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者: 一水天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1-14 15:44 被阅读277次

    读《1949》有感。

    怀着恓惶的心情看完了《1949》,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作为一个“大陆人”,走过三十年的人生历程亦还算顺利,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对于“苦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

    翻开这本书,看完第一章,新安江畔的淳安县由于修建千岛湖水库深埋湖底……我完全被震撼到了,合上书,瞪着眼睛、张着嘴,不可思议的眨眨眼,没错吗?这就是曾经发生的真事吗?

    是的,真相可能就是这样的。

    一同事看到我在看《1949》,问我书里写的什么,我看得这么入神,我说是讲国共内战时期的事情,他明白了我的意思,然后一脸严肃的跟我说,你不要去看这种书,看到最后你就变成**分子了。我一笑,那倒不至于,活了三十年,自认为这一点辨别能力还是有的。

    “书上写的都是假的,你不能相信***这个人的话。”他义正言辞。我不否认,但凡记录下来的历史,或多或少都会掺杂记录者的个人情感,而且时间流逝也会出现一些纰漏,想要完全客观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我们去看这些书的意义何在呢?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个角度去了解这段历史,而这样也就会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无限接近,却达不到那个点。

    得知这本书是在一个写作群里,原以为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因为好奇就想方设法找来了电子版本。于是,一幅展示各种小人物悲惨人生的画卷就出现在眼前。

    1

    最震撼人心——60载时空转换  沧海桑田一瞬间

    作者通过采访一些经历国共内战的各色小人物,为我们描绘出了那个悲惨时代,时间跨度基本都是在60年以上。60年,一个甲子,人的一生能有几个60年?在时间长河中,人又是多么渺小!

    书中讲,内战即将爆发,经历8年抗战的老百姓早已不堪重负,原以为可以迎来和平,却不曾想又陷入了内战的漩涡。

    在抗战时期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为了保存民族的根,一些中高等院校联合起来,迁徙到内陆继续学习,这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明智之举,所以后来才有了像重庆联大这样的一批实力雄厚的高校,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和思想也得以保存。但到了内战时期,这种做法就没有什么可行性了,说白了,自己人打自己人,躲又能躲到哪里去呢?但是还是有一些学校选择了这种做法。

    来自河南、山东两省的三万多名师生踏上了逃亡之路,都是一些中学生,十几岁的年纪,背井离乡,60年之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回来,有的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存活下来被迫在定居他乡,60年,他乡变故乡。

    离开时还是懵懂少年,归来时已是耄耋老人,面对着家乡早已不见的祖屋,陌生的面孔和不知去向的亲人,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啊!

    书中开头部分,作者从自己的母亲写起。安徽新安江畔淳安县,美君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去见孩子的父亲,颠沛流离的一生从此开始……后来她只记得城门两边的石狮子。“人会死,家会散,朝代会覆灭,但是一个城,总不会消失吧?”美君这样想着。但几十年后,这个城真就消失了,被淹没在了湖底,一个叫“千岛湖”的湖,是的,一座城消失了……沧海桑田一瞬间。

    在历史上,大规模的迁徙其实并不少见。古代的迁徙,多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老百姓被迫迁徙,叫逃难;还有一种就是像淳安县这类的,由于政策压力,充满了中国特色,淳安县的历史我不知道,但是现在的三峡库区,我是知道的,我想大抵是同一种处境,为了国家的发展大计,老百姓迁离他们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背井离乡,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于是我们常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库区的老百姓是如何舍小家,顾大家,积极配合政府的迁徙工作,各级组织干部如何积极传达上级指示,圆满完成搬迁工作。但是,电视上也许没有看到,多少老人不愿离开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故乡,而又无法改变,纷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看到多少文物古迹无法迁走,从此被深埋湖底;多少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失……

    2

    最惨烈的数字——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无法理解战争的可怕。

    书中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支离破碎,是多少人的肝肠寸断……

    河南、山东的学生大规模迁徙,开始的时候有共计三万师生,最后到达台湾时,你知道还剩下多少人吗?几百人啊!其余的死的死,被抓的被抓,这是何等的惨烈!

    也许你会经常在现在的抗战剧里听到这样的台词:“战争中,牺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有不怕死的精神!”这可能是某位高高在上、不需要上前线的军官讲的鬼话!

    抗战早期,国民革命军,也就是国民党其实是抗日的主力军。在历史教科书中,我们看到的是,抗战初期,由于国民党部队消极应战,导致我们大片国土沦丧,侵华日军以迅猛的速度占领我数十座城市。

    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呢?

    淞沪会战,我想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记得,抗战以来很惨烈的一场战役,当时是国民党军队跟日本人打的。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日本参战人数是25万人,中国75万人,日夜不停的绵密战火,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死伤几近20万人,是日军伤亡的四倍半!前敌总指挥陈诚给蒋介石的报告中说,国军三十六团第二连,守卫火药库,“死守不退,致全部轰埋土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长春围城,嗯,历史书里没有写,所以我不知道。

    河北邯郸北面的一个小城叫永年城,从1945年8月到1947年10,被围困了两年,3万个居民的小城后来剩下3000人……长春围城,从1948年3月15日起一直被封锁到5月23日,封锁之前人口有80-120万,封锁结束,剩下17万人……两军对垒,老百姓就成了人肉靶子,被活活地饿死。

    3

    最痛心的改变——昔日一腔报国情 如今身陷囹圄中

    任何一个军队都会有一些出色的将领,就比如当时国军的李宗仁、张自忠、孙立人、张灵甫等人,他们曾经胸怀家国,满怀赤诚、铁血柔情的热血男儿,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这就是所谓的成王败寇吗?

    “新一军的将领孙立人、陈明仁巡视战地,看着敌人的尸体也不禁流下眼泪。英勇退敌的五十师师长潘裕昆走在尸群里,默默不作声,只沙哑地说了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眼睛就红了。”

    “守城的国军,是滇军六十军,曾经在台儿庄浴血抗日、奋不顾身;是第七军,曾经在印缅的枪林弹雨中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蜚声国际,全部在长春围城中覆灭。”

    还有在香港的难民营中,一个营长陈宝善,每天排在难民队伍里去领救济餐,历史的大浪把他从军队推到香港调景岭,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这些曾经在抗日战争中不曾屈服的将士们,却在3年的内战中或死于自己同胞的手中、或流离失所成为难民,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是不尽的感慨。

    4

    最难断舍离——台北的街道名

    台北的每条路都有一段故事……

    书中一个章节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台北的街道名字。

    台北市从中间用两条十字街分成四个部分,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完全是按照大陆各个省市的名称来命名的,比如说辽宁路就会出现在台北市的东北部。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误解,国民党多么可笑,占领不了大陆,打不赢战争,就偏安一隅,在台北市还原整个大陆版图,但实际却并不是这样。

    台北市的街道名是早在国内战争开始时就命名了,是日本人撤出之后,为了彰显中华民族的紧密联系,由上海的一个建筑设计师完成的这一项工程。

    原本的爱国情怀如今却成了国共两党内战最有力的嘲讽。

    我有时候想,其实这种内战在中国历史上很普遍,所谓成王败寇,而历史也只会是胜利者的历史,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只是这胜利的背后,有多少对人性的践踏、侮辱?

    想起一首词所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

    无言以对无话可说……

    “我没办法给你任何事情的全貌,飞力普,没有人知道全貌。而且,那么大的国土、那么复杂的历史、那么分化的诠释、那么扑朔迷离的真相和快速流失无法复原的记忆,我很怀疑什么叫‘全貌’。”

    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但是可以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利小荷:不爱看书的我都想看了☺
        一水天心:@利小荷 去看吧,偷偷地看
      • 珉二少:这种带着浓重历史情怀的书,我从来没看过,看了你写得,觉得你理解的很透彻啊,我也找机会看看。
        一水天心:@珉敏特穆尔 是啊,历史书里没有的东西,虽然不一定全是真的,但还是很震撼。
      • 范儿青年:嗯,我也正在看这本书,看了5分之一吧,哭了N多会,词藻也没有多华丽,却非常感人,更加感概有今天的太平生活有多不易,因此理解了某些时刻国家的隐忍。
        一水天心:@范儿青年 嗯,一旦战争来临,遭殃的还是老百姓~看今天的中东地区就知道了:confounded:
      • 郭小果子:这是一篇读书笔记呀。我也要看这本书,能不能分享到群里:yum:
        一水天心:@郭小果子 回头我发到群里:blush:

      本文标题: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be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