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人的名字,绝大多数人都会打出问号。古人的姓、氏、名、字、号究竟有什么区别?
今天我们说的姓氏,在古代其实是两回事。
在中国古代,最先有的是姓。早在原始社会,三皇五帝时期,每个部落都会有一个族号,那便是姓,姓是为了统一大家共有的祖先而创立的。原始社会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最古老的姓里面都带有一个女字旁或女字底。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如此。
父系社会的时候,人们的生产力提高,人口迅速增加,部落无法容纳那么多的人口,于是就有了一部分人分离出去自立门户。为了区分这些从家门独立出去自立门户的人,就产生了氏。脱离部落自立门户的人大多都是能力高强的人,一般都是贵族,而平民和女人是没有氏的,他们只有姓。
先秦时期的贵族,一般只称氏而不称姓,因为姓是所有人都有的,而氏只有高贵的人才能拥有,这样才能体现各人的阶级。在《史记》中,司马迁一般都称嬴政为赵政,因为嬴是他的姓,而赵是他的氏。嬴政为何以赵为氏呢?只因始皇帝当年是在赵国出生,故以赵为氏。
秦汉时期,基本没有人用姓了,于是姓和氏也就不再区分。
现在我们说的姓氏绝大多都是说氏,而且其祖上具体血脉很难考究,毕竟皇帝赐姓这种事太多了。当年刘邦打败项羽后并没有杀死项伯等人,反而对其礼遇有加,不过将其姓氏改为刘姓。今天姓刘的人特别多,但真正的刘邦后代又有几个。
今天我们说的名字,在古代也是两回事。
名字,其实是名和字,区别在于“幼名冠字”。所谓“幼名”,这是指名是幼年的时候用的,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长辈给取的名。“冠字”,冠这个字有成年的意思,这指古人成年后才有字。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民间也有15岁出冠礼的,行了冠礼就代表这个人已经成年了。成年了就得有一个提供平辈和晚辈叫的称号,那就是字。
古人都有名和字,而且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字的含义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和亮的意思是相近的。周瑜,字公瑾,瑜和公瑾都是美玉的意思。
古人称呼名和字是很有讲究的,只有长辈能够称你的名,平辈和晚辈只能叫你的字。平辈之间叫名是很不礼貌的事情,所以“指名道姓”是骂人,“直呼其名”是没有修养的行为。
古代的君主不会贸然称官员的名,除非是为了表达不满。而官员面对皇帝都会自称其名,为了表示恭敬,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写到,“臣亮言”,而非“臣孔明言”,就是为了表示恭敬。
古人的号,指的是人的外号,大多都是文人雅士给自己起的雅号。苏轼的号就是“东坡居士”,世人也将其称为苏东坡。有时候人的外号叫习惯了,反而会忘了他的真名。比如郑板桥,板桥其实是号,他的名其实是燮,今天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知道郑燮。
古人起的号一般都跟居住地的特征有关,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他家的东面有个山坡。陶渊明号五柳先生,那是因为家门前有五颗柳树。
现在有的人以为笔名就是号,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明清时期,小说盛行,但是人们对写小说的作者很轻视,所以作者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如《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只是个笔名。
中国五四运动后,阶级斗争激烈,作者们为了保护自己都有起笔名,所以当时文章署名以笔名居多。如鲁迅,其实原名是周树人,鲁迅只是他的笔名,他还用过白道、且介等一百多个不同的笔名。
水里没杯从三皇五帝开始,华夏文明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没有剧本的故事就此开始,永不落幕。我是水杯,希望我的文字为您带来欢乐,那就是我最大的幸运。
关注"水里没杯",零食一人一半,世界不再凄凉。
(听起来是个难以理解的名字,其实是杯的心里有水,但水的心里没有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