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离娄章句 下
圣道无非是日用常行,应事接物待人
人人皆可为圣人。怎么修行做圣人呢?其实很简单,圣道无非是日用常行,应事接物待人。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想一下,如果是圣人遇到这事,他会怎么做?你就和他一样去做。那么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你就是圣人了。
好的政治,人人自便,都感觉不到领导人存在
如果十一月修成能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能走车的桥,那百姓就不会为过河发愁了。你把政治搞好了,出门鸣锣开道,让老百姓回避你都可以,用不着你搞这些亲民表演。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个地去讨人欢心帮人渡河,恐怕你的时间也不够用吧?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张居正说,为政不必人人问其疾苦,而需事事立有规模。
好的政治,领导人并不会让百姓感动。而是法制健全、建设完备,人人自便,百姓都感觉不到领导人的存在
如果不懂得管理你的上级,你就做不好工作
如果君王对臣下,能隆之以礼貌,推之以至诚,言听计从,情投意合,看他就似手足一般,一刻也离不开,如此则为臣者莫不感恩图报,矢志尽忠。一定会爱养君德,使之愈加清澈明亮;保护君身,使之愈加强健坚固。就像腹心一般,与君王相依为命,终身休戚与共。这是上下一体的恩义兼隆,明良相遇。
在今天的知识社会,一般来说,下级是专家,上级是外行,下级是上级的顾问。所以对于上级的君道来说,以师道待下级,尤为重要。而下级的臣道呢?儒家说是匡正君非,爱养君德,用今天管理学的话说是“管理上级”。如果不懂得管理你的上级,你就做不好工作。
“这就叫‘三有礼’,在这儿的时候、走的时候、走了之后,三个阶段都有礼。”
如果他在这儿的时候,你对他言不听、计不从,从而做不成事,不能有惠于民。
要把他拘禁起来,还要想办法让他在下个地方也干不下去,或者走的当天就把他的房子田地都收了,这就成了寇仇了。有谁会为寇仇服丧呢?”
模仿律的第一定律,就是上行下效
舍身替朋友报仇就是不义。朋友的事是朋友的事,你拼自己的命去替朋友报仇,将自己的父母家人置于何地?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中是不偏不倚,没有过分一点点,也没有一点点达不到,妙不可言
如果为父兄者见子弟之不中不才,就严加督责,以求其速成。等看他不成器,又放弃他不教了。那他们自己也只是不中不才罢了。那“父兄之贤”与“子弟的不肖”之间也没多大差距。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张伯伯就可以为了国家,行伊尹、霍光之事,把你给废了,另立明君!”于是,小皇帝在压抑恐惧中长大,不仅没能致中和,没能成才,而且在张居正死后,对他的家族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战略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营销不是选择谁是我的客户,而是选择谁不是我的客户。
所谓有为,就是在一个地方压倒性地投入大量的时间。所有成功靠的都是时间的投入,所以你必须坚定地在其他地方都不花时间,才能把时间集中到你需要有所作为的地方。
事事志在必得,就相当于是个开放的风险敞口,随时会被人挑落。而涵养精深,深藏不露,执持坚定,什么也不干,就能不犯错,从而等到大权在握、经世济国的机会
不要讲别人坏话,也别在意别人讲自己坏话
谁在人后不说人?人性的弱点,就是喜欢说别人坏话,同时又受不了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君子的修为,应该是尽量不要说别人坏话,而听到别人说自己坏话,就当没听见。
世上没有“高论”,高论都是哗众取宠,以惑下愚。
我们和圣人的区别,就在于他怎么说就能怎么做,我们偶尔能做到的,他却能坚持一生都做到,以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真正的天壤之别。
“言必信,行必果”,原话是批评人
孔子还提出“意必固我”,要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要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不要期必,认为一定会怎样;不要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意见;不要我执,要无我。
心学的宗师是孟子
孟子的这句话,和朱熹、张居正两位老师的讲解,信息量太大了。可以说,整个王阳明心学的思想,都在上面这三段话里。也可以说,心学的宗师是孟子,而陆九渊、王阳明是总结提炼,重新发明之。
良知、良能——扩而充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几乎就是心学的整个方法论了。
当你心中装着问题,就会发现满世界都是答案,就在你的左右,往你身上撞。找不到答案,是因为你没找对问题。找问题靠什么?就靠赤子之心,靠良知。
历史就是文明,仪式就是文明
孟子说,奉养父母还算不上大事,为他们送终才算得上大事。
什么是文明?历史就是文明,仪式就是文明。没有历史,没有仪式,就没有文明。慎终追远,是一个家族的文明,那就是文明的起点。
学习是一个包围战
学习义理之道,一定是学到自己心里去,等你的心和这义理一致了,就叫心与理一、理与心会,精神凝定,外物不能摇夺。
相反,如果没学到心里去,就像我们学这《孟子》,只是站在外面看,你只会觉得“嗯,孟子讲得不错”,但其实跟你没关系,你也不会按他说的去做。不去做,是因为心里没有,读书也就是看看热闹。
孟子说: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是为了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归到最简约的总结。
所谓“触类旁通”,没有“旁”就没有“通”。你不可能盯着一个点死学,就能把它学通,而是要旁敲侧击,从旁边敲通。
读一本书,听一堂课,往往并不能弄懂,不懂没关系,学习的过程就是埋下一个个伏笔,播下一粒粒种子,这些埋下的东西会潜伏,会生长,会与你之后看到、听到、学到、遇到的东西互动。在这互动之中,就功到自然成,总有一天自然会通。通了之后,这事对于你来说就简单了,这就是由博到约。
向领导推荐人才,是人臣最大的功绩
焦循对“养”的解释有所不同。他说“养”就是“养之以仁恩”:我既然要善,就要对人好,要有仁有恩,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让大家都因我而得益。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任何时候,你要别人服你,他肯定不服。当你没有服人之心,只有纯粹的善意,别人才会服你。
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向领导推荐人才,是人臣最大的功绩。而嫉贤妒能,遮蔽人才、排挤人才,是国家最不祥之事,也是奸臣最大的恶。
君子重本,得不到不往别人跟前凑,往自己身上找
人呢,实胜于名为善,名胜于实为耻。设工作目标,要跳起来够得着的;追名逐誉,则千万不要跳起来去够。如果道德才能都本不足称,却获得了超过实际的虚名,虽然一时可以掩饰,时间长了必然败露,就像暴雨后的大水退去一样,之前的声名,都成了一场事先张扬的丢脸事件。
我们很容易因为别人低看了自己而不爽,而君子是很注意要保持别人对自己的“低看”,
人生就是一棵巨大的决策树,有数万个决策点
圣学的渊源,一是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王阳明说的,几千年圣人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也就是致良知;二是“扩充”,要把这最简单的道理,最基本的原则,在修养中不断扩充,在日用常行每一件事上知行合一,几十年扩充下来,就能参与天地之化育,入天人合一之境。
人生就是一棵巨大的决策树,有数万个决策点。你要把自己的日用常行,应事接物待人,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看作是一个决策。每一个决策,都会对你的人生有不同的影响,把你引向不同的道路。如果在每一个决策点都把握住那“几希”的区别,认真对待,这就是善的扩充、成就的积累、圣学的渊源。
做事不看尽没尽力,而看尽没尽心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舜就有一颗赤子之心,仁义就在他的心中,甚至在他的脊柱神经里。遇事接物,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他的行为反射就是仁义
你心里装着,就自己会生发
因为恶和善一样,都会扩充,会放大,所以要把危险的欲望消灭在摇篮里。大禹一方面不认为自己有自制力少喝一点;另一方面,也不愿意有示范效应,让大家都跟着喝,小欲变大恶。
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有人或曾经有人比你聪明
对前人经验的尊重,是人生的大智慧。儒家说“善为天下公”,不要“任其私智”。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要明白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有人或曾经有人比你聪明。我们每天处理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别人没遇到过的。既然前人有无数的经验,就把这些经验找到、学习、照做。如果实在找不到、合不上,再自己去探索。
历史是国家的圣经,是凝聚一国的精神纽带
没成功的人关注的是成功,成功之后关注的是传承
没成功的人关注的是成功,成功之后关注的是传承。家族的传承,最低层次是传下家财,给子孙留下钱财;再上一层是传下家业,有事业能持续生财,可持续发展;再上一层,就是传下家风,家族文化。要传承,首先要有家史,有家史,才有家风。
取利、分配和献身的逻辑
如果你的朋友或属下背叛你,那你有两条罪
如果你的朋友或属下背叛你,那你也有罪。罪之一,是交友不慎,自己择人不当。
罪之二,恐怕就是你教坏的,你自己没做出善的示范,徒弟不过是有样学样罢了。
我们研究“谋”,主要是判断“天谋”是啥
故者以利为本,循其自然之理,则有利。我把这称为“有理原则”和“有利原则”。当我们和人有争执,有冲突,我们都认为自己“有理”,然后在“我有理”原则下行事。事实上谁有理呢?都没理,只有天有理,就是天理。所以这时候,如果我们根据“有利原则”行事,判断怎样做对解决问题有利,就比较容易能遵循天理。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也可以说“谋事在天,成事在人”。所有的成功都是靠时间,你若知道那“天谋”是什么,则投入时间、下笨工夫就是了。等时间到了,成果自然结出来了。若你的“人谋”和“天谋”不一样,那你怎么干也成功不了。所以我们研究的“谋”,主要是判断天谋是啥。
行其所无事,就是没有废动作。自作聪明的人,喜欢穿凿附会,索隐行怪,拔苗助长,这都是废动作、反动作、破坏性动作。我们平时做的事,80%都是不应该做的,或者是可以不做的。排除废动作,是组织永恒的工作。这也是个管理会计的问题,通过砍掉作业,来砍掉成本。
参加葬礼,就要与家属同悲
君子活在历史里,因为他想活进历史
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领导,一来对每个人都要尊敬,二来安排工作给属下,要考虑他的辛苦,不要过于劳累。如果把工作不要命当“企业精神”,那就是不仁无礼。
假定确实有个人,他对我横蛮无理,跟我对着干,那君子一定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什么地方对他不仁,对他无礼,否则他怎么会这么对我呢?
君子对人最坏也就是不跟他计较而已。因为他对别人没需求,也不去争啥,
君子的攀比,不在当世,而是跟上下五千年的杰出人物比。这就是境界、视野的不同。君子活在历史里,因为他想活进历史。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是在比较两种圣人:一种是得位行道者,一种是隐居乐道者
儒家的价值观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命在我,我就行道以利天下;天命不在我,没有机会,我也不会志在必得,而是卷而怀之,一身本事带进棺材,也不觉得遗憾。
大禹和后稷生活在尧舜治平之世,都身居高位。大禹受命平治水土,后稷则教民稼穑,两人都是走遍全国,不辞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忧国忧民,奋不顾身。
用之则行,但并不非得用不可;舍之则藏,也不是故意要藏起来。
如果外面乡邻打架,那是他们的事,他们自己负责,我如果也披头散发跑去拉架,就太糊涂了。我闭门高卧就可以了。
齐威王对匡章绝对信任,是完全准确的判断
他说:‘我的母亲因为得罪了我的父亲被处死。如果我改葬母亲,又是欺瞒死去的父亲了。’你们想,他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欺瞒,会背叛寡人这个活着的君王吗?”最后,匡章果然得胜回来。
君子处世,唯义所在
君子处世,唯义所在,不拘泥于行迹,也不怕别人说。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若是正人君子,时间长了,人人都知道你是怎样的人,知道你的原则,知道怎么和你打交道,你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你迁就别人,怕别人的说法,照顾别人的感受,于是勉强自己做一些事,不但还是会有误会,而且你的原则形象还模糊了,自己也不自由,不自在了,这又何必呢?
圣人威仪、英雄气象,主要是看气质
君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张居正说:“盖人之常情,每粉饰于昭昭之地,而苟且于冥冥之中;或致饰于稠人广众之时,而难掩于妻妾居室之际。往往不知自耻,而人耻之;不暇自悲,而人悲之。”
孟子说,由君子看来,世人用来求富贵发财的方法,大多也是枉道求合,乞哀于昏夜
君子不枉道事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但是很多人仍然认为应该枉道求合,觉得既然得不到利益,你为什么不改改你那破原则呢?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了。
第九篇 万章章句 上
凡人有所图而不得,则怨生;有所怀恋而不舍,则慕生。
长息的问题很典型,就是无限制地拔高对别人的道德要求
舜得到了天下,心里却还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欢心,而像鳏寡孤独一样找不到依靠。天下的士人都喜爱他,这是谁都愿意的,却不足以排解忧愁;美丽的姑娘是人人都喜欢的,尧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他了,他还是不开心;财富,是谁都希望获得的,他富有天下,却还是不快乐;尊贵的身份,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他贵为天子,却还是愁苦。他只有得到父母的欢心,才可以消除忧愁。
听孟子这么说来,大孝之人,就是终身不变心之人。
君子不使坏,强者能自强
这一番道理非常非常重要!舜的父母兄弟都要杀他,他还假装不知道,真诚地对他们那么好。能不能理解这道理,就是君子之心和小人之腹的区别
想念哥哥了,所以来看望。”这就是10%的天使部分出来了。
当我们与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你要把他往好处带,不要把他往坏处推。你如果说“你不仁,莫怪我不义”,那么相互之间就越来越坏,你也变坏,他也变坏,只能进一步互相伤害。你如果宽容他,对他好,把他对你的任何一点好,不论真假,统统当真,都真诚地去回报,那他就会变好。
当一起合作的朋友分手绝交,希望对方过得好的,就是强者;希望对方落魄的,就是弱者。
因为对于强者来说,我干自己的,希望你过得好,不要怪我害了你;而对于弱者来说,离了强者他自然每况愈下,所有的怨愤都是你害了我!
这一段,是亲亲相隐的儒家传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意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意是说,所有事都是公家的事,又不是我家的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意是说,都拿着国家的俸禄,干吗工作都给我一个人干!
再大的人物,他还是父亲的儿子。
天子之位不是尧授予舜的,是天授予舜的
历史是价值观的神话
历史是价值观的神话。什么样价值观的人,就会把历史写成什么样。
对历史的不同解释,就连接不同的人。这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明显,有共同历史观的人,就是同类。族群的分裂对立,也在于对历史的不同认识和解释。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华杉详解
没人教他这样做的,而竟然这样做了,这就是天意;没人叫他这样来的,而竟然这样来了,这就是天意。
传贤和传子,道理怎么会一样呢?张居正说,前面讲天意,重点是说民心,后面讲天意,重点是说世德。民心世德,就是做天子的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世德不绝则不会失天下。说民心,不是盛德之至。
为臣者,不要以为天命可以人为,而要问鼎之轻重;为君者,不要以为天命在我,就无所顾忌。如此则各守本分,不至于搞得天下大乱,自取覆亡之祸。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我们公司不许抽烟,但是会有人躲在厕所抽烟,抽完还把烟头扔在地上。那我们是要去把这个人查出来,然后处罚他吗?不!这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地上有烟头,谁的责任?我的责任!这个“我”是谁?谁看到就是谁。所以第一个看到烟头的人,要把烟头捡起来,把地清扫干净。
一个国家,一个公司,都是靠先知带动后知,先觉带动后觉,先进带动后进。你若认为你是先知、先觉、先进,则一切都是你的责任,这就是圣之任者的精神。
人都是以己度人,认为这样可行的人,就说有;认为自己绝不会这样做的人,就认为没有。
远古的历史无法考证,甚至我们今天发生的事,都没有真相。人只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走进自己的罗生门,各自选择历史的圣经。
有的人自己没有品节,就不承认世间真有品节这回事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人就是这样,自己不肯干的,就认为别人也不肯干;自己肯干的,就认为别人也肯干。但是要知道,人和人不一样。
第十篇 万章章句 下
圣人之德,都是仁义,但也有不同
周代的社会分配
不挟其贵,任贤不贰
交友之道,就在于‘不挟’,不挟持自己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来傲视别人。朋友之间,只在去除矜己骄人之念。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依仗自己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富贵。我们跟一个人交朋友,是因为他的品德,因此心目中不能存有任何我有他没有的依仗观念。
如果人人藐视权贵,这社会的价值观、上升阶梯在哪里呢?我们到底追求什么呢?自己拼命想往上爬,但还没爬上去的时候,却又藐视权贵。你既然藐视他,为什么又想成为他呢?这都是心不正。所以孔子尊敬君主,却被说成谄媚,因为他对君主礼数太周全了。
道德抬杠无济于事
政治首先是现实的,他却不承认现实;现实来源于历史,他也不承认历史,把标准抬到无限高标准,义正词严。好像只有他最正确、最正义、最高尚,但他又能为国为民做成什么事情呢?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圣贤之辞受进退,自然不可同流合污,但也不特立独行。从违可否之间,只在礼义权衡。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两条,就是儒家的仕途原则。
尊贤爱贤,莫过于用贤
尧是怎么照顾舜的呢?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派九个儿子去侍奉他,百官、牛羊、仓廪都齐备,让舜在田野之中得到周到的照顾,然后提拔他居于很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是王宫尊敬贤者的范例。”
养贤之道,不在于馈赠之频繁,而在于体恤之周全,送人东西,要不着痕迹,送得人舒服。
直道事人,以道自重
人们老想抄个近道,贪巧求速,不在大路上走。圣人的“走门路”是指大门大路,而现在大家说“走门路”,却是指后门小路。这就是毛病。
向古人学习,可用“两个代入法”
就像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者”,君子无论交朋友,还是招聘员工,都希望找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因为交友是为了学习进步,而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能耐,看别人超过自己就不舒服。
于是就要读历史,去找这些人。历史是个大数据,我要和过去五千年出现过的杰出人物都交上朋友,这样数据量才够。
我们学习孟子也是一样。他的话微言大义,语言本身的含义只占25%,另外的75%都在他说话时的语境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里。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他那个时代,还原他当时对话的人、场景和涉及的事件,以及那事件所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解。
第十一篇 告子章句 上
善,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孟子的道理很简单,你做一个杯子,为什么要选用木材,而不用别的材料呢?又为什么要选杞柳,而不选别的树种呢?这还是因为它本性里就有。
对于人生下来就无善无恶是一张白纸这个观点,可以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来反驳。
集体潜意识,就是孟子说的良知良能,是与生俱来、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
要讨论人性本善本恶还是无善无恶的问题,还有一个方法,每个人只要问自己:“我是好人还是坏人?”就能得到答案。
人性和动物性的区别,还是在于善恶观
人性和动物性的区别,还是在于善恶观,所以性善论当无疑义。
辩论必起胜心,而胜心是求知的大敌
辩论是易攻难守,攻击对方的观点很容易,但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很难。如果双方目标不一致,不是为了共同切磋、辨明真理,而是为了求胜,这样的辩论就没有意义。
我们也不该排斥别人的批评。克劳塞维茨说:“批评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也提供给我们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这也是一种学习吧。
四端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公都子说的这后两种说法,后来的《三字经》都回答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善是天生的,只是有人后天学坏了
恭敬之心,是与人交际往来中,对人的恭敬。这也是人性本有的,没有人见谁就侮辱谁,并以此为乐的
“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何等洒脱!
不是要去学什么新的大道理,只要找到自己本性良知里仁义礼智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牢牢抓住,扩充放大,就能成就仁义礼智。
决策改变方向,行动改变结果
像我们在小学、中学、大学中,同学之间都差不多,后面为什么会有差别呢?是因为作出了不同的决策,采取了不同的行动。行动带来新的环境、新的视野、新的路径,又带来进一步的新行动,于是人与人的不同才铺成开来。人生就是一棵巨大的决策树,每天都有不同的决策点,所以才走到了天壤之别的结果。
世上最难的事,不是进步,而是保持
养善,是抓住前面说的四端,抓住那一丝善念,养大它,扩充到自己的全身,扩充到自己家庭,扩充到自己公司,扩充到自己的社会圈子,扩充到全世界,扩充到天地宇宙。这就是把善养大了,大到“大而化之”。
操,是操持、持守。舍,是放弃。
孔子说:“抓住它,就存在。放弃它,就亡失。出出进进没有一定时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
世上最难的事,不是进步,而是保持。谁还没进步过呢?问题就在于他时不时地又退步了。持守住那心,保持住每一点进步,最快的进步就是不退步。
仔细选择你的朋友圈
人也是一样,和君子相处,则养之以善,日进于高明;和小人相处,则养之以恶,日流于卑暗。
亲君子,远小人,无友不如己者。仔细选择你的朋友圈,尽可能多花时间和良师益友在一起,向他们学习要专心致志。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生命本是我所喜欢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让我喜欢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是我所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令我厌恶的,所以有的祸害我不逃避
我们都懂得要培养孩子,却不太有意识培养自己
路该怎么走,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一件事该怎么处理,正确的处理方式只有一个。你不这样走,不这样处理,是因为有你的私心在,或者有你的情绪在,或者有你认识不清的地方在。
“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何等洒脱!”意思是,不用去求“新东西”,只要把自己蒙蔽本心的“脏东西”减去,擦亮自己的良知,寻回自己的本心,自然就能我心光明,勇往直前。你只有直道事人,由仁义的直路大步向前,才能做自己,拥有快乐的人生。
所以我们今天整容的多,整心的少;正骨的多,正心的少。
我们也都懂得要培养人,比如培养自己的孩子,却不太有意识去培养自己,其实培养自己比培养自己的孩子更重要
有天爵,才有人爵
成就来自于修养,越大的成就,越是靠修养。因为小成就靠个人本领,大成就靠众人支持,最大的成就靠的都是你不认识的、看不见的、想不到的人,他们都发自内心地以支持你、成就你为乐,这完全是来自于你的修养,修养就是天爵。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有天爵,才有人爵。没有天爵,得到的人爵也会失去。
仁能够胜过不仁,就像水能够灭火一样
第十二篇 告子章句 下
圣人之道,没有什么高远难行之事。你只需要在自己的日用常行,行走坐卧之间,每一次应事接物待人,都想一想如果是圣人,他会怎么做,然后自己也这样去做,那你在这件事上,就也是圣人了。如果每件事都是这样,你就是百分百的圣人了。
圣人之道,就是这些而已,你认真去做,在每一件事上讲求,自然知行合一,日日精进,达到圣人的境界,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不要对大错无动于衷,也不要对小错愤愤不平
实用主义永远会败给理想主义
最大的力量,永远是价值观的力量,是仁义的力量。
如果礼意不到位,礼物虽多,也只能叫作没有享献,因为他的心意没有用在享献上。”
比礼物的轻重更重要的,是礼意。买礼物是付出金钱,礼意是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劳动。邮寄过去的礼物,派人送去的礼物,亲自送去的礼物,这礼意的轻重,就比礼物的轻重区别大多了。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孔子挑这个时机走,正是要让大家可以指责自己是因祭肉赌气而去,给自己安一点小罪名,不要给国君难堪,不要让大家都说国君不对。这是君子之所为,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了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咱们绝交了,但是我不到处讲你的不对,你也不到处讲我的不是,这是君子。
能理解这一点,并且知行合一,就是仁人君子,活在他人想象之外。不能理解,也很正常,因为一般人都不理解,孟子说了:“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齐桓公的五条公约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最强盛者。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捆绑牲口,把誓书用一个木盒子放在那牲口上,却没有杀那牲口来歃血为盟。因为大家都敬服齐桓公,就不用杀生歃血了。这次会盟,发布了五条公约:
长君之恶,还算是小罪;逢君之恶,才是大罪
孟子说,今天各国的大夫,都是逢君之恶的家伙。所以说,今天的大夫们,都是诸侯的罪人。
历史的发展,被孟子不幸言中了。各国以力相搏,秦国最终获胜,统一天下,十五年而亡。
能坚持原则的人,都是心里特亮堂的人
领导者的两大任务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尽最大可能地让所有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有过错是常态,进步主要靠改过
随时能自省,知道自己的过错,然后不断迁善改过,这就是自修的方法。而我们平时却正好相反,别说改过,连承认自己的过错都做不到,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过也必改,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就是掩饰,就是编一套说法,说得自己没错。君子小人都一样犯错,区别在于对自己过错的态度。
国家如此,公司也如此,所以对员工,要来之、富之、教之、劳之。近悦远来,先要让他来,来了要让他富足;富而知书礼,要教育他;最后一个“劳之”很重要,要劳动,要锻炼,要精神精神!否则,都死于安乐了。乔布斯说: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其实还要加一句:保持忧患。
不屑于教导他,这也是一种教导
朱熹在《中庸集注》里说:“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话被误传进了《成语词典》,意思成了以牙还牙的报复。其实它的原意是:“君子教诲人,都是用他自己本来就懂得的道理来帮助他。”就像你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反过来问你一系列的问题。老师问,你回答,问的问题全是你能答上来的,一路问下去,你就明白了你那个问题的答案,你自己就说出来了。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十三篇 尽心章句 上
尽心尽力,修身养性,静候佳音
中医也说,身体是最好的药。你自己的心里拥有一切善良和智慧,你要去自己的心里找。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你在自己心里找,尽心了,就能找到良知良能,找到自己的天性、人的本性
存心养性,就是《大学》里讲的正心诚意。心是天君,性是天命,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问之道,就是把放逸的心拿回来;学问之道,就是正心。
不仅要成功,而且要成全功,这就是正心诚意、存心养性的功力。
尽心知性,事天立命。我只是尽心尽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只是修身养性,静候佳音。
仁义礼智信”全都在你自己身上
只有知命的人,才能顺受其正。不知命的人,你怎么跟他讲接受命运,他也不会懂。他总往危墙下面钻,而且还要跟你辩,说要和命运抗争。你跟他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也不会懂。他不相信你不问收获,他觉得这不科学
比如功名利禄、男朋友女朋友,或者一个客户生意机会,这些都要看上天给不给你,别人给不给你
道不远人,平常日用不离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不是他要愚民,不是他不要你知道,而是说,对于普通民众,你可以教他们怎么做,但是却没法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这时候,你直接要求他们做就好了。
要厚黑学,还是要羞耻心,都是自己的选择
能存养羞耻心,则日进于圣贤;没有羞耻心,则沦为禽兽
交朋友求的是相互规正、共同进步,而不是权势富贵
贤君和贤士,如何能相交呢?就要各尽其道。贤君之道,是屈己而下贤;贤士之道,是不枉道而求利。如此,贤君以道为重,不以自己的权势为重;贤士以道自重,不以功名利禄为重,双方就配合上了。
人首先要自得,不要迷失自己,然后才是身外的穷通得失
人都计较得失,得失并不因为你计较它而能得到它,反而肯定会让你失去自己,最后不仅想得的没得到,把自己也丢了。人要得,首先要自得,不要迷失自己,然后才是身外的穷通得失。
真有德,真有义,你才能懂得德义的珍贵,重如泰山,乐在其中,把它看得比得失穷通更重要。
暴得富贵却处之淡然,就是有使命感的人
霸道是伟人的时代,王道是平凡人的伟大时代
情商高的人特别擅长背后说人好话
在企业里,就好像善政是制度,善教是企业文化。文化高于制度,可以去到制度去不到的地方,让每个人自己管理自己。
不后其君,就是最佳员工了。
孔子梦周公,王阳明梦见孟子
这一段很重要,这是“良知良能”的出处,也是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学说的根。《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
我们做事的时候有体会,直觉往往最正确,最开始想的最正确,后来想多了,就越跑越远。是什么地方想多了呢?是自己的私心杂念想多了,是孔子说的“意必固我”想多了。
西谚说:“我们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它是真的。”
所以任何事情,一是要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抓住本质,回归常识,发挥本能。二是要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
不要廉价的感动和赞扬,而是要落实到自己身上
不要把别人的善言善行当心灵鸡汤喝掉,或者端了去灌给其他人喝,而是要切己体察,马上落实到自己身上。不要廉价的感动和赞扬,不要口是心非,光说不练,要实际行动。
有所不为,有所不欲,君子之道,如此而已
困苦让人思考,挫折让人检讨
所以当你不被社会或家庭接受,处于最弱势的时候,要知道这正是进德之地,多难之时,忧勤独切,深谋远虑,正是通达之机。
困苦让人思考,挫折让人检讨。治平之日,逸欲易生。多难之际,进德之时。
人臣分四等:事君之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
政治是个人的,政治决策的背后,往往首先是决策者个人的需求和利欲。
大人,是端正了自己,天下万物、君臣上下就都随着他而端正的人!
君王大都想要的事君之臣,却被孟子排在最低一等。
君子之乐,我心光明,我人透明,心理阴影面积为零
君子本分已足,内心强大,比外面所有的东西都强大
广土众民,土地再大,百姓再多,也可以加损变化,如果得志便猖狂,稍不得志就郁闷,心性有增有减,那就不是君子。
君子本分已足,内心强大,比外面所有的东西都强大。所以君子不在于事业大小,君子之修为,本身就是事业。至于其胸怀治世之才,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穷通际遇,皆不失本分不动心。
君子一切自足。
孟子的目标是百姓幸福,而诸侯的目标是更大的权势
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孟子的目标是百姓幸福,诸侯们的目标是更大的权势。
来之、富之、教之、劳之
学习必静心,盈科而后行,成章而后达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都变小了
知道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就越知道什么地方还有坑有洼,需要盈科而后行,如此不断成章,总有通达之时。
有认识论才有价值观,才有方法论,才有效验
格物致知之后,有了认识,然后才有价值观,才能端正态度——诚意正心;然后才有方法论——修身齐家;然后有效验——治国平天下。
一毛不拔的典故
杨子的道德理想,是绝不损己利人,也绝不损人利己。不要以对天下有利的名义,侵夺个人的财产和利益。他这种思想,别说在战国,就是在今天,也有很多人会有共鸣吧!
经权之道对中国的影响,害大于益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这两个人是两个极端,而子莫执其中道。
孔子梦周公,王阳明梦见孟子
>> 这一段很重要,这是“良知良能”的出处,也是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学说的根。《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
>> 我们做事的时候有体会,直觉往往最正确,最开始想的最正确,后来想多了,就越跑越远。是什么地方想多了呢?是自己的私心杂念想多了,是孔子说的“意必固我”想多了。
>> 西谚说:“我们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它是真的。”
>> 所以任何事情,一是要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抓住本质,回归常识,发挥本能。二是要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
>> 不要廉价的感动和赞扬,而是要落实到自己身上
>> 不要把别人的善言善行当心灵鸡汤喝掉,或者端了去灌给其他人喝,而是要切己体察,马上落实到自己身上。不要廉价的感动和赞扬,不要口是心非,光说不练,要实际行动。
>> 有所不为,有所不欲,君子之道,如此而已
>> 困苦让人思考,挫折让人检讨
>> 所以当你不被社会或家庭接受,处于最弱势的时候,要知道这正是进德之地,多难之时,忧勤独切,深谋远虑,正是通达之机。
>> 困苦让人思考,挫折让人检讨。治平之日,逸欲易生。多难之际,进德之时。
>> 人臣分四等:事君之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
>> 政治是个人的,政治决策的背后,往往首先是决策者个人的需求和利欲。
>> 大人,是端正了自己,天下万物、君臣上下就都随着他而端正的人!
>> 君王大都想要的事君之臣,却被孟子排在最低一等。
>> 君子之乐,我心光明,我人透明,心理阴影面积为零
>> 君子本分已足,内心强大,比外面所有的东西都强大
>> 广土众民,土地再大,百姓再多,也可以加损变化,如果得志便猖狂,稍不得志就郁闷,心性有增有减,那就不是君子。
>> 君子本分已足,内心强大,比外面所有的东西都强大。所以君子不在于事业大小,君子之修为,本身就是事业。至于其胸怀治世之才,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穷通际遇,皆不失本分不动心。
>> 君子一切自足。
>> 孟子的目标是百姓幸福,而诸侯的目标是更大的权势
>> 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孟子的目标是百姓幸福,诸侯们的目标是更大的权势。
>> 来之、富之、教之、劳之
>> 学习必静心,盈科而后行,成章而后达
>>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都变小了
>> 知道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就越知道什么地方还有坑有洼,需要盈科而后行,如此不断成章,总有通达之时。
>> 有认识论才有价值观,才有方法论,才有效验
>> 格物致知之后,有了认识,然后才有价值观,才能端正态度——诚意正心;然后才有方法论——修身齐家;然后有效验——治国平天下。
>> 一毛不拔的典故
>> 杨子的道德理想,是绝不损己利人,也绝不损人利己。不要以对天下有利的名义,侵夺个人的财产和利益。他这种思想,别说在战国,就是在今天,也有很多人会有共鸣吧!
>> 经权之道对中国的影响,害大于益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 这两个人是两个极端,而子莫执其中道。
子莫,是鲁之贤人,具体生平事迹不清楚。
子莫执其中道,他不是不为自己,但不会像杨子那么绝情绝物;他不是不兼爱天下,但是不像墨子那样舍身徇人。能执其中道,就接近正确了。但是,道无定形,中无定在,必须随时应变,与势推移。该为我时就为我,该为人时就为人,这就是“权”。
张居正讲解说:“吾儒时中之道,一理浑然,泛应曲当,千变万化,头绪甚多,非一端所能尽也。圣人之所谓中,存主不偏,应感无滞,虽有执中之名,其实未有所执也。”
要正心,先戒攀比,一切向内求
孟子说,这是失了饮食之正,是为饥渴所迫。
那么,只有口腹之欲为饥渴所害吗?人心也会为饥渴所害。人心饥渴什么呢?就是厌贫贱而慕富贵。人心本有正理,就像饮食有正味。因为口腹的饥渴,平时不肯吃的,吃了;平时不肯喝的,比如马尿,也要抢着喝。因为对富贵的饥渴,平时不会干的事,干了;平时不敢走的路,走了。这就失了人心之正,也失了道路之正,走上邪路,踩向地雷。
平时我们做的很多事,就是有水不喝,偏着急喝尿。
那我们着急的是什么呢?真要饿死渴死了吗?
我们着急的是不如别人,着急的是我的钱还没有隔壁老王多!
最后比谁的身体好
不跟别人比,一切向内求,一切自足,创造自己的世界。孟子前面说过:“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修身齐家,对自己的修养,创造自己的世界;对自己领导的小集体,创造自己的世界,活在他人想象之外,怎么会去跟别人比呢?对别人,只有礼敬,没有攀比。
坚持原则,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坚持原则,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你的原则会替你自动选择周围的人,
成功来自于压倒性的投入,坚持就是最大的投入
学习上的坚持,关键是日日不断之功。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勤奋,一天学到晚,搞得跟备战高考似的。勤奋的架势太大,就不容易坚持下去。要每天都学一点,一天也不间断。中国好多学生,为什么进了大学就不学习了?因为一辈子学习的劲头,都被高考消耗完了。
曾国藩说,你想做任何学问,就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每天坚持,不可说今天忙,今天的功课放到明天做;也不可说今天比较空,把明天的功课也放到今天先完成,都不可以,一定每天做每天的。日日不断,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
能接受终极失败,才可以谈论成功。
假仁假义,时间长了,也可以成真
第三层境界,就是春秋五霸的境界了,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被困住过,吃过亏,知道不仁义是不行的,于是勉强自己去做。就像齐桓公尊王攘夷,不是真心尊王,但是知道不尊王不能霸天下,所以困知勉行,勉强自己去尊王。
孟子说的君子,可以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
仁是一间屋子,在里面就是居仁,在外面就是求仁
儒家价值观,家庭第一,公义第二
舜应该抛弃天子之位,就像抛弃一只破鞋一样,然后偷偷背负父亲逃走,跑到天涯海角住下来,一辈子欣然自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忘掉。”
儒家把家庭看得比天下国家更重要。
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习气
人君心里求利不求道,才会对贤士弄出喂猪养狗的感觉
虽然你也送上币帛,但是恭敬之心,是在送礼之前就应该有的。恭敬是礼之实,币帛是礼之文。诸侯们只知以厚币以招贤,却不知以恭敬以待贤。虽有真金白银,那真正的贤士,他也有自重之节,是不会为虚情假意所约束的
圣人尽得人道而充其形
要向圣人的方向靠拢,既自由自在,没有刻意做作,又情理浑全,让别人舒服,这就是修养了。
服丧三年的理念是,孩子生下来“三年免于父母之怀”
学习不是理解,是行动
学习即模仿,老师不能为了笨学生降低模仿标准
孟子接着说:“君子教人,就像后羿教人射箭一样,拉满了弓站着,跃跃欲试的样子。给你看,这就是标准。有能力的就跟上来,没能力的,自己再想办法练。”
降低标准并不能照顾到所有人,提高标准才能带动更多人。
身与道永不相离
儒家的政治价值观,核心是以道自重的独立人格,既不会对昏君愚忠,也不会跟暴君死磕。
孟子对滕更的方式,就是不教之教
没有学习诚意的人,你怎么教他都是错,只有不搭理他,他或许还有一点点醒悟
要养成把问题当问题的眼光
很多人会说:“我认为没问题呀!”怎么会没问题呢?人人都喜欢干净整洁,说没问题只是不愿意付出劳动,这就是“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
要养成把问题当问题的眼光,你觉得不是问题的,问一问自己,你是真的觉得那不是问题,还是自己懒得去解决
所以轻意不要“奋发图强”,要练日日不断的笨功夫,以平常心,用平常力,每天坚持。时间一到,目标就达成。
爱有三个等级:亲亲、仁人、悯物
爱有三个等级:亲爱、仁爱、爱惜。或者说:亲亲、仁人、悯物。
凡是可读可不读的书,都不要读
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你不可能什么事都知道,什么事都去学习,要聚焦学习你眼前该学习的
庄子的原话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有涯,而学海无涯,以有涯的生命追求无涯的学问,那就要把自己逼挂掉了。
王阳明说,他年轻时儒道释都学,后来认识到三者的差别,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于是就摈弃道释,聚焦到儒学上面来。他年轻时,也喜欢诗文,陶冶情操,到了后来,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当务之急后,觉得诗文也太奢侈了,也没有时间去用诗文陶冶情操了,把全部时间集中投入到儒学中来
我们每个人今天的任务,也是要对自己学习的当务之急,画一个清晰的范围,该读哪些书,上哪些课,就反复读,反复上,这才是学习之道
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书都要读,所有有价值的活动都要参加,而是凡是可读可不读的,都不要读;凡是可参加可不参加的,都不要参加。这样,你才能把大块的时间,集中投入到自己的当务之急上,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专家。
第十四篇 尽心章句 下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春秋无义战,是指没有程序正义
正义的程序是什么?首先是明确谁有权发动战争。如果法理上你根本无权发动战争,那仗就算再“该打”,也是程序不正义。
若有两国为敌,纠纷要报到周天子那里,由周天子裁决,说谁不对,谁就要听,不听就打。谁来打?不一定是当事国去打,周天子派谁去打,谁就去打。可能组织多国联军去打,也可能派周边某强国去打。当事国参不参加战争,自己说了不算,周天子说了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商人自己倒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他们是自己自相残杀血流漂杵的,
人们大大低估了成就一件事业所需要的时间
秘诀就两条:一是管好自己,每天进步;二是等敌人犯错误。他要是不犯错,兵法就只有一个字——等。
商汤就是这么做的,周武王也是。从周文王的爷爷周太王开始,一直到周武王,四代接力,励精图治,一直等。等到商纣王这个自取灭亡的暴君,周武王才取了天下
孟子的话为什么没人听呢?因为他的招太慢。人性的弱点,往往是宁肯找死以图侥幸,也不愿意踏踏实实地积累等待。
万事只靠苦练功夫,没有任何秘籍
陆九渊当然不是不读书,他是把书都读遍了,然后才跟人家说读书没用,只要找良知良能。你如果没有读过那么多书,你就进入不了他那个不读书的境界。读书是“不读书”的前提。
只有用你的肌肤去触碰,用脚去丈量,用手去做,才能和五官五感、心脑呼应,才能悟道。这悟,不止是心悟,还有脑悟、眼耳口鼻舌悟、四肢四体悟。身体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悟,你就可以天人合一,出神入化,信手拈来,巧夺天工。
你把老师教的放在心上,反复练习,不断积累,静候佳音,就总有自己顿悟的一天;不可求道于言,总觉得老师还有什么不传之秘没传给你。
人人都贪巧求速,都想学秘籍,所以圣道不传。骗子发财,看你骨骼清奇,就卖秘籍给你,骗取你的钱财,浪费你的时间,是谓谋财害命,这都是你自己送上门去的。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啊!
2023/6/28 发表想法
如果我的能力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如果我的能力让我富贵,那富贵就是我的价值。重要的不是贫穷或富贵,而是我的能力。——强调独立人格,不仅仅是不依附于人 ,也包括不依附于物,不眷恋过往,也不臆测未来,王阳明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关键始终是把握好当下现实。
一方面,保持相对独立,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客观审视当下现实,减少依附关系下产生的主观因素对相关思考和抉择的影响。二是儒家强调有机联系,惯用系统性思维,否定完全独立个体的存在,要求从整个系统有机联系的方向来辩证把握个体的自我定位。能自知即能笃行,能笃行即能自养。
富人可以随意的讲曾经的贫穷而无所谓,穷人确实在面子中挣扎,即使身无分文面子大如天!在此之中,熟对熟错?在外人眼中的对错只是缺少了感同的经历,这个世界会仰望强者,并非会真正的同情弱者!面对困境,心无所动是我们像圣人们去学习的根本,只有懂得调整自己,提高自己,才是最根本的需要!世人虽能评判,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至少,我不行,学习中!
既自立自强,又做自己的旁观者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要主观臆断,不要期待事情必定会怎样,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太自我
常讲小时候如何穷,创业后如何困,这就是追忆以往之贫贱,沉醉于现在的富贵。
如果说我们这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圣人就好像活在第四维,看着这天,看着这地,看着这芸芸众生,也看着同样是芸芸众生的自己。
积极生活,接受一切。既自立自强,又做自己的旁观者。
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的亲人,就是爱自己
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或别人家的父母,多一些关爱,这样你的孩子和父母,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关爱。要养成爱的素养,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的亲人,就是爱自己。这也是“一间耳”,如此简单易行,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的本质,是模仿一种行为
学习的本质,不是学习某种精神,而是模仿一种行为。按这个原则来要求自己的学习,你才知道什么是学习,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
德性要厚,心志就不会摇动
要做到第三、第四,前提就是自己的德行积蓄要厚,积累不厚,心志就会摇动。就像到了荒年,你的钱粮积蓄不厚,心里也定不了!
看一个人,要看他不经意的行为
看一个人,不要看他勉力去做的,而要看他不经意的行为,这样才能看到他“所安之实”
安之若素,安之为素,这才是他素来的样子,本来的面目。
“观人不于其所勉,而于其所忽,然后可以见其所安之实也。”学这句话,如果你学到的是怎么样去观察别人,那你学到了芝麻;如果你学到的是别人在这样观察你,那你就学到了西瓜。因为咱们读书,是为了治自己,不是为了治别人。
越是大人物,越是要学会放弃判断,顺从他人
善莫大于舍己从人。习惯了让别人听自己的话,也要学习一下听别人的话。不是因为判断出他说得对,所以听他的,而是在这件事上,我就决定听他的。
做任何事都要按看三代之后的眼光来考虑
咱们看自己家呢,同样是三代成就一个家族。你做任何事,都要按三代之后的眼光来考虑,这是至关重要的观念。
钱穆接着说,有一次他游一座古寺,大雄宝殿已经残破了,殿前两棵古柏也死了一棵。寺里当家的和尚就在那死柏的坎穴里,种了一棵夹竹桃。因为这夹竹桃,今年种下,明年就开花,马上得享受,可见这个当家和尚胸中气量之短。一看这棵夹竹桃,就知道这寺庙气数已尽了。
只有天子能得民心,诸侯只能得天子之心
找到自己的百世之师
还有我们现在学的《孟子》,你是否觉得它过时了呢?我们自己身上的好多毛病,还有社会的问题,它都说得精妙绝伦。《四书》是中国人的原型——社会的原型、思想的原型、智慧的原型,也是批评人的各种毛病的原型,这是中国人的基因库,我们能从中看到自己。
学习最忌讳碎片化,但人们往往图省事,不愿意付出系统学习的努力。其实系统学习很简单,只要日日不断之功。
道不外求,道不远人,道就在自己身上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仁有不得,也是反求诸己。一切都在自己身上找,这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原理。只要掌握这个,则一切自足,不假外求,内心强大,我心光明,浩气充足。
2023/6/28 发表想法
要让所有人知道,你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你说的每件事都是要做的。你的观点、立场,是一以贯之、从来不变的,那才是真君子、真英雄。
不要怕得罪人,也不要期待人人都说你好。要让所有人知道,你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你说的每件事都是要做的。你的观点、立场,是一以贯之、从来不变的,那才是真君子、真英雄。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三层含义
孟子的原意不是茅塞顿开,而是茅塞不开
跟老师学习的道理,如果没有放在心里存养,不能笃实去做,那心路很快就会长满茅草,自己把自己蒙蔽,什么都看不见了。
心中没有志向,学习就没有目的
再作冯妇
要把义理当天性,当本体;把欲望当命运,当客体
不怕“该”得的没得到,只怕自己该做的没做到。
修养的六个阶梯:善、信、美、大、圣、神
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你要时时刻刻有意识地去积善积信积德。万事都是积累而成,成功是积累而成,美德也是积累而成。人们往往会低估成就一件事业需要的时间,而成就一个有美德的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量变之后是质变,“美人”会成为“大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治学必有门户之见,没有门户之见,是因为没入门
学习不是理解,而是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理解。
这就是王阳明说的,儒道释是毫厘千里。在说法上,是差之毫厘;在行为上,是失之千里,根本不相通。
利润太高,说明你对员工分配太少,或对未来投资不足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就像汉朝的董卓,筑了一个巨大的超级堡垒——郿坞,号称“万岁坞”,里面广聚珍宝,存了三十年粮食,还按年龄梯队养了少年美女共八百人,自称:“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结果呢,他根本没机会躲进郿坞,就被吕布刺杀了。
人不贵在有才,而贵在有道
人不贵在有才,而贵在有道。懂得君子的大道,才能善用自己的才能,既能成事,也能保身。如果小有才能,却对君子仁义忠信之大道茫然不知,那他一旦有机会做事,处于必争之地,乘其得志之时,势必恃才妄作,启衅招尤,必然招致杀身之祸。
来者不拒、走者不追、无往教之礼
朱熹说:“苟以礼来,则无有以教之。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
付了钱的东西,他才会重视,才会珍惜,才会认真思考自己要不要照老师说的去做。而免费听来的主意,就不值钱,不会重视。
修养就是时刻抓住自己的四端,不断扩充,到达全体
见善而从,见不善而内自省
我们要得到一句善言,不是去鹦鹉学舌,而是要笃实地照那句话去做,日日不断地做,这做的过程才是学习这句善言的过程。
张居正说:“其意旨却包藏深远,愈探而愈无穷。”要怎么探?是用手脚去探,而不是用脑子去探。只有践行,才能知行合一。浅近之善言,才能给你深远之意旨。
平平敷衍开来,就像不下于衣带之近。然而天命之精微,人道之奥妙,却又在这眼下浅近的事中被概括了,这就是善道。”
心正了,则无往而不正
原文
无论做什么,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是为了获得成功、成就,而是修养身心,恢复本性,找到自己,这本身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要改正的不是行为,要学习的也不是方法,而是认识,是理念,是心。心正了,则无往而不正。
大人物缺的是批评,批评是大人物的奢侈品
养心的关键在寡欲,寡欲的关键在养志
怎么去克制自己寡欲呢?我的体会是,克制是克制不了的,还会把自己克制出病来。欲望的反义词,不是节欲,而是志向。当你志存高远,知天命而行天理,那你就不是在节欲,而是把欲望转移到了居仁行义的事业上。
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做了这样,就做不了那样,时间在哪儿,结果就在哪儿。
宁要狂者,不要乡愿
想交到真朋友,一是要学会得罪人、拒绝人。如果你不肯得罪人,也就不会有好朋友。因为我们总是跟一些人亲近,跟另一些人疏远。
二是你的观点和行为,要一以贯之、始终不变。我永远站在同一个地方,等待我的真朋友,用自己的立场交朋友,而不是为交朋友而调整立场。
我们的血肉和思想,都是古人定制好传下来的。学习不是晓得,而是行动;不是道听途说,而是学以润身、知行合一。这才是儒家思想的巅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