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习王荣生老师的高度讲解的时候,我也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知识的东西,不用反复强调;重复的内容,点到即可。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力训练的东西,我们多下一点功夫。
主问题,多文本阅读,很有必要多多练习
!为了研讨的需要,或者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偶尔需要写课堂实录。由于写课堂实录比较费时,因此以写一节课的实录为宜。如果是在探索大单元设计,备课组的教师可以分工合作,每人写该单元的一节课,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单元。
!真实的课堂以及为教学研讨而撰写的课堂实录就是校本教研证据性研讨的体现。这个环节的深入、持 续、全面不仅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研讨十分重要,而且也是促进处于不同教学水平、具有不同改革态度和自我评价态度的教师们进行多元对话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环节,校本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持续深入地进行。
有了录像,为什么还要写课堂实录呢?对于进行单元设计的教师而言,主要是通过写课堂实录,特别是通过描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以及教师当时的教学机智,来清晰解释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和意义。在传统的听评课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差异一直处于黑箱中,很难进入教师们的深度研讨视野。
课堂实录的优点是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获取信息,读者浏览几分钟即可获得课堂概貌,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认真研读。教师可以用加批注、加括号的方式解释本来的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探索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或者不同学生面对同一问题时思维的差异、描述学生处在某种学习状态时的眼神或身体变化,等等。课堂实录一方面忠实地呈现课堂上的显性过程,如教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怎样回答等;另一方面又用“旁白”的方式把课堂上的隐性部分尽可能呈现出来。对教研共同体的教师们来说,这样的课堂实录,是单元教学设计和单课教学设计的“证据”。通过课堂实录,他们就明白了上课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考虑的要素落实到课堂上到底是什么样子。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宣称要通过设计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体验某一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但是现场听课或者看课堂实录时,我们却发现这位教师其实只是提出了一个很容易就能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的问题,然后提问了两三个学生。很显然,这位教师并不理解到底应该怎样组织探究性活动。
教学实录,用“解释”的方式写。“解释”课堂意味着教师以“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为线索,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写清楚。
在括号里把自己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这样的教学实录相当于把自己与自己的课堂拉开距离,进行理性的分析,对教师本人来说,是对自己课堂的正式反思,对其他教师来说,通过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导学单和课堂实录进行分析,便有机会理解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该设计落实到课堂上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