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 不较劲的智慧 | 来源:发表于2019-10-06 09:47 被阅读0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辋川别业是王维的私家园林,位于“日暖玉生烟”的蓝田,原产权是武则天朝宠臣宋之问的。唐睿宗时,宋之问失势,客死他乡。几经辗转,在开元后期,落入王维手中,成了诗佛的最爱。在这里,春天,王维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夏天,王维写:“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那秋天呢,就是这首著名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目是《山居秋暝》,包含四种元素。

山:地点;居:居住;秋:秋天,季节;暝:时间,薄暮时分,这边红日西垂,那边月上东山。也就是这首诗要把这四个元素一一写到。

首联:所谓“空山”,不是无人踪迹,而是远离尘嚣,正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辋川也是北方,虽然初秋,但天还是很热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秋老虎”。但在下过一场雨后,顿然感到丝丝凉意,应了那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俗语。另外,秋天昼夜温差大,白天还有暑热,夜晚却是凉风渐生。

世外桃源般的“空山”,经过“新雨”的洗涤,空明澄净,再加上“晚”和“秋”这两个元素的加入,“秋”虽没有春夏的缤纷,它却是俭雅的;“晚”虽没有白日的喧闹,它却是幽静的。

在一年的初秋季节,在一天的薄暮时段,在一个远离尘世的“空山”之中,在一场涤荡万物的“新雨”以后,诗人的内心像空山一样宁静,像空气一样清爽。如此的心境下,诗人举目四望,引出下一句。

颔联:写景——月下松林,石上清泉,一幅极美的画面,以物芳而明志洁。

月亮:太阳落下,黑夜降临,月亮冉冉升起,撒下万顷清辉;松树:春夏过去,群芳已谢,青松如盖,挺拔依然。这是美丽的,更是高洁的,“明月”与“青松”就是两个与世无争,有高尚节操的君子在交相辉映;淙淙清澈的泉水流泻于山石上,山石被泉水冲洗的一尘不染,这是两个至纯至洁的贤士在互相砥砺。

这两句首先是写景,写得超凡脱俗,清静绝伦。从高处的月亮,到中间的松树,再到下面的山石、山泉,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同时,这两句也寄寓了诗人的情怀。月下青松,石上清泉也是王维的追求,王维的境界,王维的人格写照。

颈联:由写景转入写人,由静转动,以人和而望政通。

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诗人知道,那是洗衣服的姑娘回来了;田田的荷叶纷纷向两边开,诗人知道,那是打鱼的小船顺流而下。在明月青松下,在翠竹荷塘中,还有无忧无虑的浣女,还有勤劳善良的渔人。

诗人在上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而又清静的画面,但这个画面没有人物,没有人物就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桃源世界。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但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才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国人的理想社会。

这联是写人。但是,人却没有出现。浣女还在竹林里,只听到“喧”,只听见了她们清脆的笑声;渔夫还在池塘中,只看见“动”,只看见荷叶摇动。纵然画面没有出现人,但却充满了人的气息,充满了人的欢乐。真是含蓄空灵,诗意盎然。

山里的明月、清泉是素雅的,高洁的;山里的浣女、渔夫是淳朴的,快乐的,诗人所追求的,又是淡泊的,安闲的,诗人终于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世界。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谢朓《王孙游》有:“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好像春芳以歇,美景就不复存在。《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仿佛王孙归来,就要出山入仕。但是,王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说“随意”,“春芳”可以“随意”歇去,春光虽逝,秋景更佳,山中的秋景就足可以让王孙留下。换句话说,我已厌倦官场而洁身自好,那就决然归隐,不再出山。

一首山水田园诗,写尽自然之美,表现人格之美,寄托情怀之美。通篇比兴,借景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2018年,歌手霍尊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中,演唱了王维的这首诗,把《山居秋暝》用歌声勾勒出来。当唱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随着合唱孩子们用裙摆、裤边打出了摇曳的旋律,一下子把观众带到诗词的意境中,仿佛月光在流动,竹荷在摇动。点评嘉宾康震说:“这首歌让我们归于平静,找到内心的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yl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