求,前面也没有任何指导,就要求学生做。
(2)难点部分和其他环节一样,只是笼统的提出者要求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
(3)课堂中实践活动少,教师讲解多。
3.对教材的解读片面,教学理念陈旧,以讲懂课文为目标,缺乏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意识。
(四)王姣姣老师《介绍一种事物》
问题1:教学环节不清晰
教学环节的过渡随意,前后之间关联性不强。
问题2:教学目标不明确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意在让学生明白要动用所有的感官去描述事物,但在之后的范文分析、练笔环节,没有任何体现。
问题3:教师讲解后没有给学生及时实践的机会,缺乏学生本位意识。
(五)郭艳芳老师《松鼠》
问题1:课时不清。对于教学一篇课文时,如何界定第一二课时认识不清晰。不明白习作单元的阅读课在教学中应承担什么任务,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训练。
问题2:教学方法单一。目标确定后,对于如何设计教学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缺少必要的教学设计技能。如在让学生分条目列举有关松鼠的信息环节,问题抛出后,没有做任何的指导,就让学生独立完成,缺乏必要的学法指导。
二、问题分析
五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一)有解读教材的意识,但教材解读的能力不足
大部分老师通过各种培训,知道教学之前要对教材进行解读,解读教材时要看课标、导读、课后题、交流平台等,但对教材的解读浮于表面,只是在就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看懂在文字中所隐藏的能力训练点和知识积累点。
如《太阳》一课,课后题第一题除了让学生知道课文是从“特点”和“作用”两方面来介绍太阳以外,在完成这个内容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知道说明文的特点:从不同方面介绍事物,一般按照总分总、分总、总分这样的结构来写作。第二题从表面上看是让学生体会几种说明方法的好处,题目背后隐藏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说明文把事物“说明白”的方法。
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更为写好习作在做好铺垫和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二)教学理念陈旧,重视“教教材”,忽视“用教材教。”
“教教材”就是以教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的教学。“用教材教”其着眼点不在于教学生读懂课文,而在于利用教材具备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相应的知识,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相应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
如五上第五单元,通过《太阳》《松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的学习,训练学生明白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有什么用处,说明文和其他文体在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把一种事物的特点“说明白”,进而学会把一种事物的特征“写明白”。这个意图从教材的编排上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除了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外,《太阳》重在对说明文的认识、结构特点、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松鼠》除了对以上内容的复习巩固以外,承担着体会说明文段落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的体会上。“交流平台”是对说明文特点的总结和梳理,“初试身手”是对所学的练习,“习作例文”顾名思义就是为写好“介绍一种事物”而给出的范文,更贴近学生的习作。
如果讲课时,我们仅仅以教学生读懂课文为目标,没有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是很难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一种事物写明白的。
(三)利用教材的意识不强,对于如何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缺少必要的方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在课堂中如何利用教材,我们却缺少必要的意识。习作单元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体现更明确,其指向就是通过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初试身手的练习、习作例文的引领,帮助学生完成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而习作的方法、技能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并不是老师一要求,或者把要求出示出来让学生一读,学生就会了。而是要在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常的练习,不断的反复,从不同的角度实践训练,才能真正的会用会写。
如《太阳》这一课中,对能把事物“说明白”的说明方法,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运用它有什么好处,而不让学生当堂实践,我们所有学习很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经常感叹:我明明在课堂上讲了那么多,为什么学生写作文时却什么都不用。这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其实不仅是习作,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都要有这样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
(四)教学设计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如何摆阶搭梯引导学生“跳一跳”,缺乏方法上的积累。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如何给学生搭好梯子,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到达目的地,大多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把问题一出示,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了,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出现的困难视而不见,或者说看见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引导。这反映出我们缺少必要的方法上的积累。
如《太阳》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我设计了示范、找句子、对比、阅读体会、初步运用、方法小结等步骤,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当堂实践活动,帮学生在“学—练—运用”之间搭建桥梁。
以上四个问题,我之所以说是“困境”,是因为除了理念和意识的缺失外,很多问题不是老师们在教学中没有感觉到,而是感觉到了,但不知道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只好听之任之,不断在这个漩涡中重复着过去的故事。
作为语文教师,理念的转变和意识的改变通过讲解可以逐步转变,而与学科学习有关的语文专业知识则需要不间断的学习,专业技能(如教学设计、活动设计、教材解读等)需要不间断的训练和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