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方超,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第三本书是华杉讲透孟子。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儒学完整化、系统化。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起,被并称为“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几点孟子思想中的精髓吧!
第一点就是君子要独立于世,不要找靠山。(原文)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国是周朝一个弱小的国家,地方大概就五十里而已。而周围的齐国、楚国,都是地方千里的大国,要灭滕国,就跟踩死一只蚂蚁一样。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我的外交政策,应该怎么选边站呢?我是服侍齐国呢?还是服侍楚国呢?” 孟子回答说:“您提的问题呀,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小国势弱力孤,似乎必须要找一个靠山,寻求保护。但是咱们夹在两个大国之间,跟楚国站一边,就得罪齐国;跟齐国站一边,就得罪楚国。这两国,都不是我们得罪得起的。凡是要依靠别人的,没法抉择;只有我自己能掌控的,才能努力去做。如果一定要我回答,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深挖护城河,高筑城墙,与民共守。我们万众一心,如果有敌人打过来,全国百姓感激国君平时的恩德,就会誓死报效,就算危亡困迫,也不离去。这样上下相依,患难相保,国事就可为了。”
孟子的意思是不要找靠山! 如果你找靠山,那么结果只有三种:要么他是座冰山,化掉了,你靠不上;要么他倒了,正好把你压死;要么他和别的山冲突,剐蹭一下,你第一个血肉横飞了。 所以君子要独立于世,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我有多大本事,就端多大饭碗,不要依附于权贵。国家也是一样。滕国如果依附于楚国,一旦两个大国开战,滕国就得出粮出兵,或者给借道,甚至战场可能就在滕国展开。楚国如果战胜,齐国和滕国之间的仇就大了,指不定哪天找滕国出气;楚国如果战败,签和约的时候肯定第一个牺牲滕国利益。 所以跟谁都不能走得太近,你们都是我的大哥。但是你们也别想来惹我。你们要吞并我,我当然挡不住,但我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你们自己算算账,要吞并滕国,可能代价太大有点不值得。 小国要想对入侵者有威慑力,靠什么?只有靠团结,团结又靠什么呢?靠好的政治,人人都觉得做一个滕国人是幸福的,是有尊严的,不愿意做一个齐国人或者楚国人,这国家就强了,虽小而强。这就是孟子给滕文公的理念。在当代这样现实的例子就是以色列,犹太人经历五次中东战争仍然屹立不倒,不是靠依附着某个中东大国的扶持,而是靠着犹太人这个群体自己的团结努力顽强的生存至今。
第二点就是永远不要让你的名誉超过了你的实力。(原文)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求全责备的诋毁。” 人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毁誉。但是,毁和誉其实都靠不住。有时候你没做什么,别人也可能因为喜欢你而过分夸赞你;有时候你没做什么,别人也可能因为误会了你而来诋毁你。这两种情况都非常多,因为人在赞扬别人的时候都喜欢夸大,同时为了体现自己道德高尚,人们也随时都在否定诋毁他人。
所以侥幸得志者很多,无辜受委屈的也不少。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该怎么办呢? 一是不要当真,不以毁誉为进退。《孙子兵法》中说:“廉洁,可辱也。”你如果好名自尊,当别人拿污名来激你,你就会干出以死明志的事情来,那就中了别人的奸计。所以要不以毁誉为忧喜,不以毁誉为进退,守住自己的人格力量。 二是当遇到不虞之誉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撇清,不要模模糊糊地接受。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永远不要让你的名誉超过了你的实力,那是最危险的。一旦被人打回原形,你就怎么爬都爬不起来了。尤其是当你被吹捧过度,别人对你的要求也就会更高,你必须不断地用胜利去支撑你的虚名,一次没撑住,你的名声就摔碎了。 越是对你好的人,越是容易过分地吹捧你,那是对你最有害的。因为任何一个不虞之誉,都是偷了其他人该得的名誉,把别人的功劳栽到你身上了,这就会招来报复和报应。如果你是自己去偷别人的名誉,那就更是不明智的行为了。 三是当遇到求全之毁的时候,要“君子不辩诬”。不去辩,让他毁。所谓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毁誉本是一对,秤不离砣,砣不离秤。不要把自己的名声搞得那么好,那都是负担。反正也辩不清,如果竭力去辩驳,反而张扬了那诋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让大家自己去发现那是诋毁。当诋毁不是由你自己辩明,而是在你的沉默中由别人发现的时候,你就获得了终身的诋毁免疫力。
总结,名副其实,正正好好;名胜其实,危机四伏;名低于实,善之善者也。我们要牢牢的记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啊!所以民间俗语说我们平时要夹着尾巴做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由于篇幅有限,今天就只能给大家分享华杉老师全书中的两点精彩解读,不求贪多,只求讲透,希望通过这次分享可以让大家对华杉讲透孟子这本书产生兴趣,我是李方超,每天推荐一本好书,我们下次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