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行在苏州,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行在苏州,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作者: 漫华Crystal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23:37 被阅读17次

    8月22日至27日,我再次走访华东,两位弟弟的随行,让此程有了新发现,详述如下:

    | 旅行只是学习的开始

    此行,有两个挑战:行程上,5天(弟弟们26号离开上海)的安排紧凑,要覆盖上海、苏州两座城市,要尽可能带他们看世界;心理上,弟弟们的加入,叫我焦虑不安——长这么大还没带过小孩出门,这可怎么办呀?从广州出发上海的当天,我还要加班,看来,一早就预示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匆忙难免不周,此行产生了两大遗憾——错过了上博书法展讲解和苏博的预约。

    江南园林

    这确实比较糟糕,可是转念一想:我真的需要全部遍历吗?换句话说,没有参与又有何妨,我依旧在其他地方获得,比如顺利完成「携小孩」的旅行,变得更有耐心,体验了儿时心心念念的上海科技馆,见了几位好朋友......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缺憾本就是必然,它并不诗意,不需要被铭记,不需要反思,更不需要在再版生活中被修正。反之,太过苛责与强求,只会扫了旅行的兴,增加不愉快的体验。

    虎丘塔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很多缺憾可能来自不甘心,它的反面像是——如果能获得更多就好了。这是一种赤裸裸对结果的苛责,但凡夫俗子如我,能做好过程已是万幸。

    我还意识到,我竟然忽略了学习的延续性,把旅行视为知识的终点站。但旅行只是认识的入口,拿逛上博书法展馆这件事来说,如果如愿听到讲解,我大概会边记笔记,边放进Evernote中,游览结束后,笔记也永久封存起来。我是很低概率会继续翻阅笔记的的,为什么?因为笔记记录的瞬间,我产生了掌握的错觉。

    但如果,我真的对书法展感兴趣,我大可以了解书法策展的框架,通过在博物馆app,在网上检索完成学习。这件事,我纵离开博物馆也能做。和听讲解后记笔记的做法相比,我和书法多了一次接触——第一次逛馆匆忙地行走,第二次查阅资料,我的记忆更牢,换句话讲,学习效果更好。

    所以,有便利的互联网检索,旅行的完整性不再像过去一样必须,缺了某种知识,某个认知,甚至某份体验,都能在别人的文字里获得。

    七里山塘

    | 增进对孩子心理的了解

    如果你问我,你最烦什么人?我会毫不犹豫回答:小孩,因为,他们是天下最难搞定的「东西」,没有之一。

    出发苏州那天,我做了「丰富」早餐,小弟弟吃了一些便说饱了(当时临近午餐饭点)。饱了好上路啊,我心想。谁知出发地铁的路上,他突然嚷饿,想到行程很赶,不方便拖,我便来气,说:为什么刚才不多吃一点,知不知道这样会拖延行程啊?抒发完不满,我便后悔了,于是说:你想吃什么呢?姐姐带你去。

    抵达苏州,前往民宿的路上有很多博物馆,我欣喜若狂,跟他们说:“要不,咱等会逛逛,这可是了解苏州历史很好的途径呢”。“不,姐逛就好,我们累了,想在屋里呆着”。卸下行李,他们赶紧打开空调,拿着iPad打起游戏。见状,我火了:“如果要打游戏,为什么非得来苏州打,非得占用你们宝贵的开阔视野的时间,这个机会很难得的,你们就这么不珍惜吗”?

    以上是相处的缩影,对这,我有两点小发现:

    1.因为「讨厌」小孩子,我并没有和小孩子充分相处的机会,不了解他们的心理,更缺乏了解他们的意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一开始便把他们当成年人——他们,应该懂事愿意走动,喜欢长见识的。而现实给我当头一击——他们是爱玩的,不喜欢走动,对历史文化也不感兴趣的。

    我儿时不也如此吗?爸妈在场时装乖学习,不在家时看电视玩滑水......我把他们当成想象的完美个体对待,没有发自内心接纳他们的天性,进而苛责,小题大做。其实除了赶车和安全问题,其他都是小事。重要的是旅行中的获得,未必一定要了解人文历史,学会协作,有团队意识,或者说出杭帮菜和川菜的区别......这些,不都是成长吗?

    2.遇到不遂人意之事时我习惯先来一波情绪,第一个场景是,第二个场景也是。但情绪常常窄化我的视野,让我缺乏底气,失去好的教育机会。男朋友告诉我:你不能纵容小孩子吃饭故意不吃饱这件事。我想,他讲得很有道理。其实就算我们去到苏州再吃午饭也是饿不死的,但这却能让小孩子长记性,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说完那一番话后,我应该再讲一句:“我们吃早餐时已经10点半,那包括了午餐,我应该告诉你的,所以我也有责任,但我们行程很赶,我们到苏州再进食吧。是你选择不吃饱,你长大了,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哦”。

    生气,让我只做了「教训」这个与真正教育不想干的事,忘了更重要的共情和引导。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缺乏耐心的体现。

    | 见了几位好朋友

    在这之前,我是怯于社交的,缺乏意识,也是偷懒,旅行于我更多是美景。直到一心哥告诉我:我很难为了景色旅行,却会为了某个人翻山越岭。我想,这是截然不同的思路啊——我是「景本论」,他是「人本论」,是不是,我也可以尝试一次呢?

    我和饼姐

    我预先联系了四位朋友,有高中同学,有大学朋友,有师妹,也有师兄,还有线上结伴写作的网友。Luckily,我们都一一见面了。

    旅行于我,不再只有岿然不动的景色,不再只有景物触发的情感,还有那里可爱的人。是人,让旅途更珍贵。

    | 充分休息,赋能火车时光

    以往坐火车,我会把泡面、洗杯子、装热水、洗漱放在一起做,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躺在床上看书、写字、做旅行攻略......但事与愿违,更多时候一页书都不想翻,连微信这个社交场所,也因信号差被终止。睡觉,成了唯一的选择。

    那难道,火车上十几个小时只能被浪费吗?我偏不!

    万Sir在专栏中分享过的两个公式——「成长=压力+休息」以及「脑力=注意力+意志力」,我突然发现,它们在逻辑上是有办法破除「舟车劳顿」咒语的。你看,车厢陌生、晃动的环境,来往形形色色陌生的人,财物、人身安全的保护不都占用了许多注意力吗?这都是脑力的负担呐。按照这个公式,想要保持成长,应该注意休息,而且是高频休息。

    行在苏州,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但,那些能减负、不需耗费太多注意力、意志力的所谓杂活——泡面、洗杯子、装热水、洗漱却被我一次性做完了,我下车想的动力因此减少,自然更愿意呆在床上,随着前进的列车「摇摇欲睡」。并联完成杂活看似节省了时间,实际上却制止了切断工作节奏获得充分休息的可能性,就像课间打铃一样,4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极限。

    那么,不妨现场试验一下。

    于是上车之后,整顿完行李,我立马开始007两篇点评,这是因为过道都是人不易行走,且饭后容易犯困生产力并不高。紧接着吃饭,饭后在车厢边走边听吴军老师的语音,顺带写文章感悟。听了两篇,有些疲惫,我又切换了休息模式,洗漱后一阵舒缓,开始完成悦心的邀请——听汪导影评写作分享,整理笔记,打感悟草稿。打完腹稿,有点疲惫,我又下床走动、喝水,再次上床开始完成「好好学习」群当天的打卡任务。和群里朋友互动后,我带着收获的喜悦进入甜甜的梦乡。

    这是我第一次在火车上有产出。原来,舟车劳顿不是必然,它和生产力之间只隔着适当的休息啊。

    | 华中之旅小贴士

    这里,是博物馆的天堂。江浙地区是古代最富庶的地方,经济发展让这里拥有更好的教育。这里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形形色色的博物馆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乌镇和嘉兴一带,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触手可及。长娥姐笑说:以后,你就负责带我们游博物馆吧

    人文景观,记得叫一位「导游」。苏州很多景点都配备免费讲解,比如留园、虎丘等,短则30分钟,长则1小时,虽免费,依旧干货满满。我无意中开发了百度地图的导游功能,发现了一款付费导游软件——驴迹导游。百度地图导游词来自志愿者上传,景点和讲解不全,机器发声,听着很难受。驴迹导游女声讲解更温柔,还配备手绘地图,很有趣,契合旅行的轻松气氛。

    驴迹导游App

          关注微信公众号,和漫华共同成长吧

    行在苏州,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在苏州,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kx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