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俗

作者: 书生已老 | 来源:发表于2020-05-22 08:01 被阅读0次

   

乡 俗

      约定就成俗了。一家人这样做,接着另外的人跟上来,先还觉得不合礼数,心存某种担忧,会不会被人说闲话?后来都这样了,担忧消失,理直气壮,于是乎,蔚然成风。成风气后就固定下来,变成沿革,相袭下去。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乡俗也在不断进行自身改革。

    我小的时候,除夕的年夜饭,最早也要到九点后才开席。杀鸡、洗净、砍开、炒、焖,就靠那么个煤火,永远是慢悠悠的。哥几个围在锅边上,心里什么都不想,就想饭熟了吗?菜熟了吗?肚子饿了,我要吃了。可父亲不发话,想也白想,就这样,吸吸肉香菜香解解馋。孩子们等乏了,困了,拿床席子来,在堂屋里拉开,睡上去,睡过去。夜深了,大人的年夜饭做好了,去席子上喊喊这个,推推那个,好梦被惊扰,哪里还有吃的胃口,一心只想睡觉。

      现在,小雀不在那个窝里了。改,平时什么时候吃饭,年夜饭就什么时候吃。不难嘛,做十道二十道菜,电磁炉、微波炉打开,稀里哗啦,煎炸炒炖,三五人的饭菜,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完全能够搞定。桌子拉开,美酒摆上,饭菜饮品齐备。吃吃吃,吃完了好去院子里打礼花;吃吃吃,吃完了好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节目;吃吃吃,忙了一天,吃完了好睡觉去。至于守岁,枯坐苦坐着熬夜,听鸡先叫还是狗先咬,看母猪在圈舍里睡得头朝里还是朝外,老掉牙,免了,通通免了。狗先咬,贼多。社会主义新时代,国泰民安,哪来的贼?母猪头睡朝外,猪仔好卖。连猪都不养了,卖什么卖。

      以前,等不得三天年过完,就要张罗着接客人。姑妈要提着粑粑糖果去接回来,姑姑要提着粑粑糖果去接回来,亲戚朋友要约一约。一大早起来,母亲便下到厨房里,忙呀忙,忙着准备菜肴。辛苦一天,就为了招待客人吃顿饭。事情过了,心里总是想,来年不了,太麻烦。可到来年,别人家还不是这样,你怎么能做另类。继续继续,乡俗不好违反,结果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乡 俗

      如今,春客也还是要请的,时间没变,也还是定在春节,并且请客范围扩大,譬如单位上的同事,孩子的老师,或是老板、领导,都会借此机会,邀约来家里聚一聚,喝杯酒,叙叙旧,联络联络感情。做菜嘛,不再吃炒菜了,就吃火锅。开着小车上菜市场去,宰几只鸡回来,或者买上几斤牛肉羊肉回来。肉片在馆子里人家就煮熟了,汤会搭配给你,作料会搭配给你,家里只要备点小菜,电磁炉一开,酒水提来,宴席成矣,很方便的。

      过了春节,要选择一个属相龙,或是马、猴、牛的日子,上山去祭拜祖先,估计这样的乡俗已经沿袭了很久很久。前些年,做这个祭拜的饭菜挺麻烦的,一样一样做好,装到碗碟里,再装到箩筐里,用报纸覆盖起来,担着。还得另一人提个篮,盛了纸钱、香烛、鞭炮、茶酒、香烟、果品、浆水、柳枝,两个人才能挑着和提着上山去。

      留心一下,如今再不是旧模样。祭拜的菜肴做得很少,象征性,装在铝合金食盒里,像孩子的玩具那样,一盒叠在一盒上,固定起来。开个小车,或是骑辆电动车,到了山脚,一手提着食盒,一手提着塑料袋里的东西。体积又不庞大,就这么一点点,悠哉乐哉拜年去。祭拜完毕,菜肴就不要了,将着做成水饭,泼洒出去,曾经的繁难简化成了方便。人就是这样,要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改变自己,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当然,乡俗的本质你不能变,变了就无从谈起。

      婚嫁的乡俗是很隆重的,行茶过礼我就不写了。只来说说那场婚宴的举行。童年的时候,母亲说要去做客了,马上询问:“妈,是嫁女儿还是娶媳妇?”为什要问这句话?因为嫁女儿得吃两顿饭,娶媳妇要吃四顿饭。酒宴的桌子上摆着八只大碗,酥肉、甜肉、斜角肉,香喷喷,尽你吃。大人交了礼钱,穿着新衣裳新裤子,入席,小孩子跟着。酒足饭饱后,亲戚们坐在屋檐下,吸吸大烟筒,说说闲话聊聊天,或是街心里转悠转悠,看看风景,等着吃下一顿伙食。这日子很好过,比过年还舒坦。

      可对东家来说,太操心了,不但要请大厨来准备客人的吃喝,自己还要安排来客的住宿。这样的事情办一次怕一次,有谁家会喜欢?改革开放,农村里的婚嫁乡俗也跟着走,缩减缩减,在公房里安排客人一天饭就行了,表示个意思,让亲戚朋友和街邻乡党知道有这件事。桌席上的美味佳肴,大家都富裕了,不一定做客才吃得到,家里随时能吃到,谁还去心想着呢?以前是东家麻烦,现在是客人麻烦。吃那么两顿饭,要从工地上慌的忙的驱车而来,交一百元的礼钱,已经最少了,再少就拿不出手。可一百元是个什么概念?卖一天工的老工钱,一家人三四天的生活费。这年月,许多人感叹客事多,做客都要做穷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乡俗干脆取消,不要了,让它逐渐淡出人们心中,忘记。譬如说以前撒稻秧是要举行仪式的,一碗米饭,一个鸡蛋,一根猪尾,要在秧田埂子上祭献了,才能下到田里去。土地流转,农民连稻秧都不插了,还祭献什么。立冬的时候,要把预先磨好晾晒干的糯米面拿来,揉呀揉,搓成汤圆,在锅里煮熟,裹上炒面,撒了红糖粉,一家人坐下来吃。现在,知道立冬吃汤圆的人越来越少,或者干脆把它忘了,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去。想吃汤圆,简单的事情,上超市买一袋提回来,还是包了馅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吃,想吃就吃,为什么非要等到立冬那天。

相关文章

  • 乡 俗

    约定就成俗了。一家人这样做,接着另外的人跟上来,先还觉得不合礼数,心存某种担忧,会不会被人说闲话?后来都...

  • 2017-12-11

    俗乡往事与晚风昂扬 早日啦!...

  • 一乡一俗

    去年的今天,我还在为老公这边的习俗繁琐且与我们那边大不相同而郁闷,今年的今天,我已放下执念,入乡随俗。 老公是湖南...

  • 随乡之入俗

    Part:1 李军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社会上打拼,有人说他这几年混的不错,发了大财。但也有人说其实他不行,就是嘴会...

  • 终于入了乡随了俗

    入川已经30年,欣赏四川人的幽默风趣、勤劳能干、随遇而安;也喜欢这里的诸多美食:火锅、串串、回锅肉、粉蒸肉、烧白、...

  • 净土宗宗风俗谛 注解

    壹、 解题 一、 宗风 如乡有乡风,民有民风,国有国风,党有党风;宗有宗风。 宗风,宗派风气。 1. 约定俗成。由...

  • 小乡—以及她的室友

    “我的名字好俗啊!”小乡转过头,向三三叨叨。“如果我的名字也好听一点,或许他就会喜欢我了......”小乡越说越小...

  • 入乡随俗还是入乡矫俗?

    朋友小叶是个北方姑娘,上大学时从北方来到了南方。小叶毕业后,留在了南方发展,并且认识了男朋友小张,小张老家在广东的...

  • 《游乐》

    野花竞放矮篱疏,芳径幽深绕乡屋。 丘山无名少俗客,静溪缓流照天幕。

  • 厌 俗

    生此 乡山多富客 可怜 俗务每缠身 虽多 雅致无暇顾 无赖 恭谦事俗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 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yf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