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咨询心理
彼得·潘的特点之一就是自恋

彼得·潘的特点之一就是自恋

作者: 独步清凉 | 来源:发表于2017-06-01 18:44 被阅读58次

    六·一,朋友圈都在祝儿童节快乐,儿子女儿都不再是儿童的人也在互相祝福“儿童节快乐”,我这个不会看眼色的,只好来点重磅刺激——彼得·潘的特点之一就是自恋,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自恋。

    端午节放假刚开始,还没等过节,有位家长发来了儿子“作”她的视频,据说是因为孩子要买什么东西,她没有同意,结果她儿子就在超市门前哭嚎,惊天地,泣鬼神,标准的熊孩子啊,但是奇妙的是他在南山书苑从来不敢这样“作”。

    这个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恋,而且不是一般的自恋,是非常自恋,尚老师教他读书,一整天好不容易教会一句话,结果洗完澡出来,自己突发奇想读起来,尚老就夸他:“嗯!读得不错!”还没说“你好棒啊”之类的,这个孩子就牛闪闪地说:“我早就会了,我都不用教,我洗澡的时候自己就会了……”

    这就是自恋的特点,千万不能夸,只要有一点赞美的意思,直接就把别人的努力全面否定,所有的功劳全是他的,他就象从天而降,灵感突发一样,万事全能,这种人如果修行,就会成为“万老师没人教过我观呼吸,我自己就会了”或者“我看到落日就见性了”的那类。

    这个孩子在家里有一个特点就是霸道,而且不是一般的霸道,是超级霸道,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所有人必须听他的,尽管他的妈妈一再向我表白她管教孩子如何之严厉,事实上她只是为了寻求我的认同,试图把责任推出去而已,就她这儿子,已经惯得无法无天,绝不是一般人能管得了的,所以责任这个东西是推不出去的,你没有承担你的责任,就必然承受你不想承受的结果。

    尤其是对于比较自恋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自恋,意味着“天老爷老大,我老二”,别说这个孩子,就是现在成年人,绝大部分都是相当自恋的,自我感觉特聪明,特贤能,然后现实生活中挫败感又特别强烈——因为现实是那样的无情,不管你自恋的外壳有多厚,现实就象重型机械,一定要击破自恋的甲胄,让人无处躲藏,鲜血淋淋,痛不欲生。

    所以自恋的人一般会有两条路,一条是死亡,痛苦不断地累加,再累加,然后抑郁,最后有可能会导致自杀;一条是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学会如实地面对自己的真相。

    某个案跟我说:“万老师,找你做咨询之前吧,我觉得你特厉害,你告诉我的每一个办法都特别有效,只要我在生活中一用就有用,但是从找你做完咨询之后吧,我就觉得你也就是一个凡人,我觉得我自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了,你说我怎么办?我还能找你指导我吗?”

    我一看他的问题就笑了:“不能”

    他问我:“那怎么办?”

    “等,等你痛苦了,再说吧。”我回答。

    “我已经很痛苦了”

    “还不够”我说,自恋就是这样,不到万分痛苦的时候,那个外壳永远也打不开,自恋无法打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只能不断地经历痛苦,让痛苦击破自恋的甲胄。

    这样的个案我见过很多,而且大多是年轻人,不是大学生,就研究生,要么就是直博,或者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他们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结果面临毕业或生活变化的时候就出了问题,现实生活结结实实地搧了他们一记耳光,让他们彻底清醒——原来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算什么。以前关于自己很牛掰的一切都是幻觉。

    我记得有个个案跟我说:万老师我整天没事就幻想自己获得什么奖了,然后万众瞩目,我就给大家演讲,这两天我开始写演讲稿,准备把我的人生经历跟年轻人讲一讲……

    现实情况是他自己还是个年轻人,而且还没考上大学呢。这落差也太了吧?一但回到现实,怎么可能不痛苦?怎么可能不挫败?不断的挫败,挫败,再挫败……基本上是人就会抑郁,就会觉得了无生趣。而且问题是当一个人产生挫败感的时候,对现实抗拒接纳的时候,就无法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所以这样的人必然会有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

    现在有些年轻人会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其实不是生命没有意义,而是长期的不断挫败,让这些年轻人突然发现无论他自己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实现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可能得到更多的赞美、认同,不可能取得他们幻想中的位置,而且既然是幻想中的生活,那基本上就是万众瞩目的成就,成为美国总统、诺贝尔奖之类的。最后他发现穷他一生的努力很难取得最终的结果,于是就消沉,痛苦,抑郁,就会认为生命没有意义。

    但陷在自恋中的人自己并没有感觉或认识,某个案描述的感觉:“万老师,其实我一直觉得我是特别笨的人,我真没觉得我哪好啊。”事实上没事她就幻想自己多牛多牛,所以她的话并不能说明她不自恋,只能说明她挫败感很强——自恋的人总是在自恋和挫败中来回折腾,迅速转化,这就导致他们特别情绪化,经常处于防御状态,根本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

    比方说前两天人民日报的微信《大学生手握5000微信好友欲收3000元推广费,结果悲剧了》,然后看到文章中提到这个大学生还在知乎里提问,寻求帮助“我是大三学生,想帮商家做宣传但没谈成,结果给商家说我敲诈勒索,现在全学校都知道了,我该怎么办?”

    事情的过程其实就是他想利用自己朋友圈里三千多人的影响力,给店主做个广告,要求店主拿三千块钱,结果店主没理他,他就不爽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他所谓的“影响力”其实是幻觉,而且他在生活中一步一步加深了这个幻觉——我很牛,你们都不认识我,但是我认识你们。

    问题是如果你真的很牛,那应该是“我们都认识你,但你不认识我们”才对。就象几乎全中国的人都认识范冰冰,但是范冰冰只认识那几个生活中,事业上跟她直接打交道的人一样。牛人不是认识人很多,而是被很多人认识。影响力形成的基础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

    但他不明白这个逻辑,也不想明白,只是陷入到自恋的幻觉中:我很牛,我的朋友圈有3000人,意味着我能影响3000人,我给你做广告,你就应该给我广告费,你不给我广告费就是你不对——看吧,逻辑特别通顺。

    于是他就威胁店主,“说你如果不给我三千块钱,我就在朋友圈里说你店里卫生状况很糟糕,号召大家不到你这里烧烤”,结果没想到店主怒了,把这事捅出来了,班主任老师也怒了,说他是成年人,应该自己对这件事负责。

    但问题是即便到现在,他好象也根本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就是敲诈,他觉得他只是威胁了一下下,他所表达求助的内容,似乎是他的行为被误会了,甚至是被诬陷了,他觉得自己是无辜的,而且明明是一片好心,但是却不被理解,这让他觉得很痛苦,很无语,也很冤枉。

    自恋型的人会有这样的特点,夸大自己的能力,而缩小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就象婴儿一样——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你应该赞美我,夸奖我,认同我,还应该抱抱我,说我很聪明,很乖,你怎么能批评我,指责我,说我不对呢?

    所以在他看来,他只是威胁了一下,不是敲诈,他无法理解威胁怎么跟敲诈等同起来。在他看来,他的做法就相当于对他妈妈说:妈我要那个摇控车。然后妈妈没给他买,他就坐在地上打着滚地哭闹。他此刻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其实跟南山书苑那个在超市门前“作”妈妈的男孩没区别。

    当然还是有差别的,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别就是南山书苑的娃四岁,而他大三,将近二十四岁左右。

    所以在我看来,父母和学校真的要非常慎重地对待这件事,虽然表面上是这个学生自己应当承担责任,他是成年人,但是他这种心理状态,应该会在经历这件事情之后,处于一个危险时期——要么彻底反省,要么陷入抑郁。而他陷入抑郁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干预,这件事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一些严重的影响。而他在此刻太需要有人能给他帮助,他不是坏人,只是陷入到自恋的幻觉中,还没有转过弯来。我看到网上很多他的校友都在嘲笑他,这其实是很残忍的——在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帮助他,反而在嘲笑他,这会把一个人推向无可挽回的境地。

    我不想说自杀,但是自恋的人如果被打击到极处,抑郁到极处,是极有可以选择自杀的。

    今天看到某大学的学生自杀,很多人对自杀发表看法,其实导致大学生自杀问题更大的可能性是自恋,是自恋的幻觉破灭所来的挫败感。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挫败,也不是自杀,真正可怕的是自恋,是自恋导致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自恋的人会沉迷类似在“已获诺奖”“亿万富豪”“人类表率”“年轻人的偶像”……等等的幻觉里很久很久,久到自己以为是真的,在这种状况下,自然无法接受别人的拒绝、轻视,甚至仅仅是不理不睬……所以在生活中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会让自恋的人产生挫败感,这种无处不在的挫败感累积在一起必然会抑郁,会生无可恋。

    那么自恋是如何产生的呢?产生自恋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有的人说因为父母过于严格,或冷漠,孩子从小失去了应有的照顾,只好自己爱自己,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绝大部分的自恋是第二种情况:溺爱。

    我看到很多人说我们应当反思中国的教育问题,体制教育问题,应试教育问题,说中国缺乏预警机制,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婚恋教育……

    虽然我不在体制教育内,但是我都替这些搞体制教育的教育者崩溃。

    因为这根本不是体制教育的问题,或者说不单纯是体制教育的问题,更多的责任其实是家庭教育。

    事实是无论体制教育怎么改,怎么变,中国的孩子们的问题都无法改变,因为体制教育中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父母,无法替代家庭教育,而且越是强化体制教育的责任,父母就越会觉得自己没有责任,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体制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全面丧失——父母几乎不教孩子,父母对孩子只有所谓的爱和纵容,一直到孩子上小学为止。

    有位家长,女儿玩了一个小游戏,她就很兴奋:“哟……宝宝好聪明。”然后她的儿子跟女儿一样也玩了一下,结果被姐姐攻击——因为他抢了她的风头——如果没有他,她将会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心态,她怎么会不憎恨这个弟弟呢?在她的思维中,“因为有弟弟的存在,所以我就没有了位置,得不到妈妈的赞美”这种思维模式会贯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自恋的人普遍嗔恨心特别重,特别容易嫉妒,而且特别打压身边的人,人际关系也必然会出问题。

    《道德经》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意思是说不断地夸奖某某人贤良,只会导致争斗不断升级。贤,是一个人应当做的,而不需要额外赞美,推崇,额外对“贤”赞美推崇,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因为人人都会因此而陷入对认同的追逐。

    就象这件事,如果妈妈置身事外,儿女就不会陷入争斗之中,两个人就有机会彼此学习,而不是陷入攀比,然后挫败,然后攻击对方。

    因为嗔恨心特别重,嫉妒心特别重,所以自恋的人夫妻关系也非常恶劣,或者说极恶劣,如果两个自恋的人结婚,经常会发生暴力冲突,如果只有一个自恋,那另外那个只能忍气吞声,不是另外这个人很大度,而是被自恋的人攻击到一无是处,而且也深以为自己一无是处。而自恋的人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证明他很牛,符合自己的幻觉。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夜郎自大”就是这种人。

    所以自恋始于父母对子女的赞美,终于一个人生的全面溃败,对孩子不断地赞美夸耀,在最近这二十几年来非常盛行,现在的年轻人也因此陷入自恋的也特别多,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会抱怨自己的父母,“这辈子从来没夸过我”,事实上不是父母不想夸,是中国的父母自古以来就知道,不能夸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恰当的赞美只会导致儿童的自恋。

    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就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孩子小的时候玩命夸,等到上了学就各种要求,各种不顺眼,加上孩子已经被夸得很自恋了,于是很容易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败感,这时父母又开始对孩子有要求,批评,打击一股脑全压下来……然后孩子略有进步,又是玩命吹嘘,赞美,接着再打击……父母这种抽疯式的教育方式,让教育陷入了死循环中……是人都会抑郁。

    所以真正想要解决中国孩子们的问题,不是要解决孩子,也不是要解决体制教育,而是每一个父母要改变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没事少夸孩子,不要把你的完美主义的幻觉压在孩子身上。

    我记得《颜氏家训》中有一个故事,在这个家庭中有一个孩子,很聪明,他做对一件事情,父母就到处夸耀,说他聪明有才干,结果养成了他嚣张跋扈的性格,结果有一天他到市井之中遇到了一个人,与人发生了冲突,恶人相遇分外眼红,互不相让,结果对方就把他的肠子抽出来,绑在马蹄子上,然后策马扬鞭飞驰而去,而他眼看着自己的肠子从肚子中被抽出,死于非命。

    在古代是这样的恶果,在现代也是如此,李天一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把它当成别人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年轻人虽然没有犯罪,但是却陷入心理疾病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而且很多心理疾病一旦与强烈的自恋捆绑在一起,改变起来就会非常困难,我的个案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每一步的成长都非常挣扎,非常痛苦,因为他不断要承担成长的压力,还要把自恋的甲胄一片一片撕下来,那是血淋淋的疼痛。

    所以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就管好自己,只要不是德行上的成长,就闭上嘴,不要轻易给他赞美,不要夸耀,这件事对于父母来说是不容易的,但当你成为父母的时候,你就必须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到。

    但是如果你是成年人,或者你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念头的未成年人,就要学会管住自己,做再多的梦,都不如脚踏实地地努力,所以每一次幻想自己万众瞩目,多么有影响力,多牛闪闪的时候,就要学会提醒自己:这是梦,我还需要努力。

    ~;~  ~;~  ~;~  ~;~  ~;~  ~;~  ~;~

    我加入了 微博【爱问医生】欢迎就哲学、宗教、身心灵、婚姻、情感﹑子女教育等问题交流、咨询和探讨。请在1500字以内描述重点。

    网络文字咨询﹑发帖均被视为可公开发表,所有内容作者拥有文字使用权利。请谨慎措辞,注意保护好个人隐私。

    新浪微博:独步清凉万乃容

    微信公众号:dubu-qingliang

    千聊:独步清凉的直播间

    谢绝私信、私聊。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彼得·潘的特点之一就是自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we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