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材观认为,优质教材是一种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教材创新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教材的性质及其定位
所谓学校中的教学,是在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因素的构成中教师直接地或以教材为媒介作用于学生的教育行为。——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教学的三角形模型”,一个实体地表征教学的构成要素,把握教学结构的最通俗的模型。教材是制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性质的把握大体可分三种视点: 通常按照学科分类来把握教材性质,但也未必有明确的界限;按照学力或智能的要素来把握教材的性质,这是超越了现行学科区分的把握教材性质的有力视点;按照认知发展过程来把握教材的性质,这也是超越现行学科区分的把握教材性质的有力视点。
教材概念需要在一系列的关系链中加以定位。从原则上说,教学目标是制约教学内容的,教学内容又是制约着用什么教材作为媒介的,而旨在掌握教学内容的手段或是媒介,就是教材。
二.教材的历史演进与两种教材功能观的分野
教材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功能,是随着社会形势、教育体制的变化和学术文化的进展,以及教育研究的发展而历史地发生着变化的。从历史上看,作为教材编制的方法之争——“经验单元”与“教材单元”之争——此起彼伏。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教材功能观。一种观点认为,学生的发展直接地受制于教材的选择和排列,把某种特定课业的教材的习得视为教学的本质。另一种观点认为,教材是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成分,不过,它是可以广泛地彼此替代的。前者是目的型教材观,后者是手段型教材观。两种不同的教材观蕴含了两种不同的教材功能。
目的型教材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作为学科内容的教材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定性手段。手段型教材观则是把儿童借助对教材的作用而产生的主体方面的能力的变化,视为教材的作用。在手段型教材观看来,由于在教材与目标之间存在距离,教师的教材研究、教材解释就有可能介入。
教学实践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清楚地反映了目的型教材观和手段型教材观的歧异。在教教科书的场合,教材自身是教学的目的;在用教科书教的场合,教材乃是作为学生的学习课题提示应当教授的事项时的手段或媒介。
用教科书教还是教教科书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
三.科学教材观与教材创新
教材设计不仅取决于我们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和人类知识遗产的认识,还取决于对学习者学习的界定。从教材开发的视点看,优质教材应当是教育目标与儿童活动这两个契机相统一的具有学习价值的材料。大凡优质教材应当囊括三种素材: 侧重学习体验的素材;侧重基本概念的素材;发挥信息媒体特性的素材。
教材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追寻的基础教育教材,应是基于学生自身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的基石,也是引导学生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积极参与探究的指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