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开学了,我的假期也结束了,心里给自己规定,昨天是我自己假期的最后一天。因为我要回父母家。原订是周日和儿子一起回去的,但临时有点特殊情况,就改成周一儿子开学,我独自回去。
儿子请我看完《你好,李焕英》后,就给他姥打了电话,告诉姥姥,电影很好,一定要看。昨天我也是带着儿子的这个任务回去的,就是陪我妈看电影。
发完快递,忙完自己的事情,回到父母家,和母亲约定好看电影的时间,网上买了电影票。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学习自己的有书课程,日更,和过年也没时间相聚的闺蜜聊天。
这时闺蜜问我,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到她家坐坐吗,我们俩好好聊聊天,然后她开车送我们去看电影。我看了下,时间刚刚好,就把午饭改到了闺蜜家。我带了妈妈牌酸菜馅包子,闺蜜拌了个黄瓜金针菇,在用热水泡点大米饭,这个吃法,太有年代感了,是我们忘不掉的记忆,小时候的我们,家长都忙于工作,我们有时要自己管自己,经常这么吃,方便省事。闺蜜说,不行,我们点外卖,我说好久没这么吃饭了,就这么吃,结果,这顿午饭,吃的可香了,久违的感觉。
我们边吃边聊,聊孩子的学习,孩子开学了,我们就有时间,可以约会,一起看电影,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吹牛……总之要一起干很多很多事。
聊天中不免就会回忆共同成长道路中一起经历过的事儿,和彼此单独做的当时伟大不应该发生在我们那个年纪的事情。比如,五年级的我,因为家里动迁(原来家里是平房,厂子动迁改造建楼房,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自己找住的地方,等房子建好后在搬回来),当时我家条件不好,没钱租房,只能在离我上学很远的地方和我舅借了套房子,也是平房,但我要途经山路,坐一个多小时的电车上学,放学。每次聊到这个话题,都很伤感,都有种想哭的感觉。但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情况很普通,就像《你好,李焕英》里差不多,因为年代是一样的。
聊起《你好,李焕英》,我说等孩子开学了,我们在去看一遍。这部电影没有陌生感,就像演我们自己和妈妈的故事,不由自主的就跟着电影笑,跟着剧情哭,能完全让你把自己融入到电影中,毫不夸张。尤其在贾玲说,妈,你别走,我还没让你高兴呢,我还没给你……听着这些台词,我的眼泪噼里啪啦的就流下来了。这是我真实感受,可能我们和贾玲所处时代大体一致的原因吧。没有距离,时间,环境都想似,唯一不同的就是贾玲比我们年轻。
聊到工作,我是全职陪读,闺蜜是上班的,但双方老人年龄都大了,根本没精力帮她看孩子,只能自己边工作边带孩子,中间的辛酸只有自己和过来人清楚。我说,东北放开生育政策了,可反馈并不是很好。反对声中,最多的意见就是现在孩子的教育成本太高了。闺蜜说有条件要的不放开也没耽误生孩子,没条件的在放开也生不起。这就是现实,一个孩子后续的教育成本那是相当高。
我们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可能这就是平时不用总联系,但真正需要你在的时候,你肯出现的那种朋友吧。
陪母亲看完电影,吃完晚饭,我就坐车回家了,假期的最后一天过的可真快。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