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忙忙碌碌辛辛勤勤的过生活,却把生活过成了一地鸡毛。很多时候是没有厘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边界,过于操心了他人的事儿。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儿、他人的事儿、老天的事儿。所以说,遇事儿的时候,先理一理,这件事是自己的事儿、他人的事儿还是老天的事儿,边界厘清了,心里有谱了,那就头脑清楚了,日子也就明白了。比如家人遇到了麻烦事,看在你的眼里,急在你的心啊!着急就想伸手,急于伸手就有可能越界,最后很可能落一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所以,先理一理,这是谁的事儿呢?总体上是他的事儿,但是作为亲人,这时候也是有一些义务的,这里边有一小部分事儿也是自己的,比如他跟你说的时候认真的听他,共情、理解他,他跟你要建议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但不强求他采纳,问一问他需不需要你做些什么,需要的话,按照他的期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他。家里的事儿是这样,家外的事儿也是这样。
有两个人,是同省的老乡,碰巧在同一个城市,还住在一个小区里。因此上就比其他的邻居相处的亲密一些,比如谁恰巧回老家,带来一些土特产,会给另一个人送一些,而另一个人为了表示感谢,也会回赠一些礼物等等。有一天,其中的一个突然给另一个人发微信,说手头紧急需周转,要借几千块钱,两天就还。借还是不借,一开始另一个还是犹豫的。几千块钱虽然数目不特别大,但是自己供房供车,还是足以影响当月的生活开支的。但是转念一想,平时处的还不错,并且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况且也就两天,于是就把钱转了过去。两天之后,借钱的人一声没吭,钱并没有还。另一个人心头就有点慌。第二天一早发了一个信息提醒,如石沉大海。被借钱的人思忖再三,决定去家里要要账,毕竟还贷款的期限就在那里摆着呢。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明明理亏的另一方,脸上明显不太高兴。“好好好,一周以后肯定还你”,便打发瘟神似的,把对方打发了出去。一周之后,也并没有提还钱的事情,也没有回复提醒短信。无奈之下,再次去他家里讨要。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借钱的人竟然更加的愤怒和理直气壮,“你这个人真是不通情理,我如果不是实在过不去了,能找你借钱吗?我对你这么好,你竟然这样对待我,天天催债跟催命似的,真是白瞎了我从老家带来的好吃好喝的”;发完了牢骚还不罢休,转而开始诉苦、抱怨、装可怜,“我容易嘛,老公不争气,欠了一屁股债,我一个人辛苦赚钱,还要养孩子......”,竟然还嘤嘤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可怜巴巴的盯着另一个人。被借钱的人到底是年轻啊,看到这阵势,一下子懵了,内心里翻起一阵阵的羞愧和自责,不禁暗暗问自己,“我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我是不是太过分了,他这么可怜......”,虽然这么想,但是心里一阵一阵的堵得慌,隐隐的感到有些不对劲。
讨债的这位毫无意外的没有拿回借出去的钱,一脑门子郁闷的回了家。想了好几天,电石火光之间,一下子想明白了这些事情,这位大姐,是把好几件事、好几个人的事儿,搅和到了一起啊!借钱、还钱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一来一往的事情,可这位大姐把这件事跟平时两个人的人情往来掺和到了一起。其实两个人平时你来我往的,你给我点啥,我还你点啥,本来就是很爽利很清楚的。这位大姐的逻辑里把两件事情掺和到了一块儿,平时对你那么好,有什么好东西都记着给你一份儿,你现在催我还钱就不对;另外他丈夫借钱不还,他一个人养家还账,就把他丈夫应尽的责任扛在了肩上;他自己生活艰难,捉襟见肘,有时候不得不借钱周转,借了钱之后迟迟不还,又把被借钱的人拉入了他们家的事情当中,试图把自己家的责任让他人分担。其实这位大姐平时就是这样的处事风格,他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见不得别人有困难,经常古道热肠的去帮助别人,自己的东西也愿意跟他人分享,另外一个方面,当他有事情的时候,如果他认为别人该帮他不帮他的时候,他就会心生怨恨,甚至吐槽别人是白眼狼。
厘清楚了这些,被借钱的人顿然豁然开朗,事情怎么办也就有了数。他编辑了几条微信给对方发了过去。“谢谢您过去热情的对待我,主动和我聊天,和我分享食物”,“您当初借我钱的时候,说好了两天就还我才借给您的”,“因为您也知道我供房供车,银行是有还款期限的,您老拖着不还,让我很为难”,“我希望您在....之前把钱还给我,实在不方便您承诺个还款期限,我好跟别人借钱周转”,“否则的话,我可能只能采取别的行动了”。信息发过去,当天下午,钱就被还了回来。
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俗话也说“亲兄弟明算账”,在关系当中,在人与人之间,课题分离确实是非常重要和可贵的,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每个人都各自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互相帮助绝对不是过度捆绑,厘清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不把自己的手伸得过长,也不允许对方把手伸得过长,保持关系的清爽,也是对关系的成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