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3号早上从午门进入故宫,那天刚好晴天,前一天下地雪也融化了不少。
1967年末代皇帝溥仪去世,紫禁城曾经的主人都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午门上当年放过永乐皇帝朱棣的长矛,想想当年的午门是什么样的呢?午门上站满卫兵,英姿飒爽,手按宝刀,任长袍在身后飘洋。
当我站在午门上,正好看到一群白鸽在三面城墙间旋转飞翔,地上游客满满,午门一侧的展厅里人们拥挤着看乾隆或者康熙写的“福”字。想起来半年前C罗还在午门下秀过足球呢。
溥仪从三岁在太和殿登基,从未出过紫禁城,直到国民党的旗帜在午门上方升旗那天为止,溥仪回头望向午门,不知是否能想起那天他在午门上赶走一千多太监的场景,不知能否想起光绪帝驾崩后他被紧急抬进午门去见慈禧太后最后一面的场景……太和殿是现在中国最大的木质建筑,也是历代皇帝登基的地方,皇帝在龙椅上端坐,鸣鞭后,文武百官在午门内的紫禁城内整齐地站好,各种颜色的衣服,在不同的位置三拜九叩。不知道嘉靖皇帝在接受百官朝贺时是不是想着励精图治治理好国家,成为千古一帝,再创辉煌,再做尧舜。也许是吧,可还在这午门内渐渐地不上朝,渐渐痴迷起了长生不老之术,炼起了丹药,不理朝政国家却还能运行,会写青词的首辅们带领着文官们还能在惯性下奇迹般地继续维持政府的运行。
当我走在午门内绯红的宫道上,不由想象当年的紫禁城内该有多热闹,人们不能直视龙颜,宫车过处,所有女侍、太监赶紧低头,里面所有人走路都规规矩矩,不能失去半点礼仪,走进一个宫门就想哪位佳丽在这里住过呢?突然看到绯红的故宫里还有一股洋流,在这很多女生大声的叫着:“啊,就是这里!就是这里!”的延禧宫内,我看到了水晶宫,扫二维码就能看动态复原图,原来下面是水。又看到下面的窗户,真想知道当年的延禧宫的水晶宫里面是什么样,水有没有近入屋内呢?旁边有康熙及其母亲曾在住过的景仁宫,如今景仁宫内陈列着很多嘉靖年和万历年间的陶瓷,看到万历年间生产的御用雕龙的黄碗、绿碗、棕碗不由让人想起当年的万历皇帝。
万历曾经三十多年只出过一次宫门,也不知道他多少次到午门上遥望北京城,当年万历的老师,大明的首辅张居正就是在这里一展宏图,越过政治斗争的漩涡,跨过后宫争宠的境界辅助年幼的万历。
那天早上我本想早起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下午去圆明园,结果刚从天坛附近的宾馆出来骑上自行车就发现已经晚了,公交更慢于是就放弃了,车子也不骑了,就步行着去故宫,这一路走了很长时间,天坛到故宫确实有一段距离。
《万历十五年》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当年北京大旱,万历皇帝以为是自己无德造成的,就斋戒三日,从故宫步行至天坛求雨,当时天气非常炎热,万历皇帝身后两千文官,两千武官也跟着走,午门外的农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了龙颜。万历再从天坛徒步回到故宫,还要去向祖先和太后报告。虔诚的万历终于在一个月后得到了一场倾盆大雨。
沿着午门到太和殿再到六宫后面就是御花园了,虽然我和李同去的时候是冬季没有什么花儿,御花园既不像圆明园故居那样弄着假花放在树上,也不像玄武门外的景山公园一样下了雪直接封山,而是放起音乐,给人游园的感觉。
奇石怪树,花亭红门的御花园让人想起《末代皇帝》中溥仪隔着荷花池看对面戏楼里的伶人唱戏的场景。还有在百花开放的时候,优雅的小姐、宛然的贵妃在宫女的陪同下赏花的场景,不知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后却在自己的丈夫成为满洲国皇帝的时候吃起了花,从花瓣吃到花芯,从花芯又吃到花瓣……
我登上故宫城墙,太阳洒在大殿金色的的琉璃瓦上,有的地方雪还没融化,从玄武门一侧前望,蔚为壮观的几座大殿座落在中轴线上,红黄交汇的紫禁城经历了数百年沧桑风云变化依旧树立在这里。红墙上金色的图案更映衬了这典雅的城楼,虽是木质,却更能体现中国人民的智慧,更显示出这座紫禁城的庄严。角楼也在雪白的护城河与灰色的城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当日落成为楼角上各兽的背景,历史感又莫名其妙地产生,《明朝那些事儿》中的那些人物好似又出现了,张居正、万历、嘉靖、申时行、张四维、朱棣、朱元璋、高拱、郑贵妃、戚继光、海瑞、俞大猷、严嵩、严世蕃、王阳明、张鲸、郑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