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在不同的媒体上发布《地名铜锣岭的来历》的文章和视频之后,有朋友们就提出要探究地名铜锣岭的来历,除了已经初步分析“铜锣”的意蕴外,还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称“岭”而不是“峰”?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由苏轼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诱发因素,该诗:“横看成岭峰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涉及到“山、岭和峰”,从全面的、整体来说看就是庐山,但不同角度看有不同名称:横看成岭,侧看是峰。不同的名称,是由山呈现出的独特形状各异决定的。
“山”是对山峰最通用的叫法,也是最多的叫法。汉字“山”最初的形态确实是源于对山的图像的直接模仿。如中国的三山五岳:三山特指的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和浙江雁荡山,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岭:①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②高大的山脉。峰:山的突出的尖顶。
岭和峰各有形态特征:岭是长条的,峰是尖的。“岭”是山脉或山脊的称呼,它们可以是连续的山脉,也可以是较小的山脊。岭的形状可以各异,有些可能较为陡峭,有些可能相对平坦。而“峰”一般指山脉或山地中相对突出、高度较高的山顶部分。如天山山脉最高峰是托木尔峰,还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更有仅次于被誉为“蜀山之王”贡嘎山、人称“蜀山皇后”的幺妹峰。
《汪氏宗谱》(敦本堂)记载:历史上的铜锣岭属于汪贾冲,至今在山顶上有路与贾庙乡相连,是相对高大的山脉。而峰是山的突出的尖顶,无路可走。可见先人称铜锣岭是完全符合专业的工具书上的定义,先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铜锣岭有十二条较小的脊簇拥着相对平坦的土地,形状就是像圆形的铜锣一样,称为铜锣岭十分准确而恰当,说明历史上编纂《汪氏族谱》(敦本堂)的先贤们文化底蕴深厚,比较现在铜锣岭水库大坝上立的公告牌上写着“童儿岭水库”的管理者,文化水平不知道高出多少倍。对于将“童儿”改为“铜锣”,我向有关的但店镇人民政府及六棵枫树村民委员会提出多次建议,他们答复是团风县水利部门就是不同意修正,坚持错误,不知道修正。他们的依据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水库留下的档案就是这样写的,当时的干部都是苦大仇深,大字不识几个的人留下的档案,令人失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28537/f3e304bfa1dafdc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28537/212e2fde7749fa5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28537/e61c9beeb420f20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28537/7f98784b3deaf73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28537/26bdf14819c973e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