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蒙山道教文化、养生地产开发与虚无设计理念的阐述

蒙山道教文化、养生地产开发与虚无设计理念的阐述

作者: Vatel蜂巢立场 | 来源:发表于2018-04-21 14:55 被阅读0次

蒙山道教文化、养生地产开发与虚无设计理念的阐述

  

标签:文化启迪蝎七滴血

第一章道教文化

一、无法真释的经----《道德经》

不知为什么?历代和现代一些修道的人非常热衷于对《道德经》解释,好像把《道德经》解读完了,就修成道。其结果把修行的过程,演变成学习研究《道德经》的学术讨论过程,逐渐的把自己转化成《道德经》的研究者,忘记自己是修行人。

修道!修道!修道!道是修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修”是一个动作,是不断改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走与入大自然一致的“道”。不能把学习研究《道德经》的过程看成修道,因为学习研究《道德经》过程是停留的口头上,思想上。并没有落在行动上。如果真正落在行动上,就不是写学《道德经》的解释了,而写的是修道的境界,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所写的“道可道非常道···”。

对于修行人来说,《道德经》是老子开悟的境界,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班修行人所能感悟到的,一切对道德经的解释,都不可能真释只能是文字上解读。

老子之所以称为道德天尊,是因为他老人家发现:只有修道积德才是人生存的根本,人们顺其道走,自然完成人生本命,如果逆其道行,就会加速自己的消亡。《道德经》五千言,说尽人间正道,无上光明的道德。

顺便说一下,道教还有两位与老子并列的天尊,他们没有留下文字(无法语言表达),这里只能从他们的道号猜测他们修行通天彻地的境界:

元始天尊,原始——万物万事还没有开始,道的起点,一切都在形而。用我的笨脑袋想,事物没有开始成,就知道结果······我实在无法想出那是什么智慧,也许是真的境界的最终描述。

灵宝天尊,灵宝——一切众生皆有至善的灵性,她就是世界存在的至宝,这个世界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灵宝,他们生生不息,至亲至爱广博无垠。

太上老君老子、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他们共同建立道家道教,把至善至真和无上光明的道德留给人间,使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的沧桑。2012年以后,又一个五千年的开始,《道德经》仍将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是谁?

我看了几个老网友的博客,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大家都在开始关注一个共同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怎么知道我的存在?

这是一个几千年前修行人就探索过的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是解脱人生命题,作为一个现代的修行人必须要做的课题。既然是沾一点哲学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答案就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所以我和大家一起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首先要能清楚,是谁在问“我是谁?”。

不是自己在问自己“我是谁?”

错!

这是研究这个问题的错误方向,这就好比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用自己解释自己。既然不能用自己解释自己,那么就要从自己中找出一个“非自己”,只有从自己中找出一个“非自己”,才有资格问“我是谁?”。因为在提出“我是谁?”时,一定是自己感觉到有一个“非自己”,在特定的条件下,指挥自己的意识行为。当察觉到两个自己时,自然要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

问我是谁?是向自己的意识挑战,向自己的命运挑战。这种挑战的前途有两个,一个是战胜自己,知道自己是这个自然界的一员,扔掉“我执”扔掉“假我”,顺其自然的生活,归一真谛。另一个是被“假我”所战胜,生活在妄想之中,不断征服假我的敌人(或躲藏算计假我的敌人),分裂与自然的沟通,把“我”极端化。

人是大自然的精灵,与自然一同生存和演化,自然要到哪里去,人就要到哪里去。这就是道家的“天”,顺天而行,就是道家人生的最终目标。

三、道德即规则

  《道德真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第二十一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第六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八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南华真经》: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大宗师》)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天地》)

 严君平《老子指归》:

 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

 《老子想尔注》:

 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清静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太上老君内观经》:

 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唐代成玄英《道德真经义疏》:

 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第六十二章注)

 唐代孟安排《道教义枢》:

 道德者,虚极之玄宗,妙化之深致。

 唐玄宗《道德真经疏》:

 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唐代吴筠《玄纲论》: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

  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众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然则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

 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道德章第一》)

 北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者,虚无之体;德者,自然之用。

  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

四、道是信仰和身体力行的要义

道教的思想文化,含括了道教历史、经典、修持方法、宫观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诀、教戒科仪等诸多方面。然而,道教的入世你可以看成是作为一种宗教,既是一种文化,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有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并在这丰富的思想体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从而使广大奉道务道之士有了信仰和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说,思想文化带有一定的广义性,含括着道教的方方面面,而在这广义的思想文化中,有其始终一贯的核心宗义,也就是道教思想文化中内含的本质或一贯的精神,在道教的信仰中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承续性,这就是道教的教理。犹如一棵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树根和树干是牢固大树、并使之生命延续和繁荣的主体。道教的教理,是道教命脉延续和发展的主体。在道教的信仰修行中,一切的方法和仪式都不能偏离教理这一根本宗义。若我们的信仰和修行偏离了这个宗义,就会被有识之士诉之为舍真而竞伪、忘本而逐末,使自己的信仰和修行误入歧途。

五、万法归宗

所谓万法归宗,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

凡为学道务道之士,无任是属哪个道派或擅长哪种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义都应是一致的。从道派来说,道教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但两派的信仰体系和经教体系却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并以三洞四辅真经宝典为经教之本。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诛邪伪为内涵,全真倡积真功、践真行为本真,所要体现和倡导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炼虽有丹鼎符箓之分。但核心内容都是为度己度人。对一个道士来说,无任是正一还是全真,都应是心身与道法同修,不能偏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此身身外本无法。也就是说,修炼道法,首先要修炼心身,积累道功,凝炼神气以合道,达到度己(修炼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济度他人)的目的。科教与教戒。教戒是为规范学道务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经师三宝,以明确信仰;五戒,戒杀生以自娱、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戒嗜酒,则都是为提高道德修养。科教则是要通过诵经斋醮,清静心神,使自我之心神与神明相亲,证悟道真。同时,也是宣扬道教教义,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总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为核心宗旨的。作为道士。当以道德为务。龙虎山祖庭天师府中曾有联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四、修行是“玩命”的事

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道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拉人入教修行”。

经过反复的思索我想答案是:1、道家修行的法则是道法自然,拉人入教修行,就不是道法自然了。

2、天地万物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修行是改变生命轨迹的事,只有自己才有权利改变自己的生命轨迹。

3、道家生长在中土这块土地,几千年来从不搞宗教输出,原因很简单,宗教的兴起和衰亡也要遵从自然规律,适者生存。

针对具体的修行人,修行不是一般的小事,是人生命中最大的事。因为这件事要影响你今生、来生和来来生的命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是在追求物资的享受,就是寻找精神感觉上的安慰或是名誉永恒。其实这一切一切都是每个人命运的正常选择,也是每个人生生死死游戏乐趣的所在。如果你不想在玩这个游戏,探索更深层生命的内涵,那就需要你下大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不仅需要今生的全部努力,也许还要来生和来来生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什么样的努力能改变生生死死的命运那!这就是修行!只有修行才正在改变自己的命运。修行不但是去掉自己身体疾病,健康长生,净化身体。而且在改造身体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修行是“玩命”的事,是需要吃大苦,是要有另外一种思维处事。

五、道家修行

我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道家网友修行网友的文章,发现一个问题,这就是很多道家修行网友的修行方法和理念有些佛道不分。虽然佛家修行的方法我不太懂,但是道家修行的过程我却了解一些,希望道家修行的网友不要掺入佛家的东西,这就像两个腿横向迈开,就不能走路一样(佛家修行也很好)。道家的修行始终是以“道法自然”为其宗旨。这就是《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任何道家的修行方法,都不能离开这个总纲。检查你的修行方式是否属于道家范畴,就要看你的修行过程是否符合道法自然这个规律。

《道德经》五千言谈的都是道法自然,谈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谈的是人和与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道家修行就是追求“天人合一”,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生活规律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统一。确定了这一点,道家修行的方式方法也就非常清晰。

对于道家和佛家的信众,佛道一家这道无可非议,因为信众是在修善积德因果循环这个境地内,这个境地内对于道家和佛家的信众理念是一样的。如果继续较深层次的修行,道家和佛家的理念是不一样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海纳百川、百家争鸣。佛家主张法由心生、万法归宗、一脉相承。

由于不同的理念,决定修行方法的不同。比如同是打坐,道家走的是气血经络······,佛家却是观想境界······。道家性命双修,佛家往生极乐,等等。

综上所述,道家修行不能和佛家修行相互掺和,这不仅是历史的源头不对,文化不同、方法不能互溶,更重要的是这种修行会害人害己。

六、《抱朴子》养生论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治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哀身谢。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消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诫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搆一恶则魄神欢(魄神乐死,魂神好生)。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于此矣。至于炼远丹以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盖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

老君曰:存吾此道,上士全修延寿命,中士半修无灾病,下士时修勉夭横。愚者失道摈其性,其斯之谓欤。

七、至言总·养生篇

老君《西升经》曰:“伪道养形,真道养神。通此道者,能亡能存。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又曰:“凡人之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故神生於形,形成於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神。故绝圣弃智,归无为也。”

《雒书·宝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润以气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藏,系在心肺,终身无患。”

《大有经》曰:或疑者云,始同起於无物,终受气於阴阳,载形魂於天地,资生长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解耶?解者曰: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哺有馀,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哺不足,长而滋味有馀,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而合度,加之以道养,年未可量也。

颖川胡昭,字孔明,曰: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约念,静身损物,先去乱神犯性者,此啬神之一术耳。

《黄帝中经》曰:夫禀五常之气,有静有躁,刚柔之性,不可易也。静者不可令躁,躁者不可令静。静者躁者,各有其性,违之则失其分,恣之则害其生。故静之弊在不开通,躁之弊在不精密。治生之道,慎其性分。因使抑引随宜,损益以渐,则各得适矣。然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静易御,躁难持,尽慎养之宜者,静亦可养,躁亦可养也。

凡贵权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死亡。(非妖祸外至,直冰炭内结,则伤崩中呕血而已。)始富後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出,委辟内挛为病贫富之於人,利害犹轻於权势,故疾蠿止於形骸而已矣。夫养性者,欲使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而无不利也。性既自善,而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不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於五常俱全,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玉酒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君曰“陆行不避虎兕”者,此则道德之佑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和药者,以救无知之人也。故不遇道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蠿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长游,彭附永归,良有以也。

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不去,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操,不免夭其年。五者无於胸中,则信顺日济,道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神,不求寿而延年,此亦养生之大经也。然或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亚乎!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养,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则强,不知之则老。又曰:同出而异名。智者察其同,愚者察其异。愚者不足,智者有馀。有馀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事无事,乐恬淡,无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理身也。

真人曰:虽当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少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人食毕行步,踌蹰有所循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其劳动故也。人不可夜食,食毕但当行步,计使十数里往来,饱食即卧,生百病也。

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正,极情肆力,不营持久者,闻此言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故身枯於流连之中,气绝於绮纨之间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哉!匪惟不纳,反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明镜给於矇瞽,丝竹娱於聋夫者也。《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支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能治民,则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国亡,气竭人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之於无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民难养而易危,气难清而易浊,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寿延焉。人年五十至於一百,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轻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於物。慎勿诈善,以悦於人。

(摘自《云笈七签》卷三十五)

八、大自然保护协会

马云说:来华盛顿开了整整两天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董事会。每年四次会议,次次感动非凡但总是精疲力尽。看着世界顶级企业家,科学家,公益慈善家们啃着三明治,喝着冷水,讨论与自己毫无相关地区的森林,水,空气和海洋的保护,参与着人类几代后才会享受的环境。。。想土鸡煲,西湖醋鱼,龙井茶,臭豆腐

九、蒙山 

道教名山胜地。位于山东省平邑、费县、蒙阴三县之间。纵横1000余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境内层峦叠嶂,嵯峨壮观,景物壮美,古迹荟萃,素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峰”之称,是道教理想的修真养性之福地。山上原建有万寿宫、承天宫、迎仙桥、泰山行宫、南天门、朝天宫、玉皇庙、慈宁宫、玉虚观等道教宫观建筑,后多被毁,现存无几。主要自然景观有回马岭、黑风口、大风门、快活岭、小白泉等,人文景观有鬼谷子桃园遗址及孔子登临处。

十、道教蒙山派

道教蒙山派发源于远古,主张道法自然。其修行者要做到清静无为,自然融于社会的各阶层中,达到一定条件后就进山与大自然融合一起。道教蒙山派在社会上,很少留下足迹,历史上有名的大概也就是薛丁山的师父王禅(不是鬼谷子)和种树的尹仁遂·····。道教蒙山派与道教其他门派比较注重心戒,注重体修,注重天地人的整体关系。

道教蒙山派无为无不为修行方式,可以达到自然恬淡的归真境界。

十一、蒙山风景旅游区·龟蒙景区

蒙山龟蒙景区位于平邑县境内,距平邑县城20公里,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十佳自驾游景区,东方著名养生长寿圣地。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二高峰,因其状如神龟伏卧云端而得名,与泰山遥遥相望,被誉为“岱宗之亚”。

蒙山属东南亚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美。龟蒙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5%,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场”。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于98年3月份,对龟蒙景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和氧气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为蒙山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220万个/cm3,是有明显生物效应浓度(>10万个/cm3)的20倍,是北京生态中心的176倍,氧气含量最高为20.98%,比北京生态对比中心高0.55%。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10万个/cm3,可产生明显的生物效应,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睡眠,增强食欲,提高免疫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富氧资源,对龟蒙景区开发森林旅游、度假疗养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龟蒙景区自然风光优美,以鹰窝峰为最佳;人文景观丰富,以白云岩为最妙;清澈的山泉,神妙的奇石,茂密的森林,奇绝的蒙顶风光,令游人赞叹不已。从山脚登临龟蒙顶有中路、东路、西路三条线路可供选择。中路是登龟蒙顶的主道,景点集中,移步换景;东路为盘山公路,可乘车至东天门与中路汇合;西路为东蒙古道,道路崎岖,古迹荟萃。

龟蒙中路,景色旷远深幽,深奥奇怪,奇险之美,动人心魄。龟蒙中路是目前由蒙山坊登主峰龟蒙顶的主道,全程7公里,其中有石阶5888级,一般需攀登2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山顶,主要景点有万寿宫、蒙祠遗址、翠竹园、九龙潭、白云岩、鹰窝峰、气浴清新等20多处。

万寿宫位于蒙山南麓,是游览主峰龟蒙顶的必经之地,也是蒙山道教文化的中心。此宫坐落在万寿宫国有林场内,始建于宋代,原称玉虚观,明代改称万寿宫。万寿宫周围青松古柏、嶙峋怪石遍布,流水潺潺,风景怡人。现万寿宫为近年重修,正殿三间,丹梁朱栋,上覆灰陶简瓦,瓦当有龙形纹饰,殿脊两鸱吻间,有滚龙图案。殿内祀玉皇像高约2米,端坐神坛之上庄重威严。殿前为一宽阔院落,有文冠果和古槐各一株,数叶婆娑,古槐数龄已有500余年。万寿宫东侧有一大型奇石,嶙峋古朴,形似山峰,称蒙山祠石。宋人雕刻“玉华峰”三字于其上,并附有款训,如今字迹模糊不清。万寿宫朱漆山门南向,与林霭山光相掩映,颇具幽趣,正如门联所写:一径风月清霭静,万重云山紫气深。

翠竹园从蒙山坊北行一公里,就到1972年春建成的翠竹园。竹园大门朝南,迎门建一亭,飞檐翘角,周环八柱,额题“聚贤亭,”在此凭栏可远眺巍峨的龟蒙顶,近赏春花丽色。亭内题有古代名贤的诗词佳句。亭周围是一片约百余亩的黄翠竹林,有毛竹、淡竹、刚竹、剑竹、紫竹、观音竹、孝顺竹、凤尾竹、鹅毛竹、茶轩竹、斑竹、地毯竹等几十个品种,其中毛竹占了这片竹林的大多数。日光穿竹,翠色玲珑,微风徐来,清影婆娑。一溪清流,自北向南从林中穿过。跨溪架二桥,如彩虹卧波。南桥题“玲珑桥”,取宋代诗人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中的名句“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冬天,数千只喜鹊云集翠竹园栖宿,夕阳余辉下,呈现出一幅“群鹊归巢、万鸟投林”的奇妙景观。

白云岩白云岩背倚连绵群山,前临幽谷绝涧,白云缠绕,苍松层叠,四时碧绿,恍若仙境,是蒙山著名全真教华山道观——“清虚古观”的所在地,。1939年115师津浦支队进驻蒙山,以此处作为司令部驻地,津浦支队司令员彭雄留下了“山清水秀”的摩崖石刻。其入口两侧分别有“龙”、“虎”两个摩崖大字,经十八拐后到达,现在仅流下荒冢累累的道人墓地和一些残碑断石。目前白云岩不但是蒙山道教的丛林,更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鹰窝峰鹰窝峰乃蒙山之魂魄也。群峰逶迤,林海叠翠,此峰拔地而起,峭壁刀削,直刺苍穹,苍松笼罩,非雄鹰不能临其上,故名。“暮色苍茫千嶂暗,万山丛中一片霞。”夕阳西下,群峰渐隐渐没,惟有鹰窝峰余辉独挂,如烧如燃,魅力独具,动人心魄。

龟蒙东路从蒙山胜境坊向东,沿盘山公路前行进入东路景区。盘山公路全长11公里,旅游客车直通龟蒙顶,乘汽车需30多分钟,步行攀登大约需3小时左右。由此路登山,既能饱赏蒙山的壮美,也可领略蒙山的秀丽。沿途主要景点有:沙家浜、读景壁、揽胜亭、望峰亭、群龟探海等。

龟蒙西路西路又称东蒙古道,全程8公里,为古人祭拜蒙山之路,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清代康熙、乾隆二帝路都是沿此路登山。沿途主要景点有:迎仙桥、承天宫、泰山行宫、桃花峪、回马岭、乾隆行宫、黑风口、大小风门、快活林、南天门、九龙宫观音殿等。这些景点历尽沧桑,许多已被毁坏,观看旧址遗迹,可了解蒙山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丰厚。

龟蒙顶龟蒙顶是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峰体呈穹隆形,像一只巨大的神龟,伏卧于云端天际,给人以神秘奇幻的感觉。龟蒙顶山高林密,气温偏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许多奇异的气候、天象奇观,如云海月华、日出日落、霜晨雪景、雨后虹霓、雾凇雪凇、紫气岚光等。由此,出现不少蒙顶奇观,如蒙顶日出、蒙顶叠翠、蒙山云海、蒙顶佛光、蒙顶雾凇、蒙顶霁雪、蒙顶听禽等。登上龟蒙顶,迎面牌坊上刻着“万古风云”几个苍劲雄浑的大字,顿使人豪情万丈,意气勃发。峰顶有一巨松如苍龙过海,又如骄凤回首,名为“卧龙松”,距今已有600余年了。置身龟蒙顶,但见苍松如海,碧连天地,正如唐代文学家萧颖士在诗中所写:“东蒙镇海沂,合沓百余里。”使人油然而生一种超然世界的感受。其主要景点有:迎客松、孔子小鲁处、石街、祭坛、仙桥、观鲁台等。

蒙山寿星位于龟蒙北侧的山体上,是蒙山旅游的标志性景点。从龟蒙顶沿台阶步游道可直达拜寿台,由此即可看到对面山崖上的蒙山寿星。蒙山寿星高218米,宽200米,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采用明代末年定型的寿星形象,利用天然裸岩依山雕刻。寿星面南,大脑门,白须飘逸长过腰际,一手拄鸠杖,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笑逐颜开。雕像经过艺术上的虚幻处理,近看气势雄伟,远看亲切安详,仿佛缓缓从山林走向人间,充满了神秘色彩。蒙山寿星高度是乐山大佛的三倍,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山体雕像,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十二、茶与道教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茶道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茶道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陆羽生当其时,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陆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书画,尤擅格律诗,称为“女中诗豪”,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李冶为其一员。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属著名道家人物。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他所设计的茶炉,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不食烟火只以羹食。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淡泊名利,不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奋茶业。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写出“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可谓其一生的写照。就在唐代,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双腿趺坐似盘腿,一幅道士像,特别是面部,如童稚小儿。世人解释颇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当然是返老还童,面如稚子。自陆羽后,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随唐,佛教天台宗大兴,其众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响,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讲佛法,和尚注道经,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唐代众多的人钟情茶,是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茶的品性相契合分不开的。茶生于灵山峻岭,承芳露,秉清灵,禀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与此物相伴,回归自然物我两融。独品对啜之间涤除玄鉴,学道参禅,谈玄悟真,实为老庄玄学流风遗韵。虽然儒家禅宗创造了茶的仪式,佛家把茶事更加程式化,宗教化。而执著的道士们,仍守着自然无为冲寂超然的归趣。即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没有法则才是道教顺乎自然的最高法则。无怪乎,茶至宋代,制作龙团凤饼极尽工巧“无以加矣”。而崇俭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师邱长春诗曰:“虚心实腹唯求饭,待客迎宾不点茶”(点茶是宋代一种繁复的饮茶方式)。元代全真派兴起,道风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万物道法自然的影响,开辟了茶人与自然融合的饮茶风气。给茶文化回归道趣重返自然趋于简约打下基础。明朱洪武下令取消龙团贡茶,以散茶冲饮,遂开千古茗饮之风至今。其子朱权便说:“茶乃天地之物,巧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叶茶冲泡,能遂自然之性”。他还在所作《茶谱》中表明了以茶明志风高节清的精神。一时间,宗隐逸的茶者皆循道教“药解延年,草解忘忧”之旨,追求的是“自种瓜,自种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自在然”的玄趣。

与陆羽至交的诗僧皎然,人称“茶僧”。人们把他作为佛教茶的代表。但我们看到皎然的文风宗道家简约朴质自然之道,看其诗如看《西游记》,虽云佛事,实为道本。“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以仙人食茶羽化,誉仙茶之珍奇,尽是道家玄语,再看其最著名的一首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在诗结尾处这样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只有神仙才懂得茶道的真谛。通篇诗述道教言辞意象,识清明真,于其说是深谙茶意的诗,不如说是一篇深谙道意的华章,因此像皎然这样的诗僧,还写过纯粹道教升仙的《步虚词》也就不足为奇了。禅宗把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今天代表日本国民精神的“茶道”,诚如日本著名大师学者冈仓天心所说:“佛教中,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他最后直接说到:“茶道是道教的化身”。日本茶道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又何尝不是,被称为茶“亚圣”的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堪称千古绝唱。这位不愿为官,一生以茶为伴的“茶痴”这样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诗录至此,两腋生风,茶通仙灵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核,与道教就是因缘难解。川蜀是中国茶的原始产地。《云笈七签》中有“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的记载。川蜀名茶首推蒙山蒙顶茶,“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道教也把蒙山茶作为供品。蒙山茶自唐朝开始到明清,一直为贡茶,为茶史中罕见。蒙山茶也作为佛教产茶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但蒙山顶的庙相传建于汉代,初为道观,后改为佛寺。有关蒙山茶是这样记载:“汉代甘露祖师爷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11株”。汉代初为道观而吴理真祖师爷为汉代人,从称谓姓名来看都似道教中人,实可再稽考。

青城山道观苦丁茶的制作史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经》《茶谱》皆有录。现成为“青城四绝”之一。青城山还有一种茶称为“猴茶”,1938年张大千居士上青城山,观中道友招待大千就用此茶并换得画幅。这种青城野茶,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观训练的灵猴攀岩采摘下来,故名“猴茶”,年产不过斤余。湖北武当山盛产名茶,至今仍为佼佼者。道人亦种茶。史载“太和山出骞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安徽休宁齐云山产绿茶,“祁红屯绿”者是。至今山上道士还多种茶。“白岳黄芽”名闻遐迩,其味鲜醇浓甘。古时休宁有松萝制茶法“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一般为道教供茶。广东罗浮山有高山“云井茶”。苏东坡赞曰:“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意饶猛”。另有道士常年养身饮用的“云雾甜茶”非红茶非绿茶,味甘性凉,入口香味四溢,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山东崂山海拔千米处有一天茶顶,半空悬崖中生出棵野生茶树,相传此茶可疗百病,至今仍是枝繁叶茂。另道教引种崂山茶,也成为道家一绝。其它如南岳衡山,湖北木兰山,江苏茅山(茅山茶不久前受到中央领导人赞誉),等道教大小名山宫观,洞天福地所产名茶不胜枚举。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如佛教天台山乃茶禅之地,为茶叶东渡日本起过重要作用,日本茶祖荣西从天台山带回去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论》,述茶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的道家栖要。天台山种茶起源,乃是东汉道士葛玄(葛仙公)首开植茶之风。如清代名士梁章钜在武夷山天游观与道士静参谈茶事,无比钦佩,回后写道:“非到山中鲜以为颠人语也”,高度评价静参对武夷山茶特胜品第的精通。如现代道士艺术家阿炳,拉琴一辈子,喝茶也是一辈子,他的那首《二泉映月》(人称二泉仙曲),就是多次在二泉茶室喝茶受师父启迪,发自心灵的不朽名曲。以至后来每当他要演奏此曲前,总要喝上一盏酽酽的浓茶。道士与茶缘不一而足。庙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摇篮,很多宫观在庙会期煮茶迎宾。随着庙观经济的发展,不少庙观本身或周边,都开始设茶舍茶寮,专供香客品饮,如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四川青城山,武汉长春观等。很多社会上的茶楼茶肆,也将茶房装饰成仙家楼阁,以“八仙”“仙家”“群仙”为名的茶馆比比皆是,好的茶叶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称。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这种和平艺术,造就着一种民族精神”。人们总是误以为道教人是在消赊生命,殊不知他们真正在创造生命力。道教在茶文化中的影响如此深刻,正如冈仓天心大师所说:“道教是针对现世即我们自身”,“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是道教所谓的‘真人’。”饮茶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贯穿着道教“以德治命”的理念。当今,一些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而欲望却无限膨胀,心态既浮燥又不稳定。在宗教应与社会相适应的今天,道教是否应积极提供心灵养生的途径和食粮。外国人称中国的茶是“文化大使”,我们中国道教也是否应该挑起这副“文化大使”的担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蒙山道教文化、养生地产开发与虚无设计理念的阐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ex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