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会认为,人们在聊天的时候,讲的话,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即便是有意识的,也仅仅是在记忆里寻找一些和既有的话题相关联的,以便于让这个话题能往下走。
但我这么认为的时候,结果却是另外一回事。
一般来说,部门会议的内容,要么就是下达高层的某些决议,要么就是部门本身需要在后面的工作中要改变的一些惯例,要么就是业务培训。其中也会穿插一些需要大家表决的提案,或者是高层要中层做的决议,中层考虑不益附议,需要员工投票。
就是这个投票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应该反映员工的真实意图,但部门领导自己有自己的意图是肯定的,那么表决这个程序到底是走过场还是真的需要大家的意见,就很难说了。
正常来说,需要员工表决之前有一条很简单却很重要的原则:独立判断原则。也就是说,在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先让与会的每一位员工各自写下简短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很好地利用了小组里不同知识和见解的价值。而开放性讨论这一常规做法总会注重那些发言早且又强势的人的意见,使其他人一味附和他们的观点。
几个月前,部门领导在工作中和在场的几位同事讲起了一件事,我们部门的一个单独制备和供应的产品流程需要改变,并记入操作规程中。这个修改本来没有什么异常,高层指示,我们照做就好。但这次修改是牵连了一个产品制备后成品保存时限标注错误,而顾客因此蒙受了一些损失。
高层的考虑是,这个损失由于成品最后要退货,到底谁来承担,他们很为难,要维护公司的名誉,又要有人来承担;最好就是内部消化以后,给顾客一个交代,公司也不会承担损失,又有名誉方面的损失。
我们部门领导的考虑是,流程的制定,是把工作设定一个底线,在底线之上能灵活处理,不影响质量,又能让自己有一定空间。
中层和高层的矛盾就在于,需要严格标准,那个损失让我们部门承担,这样就没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如果再出现,就必定是我们部门负责。
我们当然不想看见这样没有自由度的结果,部门领导在高层做出指示以后,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而部门领导在工作过程中,把这件事当闲聊来说的目的就是想统一一下大家的意见,事先做好铺垫。而我的想法则是部门领导已经向高层表达了本部门的意见,保持一定的自由度,不影响质量,又维护了员工利益。
果然闲聊从来都不是无目的的。一个星期以后,在部门例会上,领导要大家表决,看要不要按高层要求修改工作流程,结果可想而知。
有时候要避免错误关联效应,有时候则需要利用好这个效应。领导就扮演了那个在开放式讨论里,表面公平公正公开,也是常规主持会议的角色,实际上却是发言最早(早已和大部分人做了铺垫)且有强势的人的角色。
部门领导在聊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需要大家在气势和情感方面支持他,毕竟和高层对峙是需要勇气的。而实际上,则有点甩锅的嫌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