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关系和感情是如太阳的光芒般恒久嘛?
最近微博上又取消了一堆关注。我觉得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和朋友度过有质量的时间,最有质量的时间显然不过面对面的交谈。事实上,即便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还有「六度理论」,我们动辄就可以认识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但我们的关系圈,却还是没有突破人类起源的时代,每个人的亲近的朋友不过七八个。
这些普通的道理可以推及到很多方面。我看古代的小说,能明显感觉出来那种「人走茶凉」或者是「一旦有钱了不知道哪的穷亲戚都来了」这样的社会形态,这些东西仔细一想,几千年以来实际上没变。之前觉得人们之间是有真感情的,这种感情是恒定不变的,虽可能像太阳的光芒终会消逝,但不是在我们此生可以预见的未来。
点头之交的人电脑坏了,只能精神安慰
拿之前有一个楼上的「朋友」(不如说只是个认识的人)电脑坏了这事儿来说,这里的朋友显然只是点头之交,并没有任何交情,生活之中也没有任何交集。显然这不能说他人不好,也不能说他不适合做朋友,只是由于一些机缘,我和他彼此都没有想要接近亲近对方的愿望,也就没了相熟的契机。因此当他电脑坏了下来求助的时候,我本身是想帮助的。但是这时候我很清晰的告诉自己,首先电脑坏了的原因很多,我对电脑只是略有了解,某些领域我熟悉的我能修,但是不熟悉的领域我修不好,反而还会产生别的问题。就给他修电脑这回事儿来说,修好了也就赚得他一句谢谢,我不是专业修电脑的也不会拿到金钱的报酬;还搭进去了我自己的时间。也别因为我对电脑感兴趣,所以趁着人家电脑坏了我可以加强或者实践自己的电脑知识,你弄了半天电脑知识实践了却没给人家修好,会更让别人不高兴,因为你这样是在耽误他的时间,有这个时间他找个明白人说不定就给修好了。所以,没完全把握修好,修不好落人家埋怨;这事儿想来两头不讨好,所以我只能给他精神上的支持,上去看一看,别的没有办法。
同样的情况下如果是我对好朋友,哪怕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也要尽自己所能帮着他找出问题可能的根源。
是「上赶着」,还是「犯贱」?
事实上昨天晚上有人叫我出去喝酒,他说十一点,但是十一点之后并没有给我打电话,那么他是不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呢?倘若他晚了一个小时,十二点打电话叫我出去我出去吗?是不是有那种太贱的感觉了呢?我缺酒喝吗?或者说,难道我没喝过酒吗?与别人约定好的事儿,你没履行约定无所谓了,但是迟到之后恐怕就不能不由得别人拿拿架子了。事实上这些事儿在生活当中也有很多应用的场景。很多人组织饭局,喜欢临时起兴,都开始吃了想起来了叫一个人,这时候我认为是万万不能去的,你打个电话问候可以,比如你宴请的朋友你们有着共同的朋友,而他们两者已许久不联系,这时候可以电话传情,或者 Facetime 之类的,这时候科技的力量显现无疑,但是一直开着 Facetime 陪着大家吃饭这事儿恐怕就荒唐无比了。你说你吃到一半了,残羹剩饭,你把人家叫去了,表面上是也请人家,但实际上是满足了一些你自己或者朋友们某些个人的欲望,这种明显的利用,未免让当事人觉得自己是否也太贱了。组织饭局贵在提前准备好,时间地点人物悉数通知到位,作为组织者要在饭局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去提前落实,这个道理和流程,适用于无数活动组织。
虽然有些悲观,但貌似「再真挚的感情」也有附加条件
我前面提到了小时候认为人类是有真感情的。当时的我,觉得这份真感情是无条件的。现在想得似乎明白了点,我是积极向上的人,就算不积极向上,人间确实是有真感情这回事儿,恐怕也是宇宙的真理。然而这份真感情未免附加的条件太多。比如兄弟反目成仇;很多兄弟小时候情同手足,但是面对一些严重考验的时候,未免反目成仇,自相残杀。这些东西掺杂着人性和亲情,自古多有之,我想历史的作用也就是于此,很多事情因为有了过去的例子,我们就可以提前想好办法,等到这些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不致于措手不及,也不致束手无策,而是能平静从容。同样对于同学这类的朋友,比如高中大学,可能那个时候是真心相待,彼此关心,而且也欣赏对方的心智才华之类的。但是之后由于地理的隔阂或者生活环境的不同,产生了一些间隙。这些东西也是无法避免的,友情、爱情、亲情这些东西,无一不需要经营。叔本华的那个所谓「诅咒」(我倒更愿意叫它「箴言」),这么看来放在这些类感情面前也是如此。人你说是社会性的动物,你总会有想要自己独处的时候,可是独处久了,那种寂寞难耐,实在痛苦难耐,煎熬着你的心肝脾肺肾,让你不得不想要处于某个群体之中。在独处和群体这中间,我们在无奈的摇摆着或者不停地徘徊着。因此我们经营友情,是让他在我们独处的时候不至于疏远,而想回到这个群体的时候由于有了之前的铺垫又不致于尴尬。
「好想回去」「回不去了」
我们真的不能苛责太多,很多时候我们怀念青葱岁月,回忆那段美好时光,更多的时候我们听到这样的描述,「好希望回到那时候」。然而貌似「甄嬛传」当中提到这样的想法「好好珍惜那时候的美好即可,回不去了」也是很正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每个人无法避免的会被改变,或者自行改变,然而我们因为心中留存了美好的东西,恐怕不会太偏离我们内心自己预订的方向。
高质量社交生活和社交网络的交集
对于新浪微博来说,上面自发会形成一些圈子,圈子当中很多人存在炫耀的心里。我觉得是这样,无论这个社交网络是否私密,我都不能随心所欲说自己想说什么。事实上整个网络虽然我不了解,可能就算我用了 20 位的复杂密码,但是在黑客面前也是小菜一碟。因此比如说我想骂谁了,或者说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想法比如说想变性或者 SM 之类的,最好就是记在一个我可以完全掌控的日记本上,物理性得可以被我保护着。网络相比这个,好像一丝不挂。所以我决定以后我要高质量的社交生活,但是既然社交网络已经必不可少,我显然要费劲心思想象到底什么是高质量,什么是社交网络。
这可不是我瞎写几篇文章就能想明白的,但是如果我不写,恐怕永远也想不明白。再废话一句,也许写了一千多篇也想不明白,但总比没有开始好。
就「高质量」来说,现在的一些自发性小活动很好,比如读书会,交换书啊,跑步啊,TED 啊之类的这些都很好。大家可能一开始肚中都没什么墨水儿,但是因为有这个远见--相信慢慢的腹中的东西不会再空空,而是在不断汲取养分的同时,也互相分享。对于社交网络来说,其实是个扩大圈子的好方式,就拿前文提到的楼上的「朋友」来说,可能我根本不知道他也对苹果产品感兴趣;然而在他的社交网络上却显现出了这个方面,那么我们就有了显而易见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发现。因为日常生活缺乏交流。所以社交网络,不是人类社交生活的必须,只是社交生活的一方面罢了。我认为我需要在社交网络上构建一个自己的形象,我是一个对什么感兴趣的人。比如说我现在的新浪微博,我喜欢科技、英语之类的,那么我发微博关于这些方面的大家都能看到,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你对这两方面感兴趣。回到线下的现实生活,可能朋友见面的时候就会提到我在微博上转的某条视频或者段子之类的,由此发生一些对话,显然形成了互补的社交作用。这个「科技、英语」的方面,可能现实生活当中,我更喜欢唱歌、跑步、跳舞、攀岩之类的极限运动。
对于新浪微博来说我觉得 “hashtag” 这个功能它开发的远不如 Twitter 发达。现在国外这些主流社交媒体全部都用了一个井号的「标签」方法,hashtag XXX 已经成为流行语,而新浪微博这「两个井号」的设置显然更繁琐。
因为新浪微博的广泛性,你认识新朋友的难度显然低的多,这时候在这个网络上面分享的内容显然不应该涉及到过多个人生活、隐私之类的内容,但事实上有心的人是能分析出来,因为人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无不和你的生活态度、生活环境、成长环境紧密结合。
而以人人网来说,假设都是同学圈,那么东西可以多涉及学习方面之类,或者都是相熟的朋友,可以涉及到家庭或者工作上面的心得分享。微信朋友圈显然更私密,但是不知为何总是避免不了鸡汤的存在。现在一个问题是,无论什么社交网络,用不了多久鸡汤就会像飞速传染的病毒一样占领他们。微信朋友圈这么流行,以至于当你发现你看不了对方的朋友圈的时候,会觉得是不是对方拉黑了你,这样的缝隙显然让人心里面很隔应。
所以在社交网络没有统一的今天,事实上永远不会统一。Google plus 这个分组的功能确实是很重要的。你给别人分了组之后,分享的内容显然会放心一些。给家人亲戚分享家庭的东西,自己小孩的照片或者是家庭聚会的照片。给工作上的同事可以分享自己对于某些政策观点的思考和看法,或者是平时运动饮食的照片之类。给朋友们可以分享段子或者互相开开玩笑调侃一下。显然,我发现无论是 QQ 空间,微信朋友圈,还是新浪微博这些东西在分组发布不同内容的方面都做的不好,即便有些能实现,但是也够麻烦。
而我目前一个强烈的需求就是,我觉得我每天一睁眼,就被无数的信息和资讯淹没,虽然我生活的健康而美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的潜意识里像一个溺水的人却抓不到那根救命的稻草,处在窒息的边缘。所以我目前需要精处理东西。逐渐转向读书来获取知识和自我学习。
我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不是因为他本来就好,而是因为那么浮躁的接触了太多的肤浅信息之后才认识到只有深沉的学习才能固化成自己的本事。
还打算在未来讨论一个分组的问题。比如就「朋友圈」来说,我将 5 个朋友加入了一个「挚友」的分组,然后给他们分享一些我极为私密的照片。那么在一个极理想的状态下,假设他们也有同样的这样一个分组,也是 5 个人,但是没有我。显然,这样的情况是容易出现的,就是你把他当好朋友但是人家未必把你当朋友,或者再细分一下,你可能把某人当作第一等的朋友,但是某人只把你当作第二等的,你感觉不出来是因为对方内心第一等和第二等差距很小。
或者一个更现实的情况是,你和一群朋友吃饭,坐在你旁边的是一个你视之为「第一等」(也就是最高等)的朋友,他出去上厕所了,然后你拿起他的手机发现他把你的朋友圈给屏蔽了,这是你想不到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