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二、应象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6、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阳应象”这篇大论始终都在找“象”,找阴阳的“象”。
为了说明阴阳,它说天为阳,火为阳,气为阳,男子为阳,六腑为阳……
又说地为阴,水为阴,形为阴,女子为阴,五脏为阴……
应万物之“象”,就是打比方,《黄帝内经》通篇都在用“春夏秋冬”打比方,若不掌握这个原则,就看不懂《黄帝内经》。生命中有春夏秋冬,你寒邪重时就是冬天,你春意盎然时就是春天。
学习《黄帝内经》,就是要学会观察世间万物,比如水,水往低处流,水为阴,阴代表沉降、向下的一种能量。火为阳,火,是升,是向上的一种能量。火热,水凉,只是他们的特性。关于水和火,光看到冷热上下这个层面,还不够,还要看到更深层的东西。比如肾水,有阳的特性,心火的本性也有阴的特性。水,表象是阴,但必须有阳气推动,才能流动,所以水的本“象”是真阳,犹如坎卦中间的一根阳爻。而火的本“象”是真阴,就像离卦中间的一根阴爻。
中国文化,看表象文化,还是看本性文化,其要点在于看“气”。《易经》中有泰卦、否卦。泰卦是三根阳爻在下,三根阴爻在上,从象上看,有人不喜欢,认为怎么能阳爻全在下面,阴爻全在上面呢,女人岂非很得意?若从气上看,此卦就妙不可言,阳爻在下,但其气上升;阴爻在上,其气下降,如此便形成阴阳交泰之势。而否卦,从象上看,阳在上,阴在下,表面上正是天地之象。中国文化认为象不如气重要,否卦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就是阴阳离绝的象,是否塞不通,就不如泰卦祥和。
中医讲“ 水为阴,火为阳 ”,水,坎卦,里面是真阳,这根真阳才是水的本性。火,离卦,外面两根阳爻,中间一根阴爻,所以火的本性是真阴。
中国文化为什么爱讲这个“真”字?因为有真就有假,中国文化一定要求真去假。水,是假阴真阳;火,是假阳真阴。找到真阴,真阳,才最重要。这就是中医思维。
何为“ 阳为气,阴为味 ”?
我们知道,所有能感知的味道都是从“地”来的,比如大米的清香。那么它有没有气?这个气是什么?是四季,是生长化收藏。任何事物,老天给的是“气”,大地给的是“味”。这个气,要的是时间;这个味,要的是空间。没有时空,任何生命都是窘迫的、短暂的。我们要想活得好,就得不断地开拓和丰富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然后才是多气性、有味道的人生。
气就是天,从四季里得了寒热温凉四气。味呢?除了味道,还有方位。所以说“天出四气,地出五味”。“味”在《黄帝内经》里是五味,“味”就是“五行”,西方有西方的味,辛;北方有北方的味,咸;东方有东方的味,酸;南方有南方的味,苦;中央有中央的味,甘。所以,中药有一套系统,专门讲究“四气五味”。
我们打开任何一包西药,它里面全是成分,化妆品也是这样,什么醇、什么甲、什么酸。中药从来不讲成分,而讲“性味”。也就是西医永远是成分论,中医永远是气味论和性味论。所谓气味论,天气,指二十四节气;地味,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谓性味论,就是讲四气五味,四气是温凉寒热,就是春夏秋冬;五味就是酸辛甘苦咸。比如麻黄、桂枝、附子属于温热,黄檗属于寒凉,这是气。麻黄,味甘、辛;桂枝,也是味甘、辛;而附子,其味辛,无甘味;黄檗,味苦、微辛,这是味。任何药,一定先看四气五味,看它得了什么“气”,看它得了什么“味”。如果不是“道地药材”,必在气、味上有问题。比如附子一定是四川江油的最好,得西南“坤位”川蜀厚重之火气。你把附子种到北京来就不行,它的五行就变了,附子现在的五行是西南,你把它种到东北去了,这两个能是一个味吗?东边的味道是酸,北方的味是咸,那它就是介于酸和咸之间的味道,西边的味道是辛,南边的味道是苦,那它就是介于辛、苦之间的味道,这能一样吗?所以说,换了地方就换了味道。人想挣钱不可怕,但一定不能挣造孽钱。随随便便就开山种中药,是不负责任。
研制中药,实际上是个艺术活,种植,要看天,看地。炮制,要看水,看火,看功夫。煮药,要看配伍,看火候。喝药,要看时辰。所以古代优雅生活,必备玉、药、茶、香四项。玉,有君子之德,可以温润我们的生活;药,属于君子之刀刃,当用则用,不当用,则藏匿之,可以拯救我们的生活;茶,属于君子之味,可淡可浓,随心而品,可以安抚我们的生活;香,属于君子之韵,可显可隐,风流自在,可以诗意我们的生活。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中的“味归形”,就是味厚的东西能使你的形体充实。“形归气”,就是形体充满则气旺。“气归精”,就是气有余了,必然汇聚在丹田而成为“精”作为身体的储备。“精归化”,就是精足了,自然化成“气”而充盈大脑。这里有顺承,有循环,气、味,对身体发生作用;身体内部,精和气又不断循环,补充神明。
“味归形”,是说味道可以将养形体,所以人一定要吃饭。“味”是“道”,“气”是“道”,“厚道”也是“道”,任何事物提到“道”的层面,就有意思了。这些词都很有讲究,大家需要细品把这个“味道”。
“味归形,形归气”,身体只要强壮了,气就会旺,但是有一个前提,一定要先形旺才能气旺。如果一个人疲疲弱弱,又小又干巴,气怎么旺得起来?大身形装大气,小身形装的气也少。任何东西都有象,有象就有气,有气了,就要有“器”来盛纳这个气,没有收纳“气”的东西,气也就散了。对于人,这个盛纳人体之“气”的东西,就是身形。
“气归精”,气一足,就生精。精,怎么来的?就是气足。气化才能生精。药想发挥作用,得靠火和水,得煮一遍才能吃。药进了身体,也得经过元精元气的气化才能发挥作用。从来都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所有的病邪全去掉时,最后也得落个虚证。“三分病七分养”,最后这个“养”,也非常重要啊!
到养的时候,又得回到“味归形”,要吃五谷五味,喝粥吃大馒头,才会慢慢有力气。有的病人特傻,还不能吃饭就说扶我起来,我得锻炼身体,这是傻,气血还没起来,一锻炼,一出汗,又耗了气血。什么时候开始锻炼身体?得等体重增加了一些才行。《黄帝内经》里说“强食生肉,大杖重履而步”,是说病好了以后,要“强食生肉”,不是说吃生肉,而是说要强迫自己好好吃饭,吃好饭以后让自己胖一点,长点肉。凡是做过放化疗的病人,做过大手术的病人,西医到最后都要求你回去吃点肉。人老了,要多吃点肉,血肉之品,大补精血。
“大杖重履而步”,步,就是大步走,“大杖重履而步”,就是拄着一个大拐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让气血慢慢生发。“重履”就是你要有劲地走,把脚踩实地走,八段锦里面有段“背后七颠百病消”,脚跟实、脚跟有力,走起路来,才能震动到脊背,才对身体有益!
“气归精,精归化”,气足了能够化精,精足了也能够化气。这是相互的关系,实际上是在说强者要和强者联手,弱者要和弱者联手,才是好的匹配。
精食(sì)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食”有两个读音,一个是读“shí”,一个是“sì”。读“shí”时,自己是主动者,自己吃,叫食(shí)。读“sì”,有喂饭之意,比如说食(sì)母,《道德经》里有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是说我特立独行,以供养道源母体为贵。生命之道,也贵于食母。其实,我们的生命当中,有无数的母亲,而最根本的母,就是生出所有脏器、所有细胞的那个本源,也就是元气。我们本来要做的一切都是要食母,要供养元气,但实际上,我们每天做的都是在耗散她、伤害她、掠夺她……
食母,就是饲养元气。元气,是我们生命的根,当我们生命出现任何危险的时候,都是元气跳出来救我们。撞伤了,青肿了,抹药,它会消肿,不抹药,它也会消肿,其实,消肿的不是药,而是元气。治病也是同样,元气够,不吃药也能慢慢好;元气虚亏,吃再多的药也不行。所以开药首先是不能伤元气,大寒凉的药伤元气,所以不可重用寒凉药。
金属矿物质类的药属于重调元气法,属于伤元气的药。吃这类的药,因重调了元气,病人往往开始感觉效果好,但治疗到一定程度,元气大伤时,一旦垮掉,身体就无法修复。现在很多人都在问,三七粉可不可以吃?不可以吃。因三七粉拼命给你活血,同时把心脏血管以及血管壁都弄得越来越薄,等你真的病了,救都没得救。
治病第一条,不可以损伤元气,这,至关重要。第二条,要适当地调动元气。治病归根结底动用的是元气而不是药,所以好医生开药重在调动元气。如何调动元气?可以利用人体排异反应功能调动元气,比如扎针。针,对于身体是异物,元气一定要把它排出去,这也是扎针有效和能救命的原因。也可以用药疏通瘀阻的经脉,让气机活跃起来。比如带状疱疹,从原理上讲,带状疱疹多发于腰部,也有发在头部等位置,其特点是成圈状。凡圈状的病,都跟带脉有关。带脉,借肝经而行,同时跟阳明胃经、督脉也有关,所以此症比较凶险,过去又叫“缠腰龙”。据说只要这条龙缠接上,人就完了。所以,治这个病,一要及时,二要辨证准确,如果是肝胆经瘀阻,就从疏通肝胆经入手,可以用《伤寒论》里的小柴胡汤等。如果是气机的问题,比如上下交通不利,实火、虚火憋在中焦,同时兼有发热恶寒、上热下寒等,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通脉汤调理气机,辨证准确的话,三到五服药即愈。这些办法都是通过调理肝经、胃经等,以救带脉及任督的方法。如果一味消炎的话,可能会把病邪憋在体内,反复难愈,年轻力壮者还好,年老者,则危险。病愈后,人应该有点虚,有人吃完药后会嗜睡,这就是身体在发出指令让你休息,这时要好好睡,睡觉大补元气,阴足了,阳也就足了,而后便能满血复活。
“精食气”,是说:精,饲养气。精,是一种能量,这个能量有阴阳两种运动方式,阴的运动方式会形成凝聚,阳的运动方式是宣散。说“心精”“肾精”“脾精”等,其实“心精”的主形态是散,“肾精”的主形态是藏,“脾精”的主形态是运化四方。
中医讲,肾主藏精,藏精,就是把粗糙的东西变成精华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精食气”,就是肾的真阳,能够让“精”气化。精越足,气化的气就多。除了肾阳可以气化肾精,激情、情欲、运动、体力劳动等也可以促进“精”的气化。肾精能气化,就是真火生真土,“精”就补给了脾胃,脾主肌肉,精足了,人就有劲。反之,人没劲,要么是精不足,要么是肾精无法气化。
高血脂,西医说是甘油三酯高,就是血黏度高、血流缓慢。从中医的角度看,就是气不足,当然精也不精粹了。正常的精一定是活泼的、自由的、完美的、有力的。多有力呢?有个身体棒棒的小伙子去献血时,医生说:你的血液好棒,能让死人站起来!这,就是新鲜的精血的力量。血脂高就是人体的精和气都被抑制了,也就是人体的能量源被抑制了,不自由了。中医解决这个问题,不在于消脂,而在于通经脉,让精和气重新活跃有力起来。
“形食味”,外形充实,反过来也饲养“味”。味,是水谷精微,是“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化生精”,生命里的一切都要经过气化,气化才能生精。我们的生命始终在做一件事,就是把一切粗糙的东西通过气化变成精华。我们之所以对生活经常充满愤恨,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与生命本身正好相反,总有无能为力之感,总是把美好变成低级和粗糙。比如我们吃进五谷,生命就要把粗糙的五谷变成精华,甚至在处理垃圾时,都要让便便细腻到极致。
“气生形”,是指“气”能够让你的身体、你的五脏六腑饱满起来。如果你的肉松松垮垮,就是阳气不足,尤其是脾阳不足。大家看看自己的手指肚,如果皱巴巴,按下去,半天弹不回来,就是脾气大伤。
所谓“味归形”“气生形”,就是指五味补益形体,气也补益形体。五味为阴,气为阳,也就是阴阳合和才能补益形体。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还是在总结味、形、气、精之间的相互影响。味,能伤害形体,味过,则伤形。气过,也能摧残精,气盛则耗精。精可以气化为气,气又会因为五味到不调而受伤。
“味伤形”,五味过度则伤形。只要说到“伤”,就两条,一是过度,二是不足。中医和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就是气、阴阳、五行、中庸,辨别是不是中国文化、辨别是不是中医,就看他讲不讲这几个概念,是不是从这几个概念出发考虑问题。这就是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益处。比如一对夫妇吵架了,那肯定是男女认知事物、看待事物的方法出了问题,这是阴阳;另外,你们俩的气也不同,男人有可能粗俗,女人有可能是个公主病,你的高傲、轻慢之气,只能把男人越逼越粗俗,这就是因果,所以你的气,就是你的命,特别清高的人,最后必有浊气来压,比如《红楼梦》里的妙玉,这就是相生相克。要想解决这一切,只有化自己的性情才行,想改变别人,休想!这个念头立住了,就是守了中庸。
“气伤精”,气盛则精耗,通俗地讲,就是火大了能烧精。什么情况下火旺呢?欲念强的时候,意动火功寒,就是欲念会燃起大火,然后人的阳气就衰微了。
其实,以上这段“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颠过来,倒过去,一直在讲味、形、气、精之间的问题。其中,主线是“气”与“味”在我们生命中的表现。比如,先说味能充实我们的生命,后又说,味过,又可以伤害我们的生命。气,能够化精,但也能伤精。这就是在提醒我们注意生命的两面性。
其实,人的两面性或多面性,源于生命本体的两面性和多面性,我们不必一定要在外面寻找自我,我们可以大胆地揣测一下:假如人的生命是被设计好的,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们可以既悲伤又惊喜地发现:我们的人性也被提前设计好了,人性如何,会决定人生的路会怎么走,但无论怎么走,所有人,都会随着生命走到终点,于是,水寂山寥,人性也会随之淹没,水波很快就抹平了我们曾经来过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