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作者: 邵璐 | 来源:发表于2021-07-06 21:33 被阅读0次

    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烦恼?

    被生活所迫,心中充满压力;对现在的工作不满,考虑到将来的生活,感到不安;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为什么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呢?

    “因为当我们与他人相遇时,当我们工作时,当我们外出时,我们的心灵总是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由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焦躁、沮丧、对未来的不安、生活中的压力和失败后的悔恨等情绪所致,烦恼便开始在心中慢慢生根。

    如何去解决这些烦恼呢?

    “东大名僧”草薙龙瞬所著的书《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告诉了我们答案。

    大多数人烦恼都来源于“心灵的反应”,我们的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

    如果你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反应,那么人生会变得多么轻松!让你的心灵摆脱枷锁,那么幸福也会离你越来越近。

    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佛陀将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这些烦恼称作“八苦”:

    ①人生道路上,生活本身就是痛苦;

    ②步入老年;

    ③生病;

    ④死亡;

    ⑤遇见讨厌的人;

    ⑥必须和相爱的人分离;

    ⑦所期望的事物无法得到;

    ⑧心灵不得自由。

    生而为人,我们必须承认日常生活中的不满、痛苦和忧郁等烦恼的存在,

    重视“快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获得快乐,享受幸福,可快乐究竟是什么呢?

    佛陀曾说,“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很简单,如果我们希望获取幸福,就要更加重视自己“快乐的心理反应”;想要远离不幸,就要尽量避免“不快乐的心理反应”。

    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坦率而主动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当我们考试取得好成绩,当我们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当我们因为爱情遇到最想要的人,当我们千杯不醉总会有良人相伴,当我们品尝到记忆里小时候的美食……

    这些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幸福。“满足欲望便能够带来幸福”,相反,假如欲望过度膨胀,变成了“焦虑”“不安”“没有进展”时,我们就必须放下这样的欲望。

    增加快乐,减少不快乐,这就是收获幸福人生的秘诀。

    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

    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人们一旦执着于自我的欲望、愤怒和妄想,心中就必然会产生苦恼和不满。因为欲求不满而开始追逐妄想的那一刻,人们就已经迷失了自我,忘却了原本该有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态。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觉得自己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他无法解开心中的结,每天都在郁郁寡欢中度过。

    身边的朋友见到这样的他,也是非常的着急,觉得如果他一直是这样的一个状态生活,人生可能就完了,为了帮助朋友,于是建议年轻人去寺院里与寺中的禅师倾诉一下自己的烦恼,也许就会缓解现在的状况,年轻人接受了朋友的建议。

    次日一早,年轻人早早地起床,收拾完毕便出门了。朋友介绍的寺院比较远,年轻人赶到的时候已经下午了,他对寺中的小和尚说明了来意。过着一会儿,小和尚将他带到了禅师的精舍。

    禅师请年轻人坐下,刚刚坐稳的年轻人便迫不及待地对禅师说:“师傅,有一些事,有一些人,我一直无法放下,这让我非常的迷茫和痛苦。”禅师看着年轻人缓缓地说道:“这世间就没有放不下的东西。”听了禅师的话,年轻人说道:“可是这些人和事对于我来说真的非常重要,我真的很难放下。”听着年轻人的回答,禅师并没有说话而是走到了他的身边,拿起身边的茶杯,放在了年轻人的手中。年轻人拿着茶杯,禅师就这样不停地往茶杯中倒着热水,水渐渐溢出杯子,年轻人被谁烫到急忙松开了拿着杯子的手。

    看着年轻人松开了手,禅师这才又说道:“这不已经放下了,世间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放下,之所以无法放下,那是因为还不够痛,只要你真的痛了,自然也就放下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故事中的那位年轻人。当开始追逐多余的妄想、执念和欲望的时候,我们渐渐会迷失自己的本心,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失去了人生快乐的意义。因而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多的执念与欲望反而带给我们痛苦,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成长。

    我们都想要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请多观察自己的心,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学会放下,让自己的人生处于快乐的状态。

    《五部》中有这样一段话:“青莲、红莲、白莲皆萌生于水底,成长于水中,绽放于水面,却未被污泥所染。开悟之人,成长于俗世,却未被俗世所染。”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欲望的社会,尤其是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只愿我们在追求欲望的同时,不要过分执念与妄想,不要盲目地被欲望所驱使。做一个“开悟之人”,坦率而主动地满足自己合理的欲望,不要反被欲望驾驭。

    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

    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慈(慈爱),这是期望他人幸福美满的用心。它和自身的期望与欲望无关,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人能够获得幸福。悲(悲悯),这是指理解他人的悲伤与痛苦的用心,能够对他人的悲伤产生共鸣。喜(喜乐),这是指理解他人的喜悦和欢乐的用心。舍(舍离),这是指放弃和舍弃多余反应的用心,也被称为“中立心”。当心中产生欲望和愤怒的反应时,能够及时抑制这些反应。

    生活中,任何人都有这“四心”:希望身边的家人能够平安健康,朋友可以遇事顺遂;当好朋友感到烦恼时,当困苦的人面临生命中的不幸时,自己也会感受到那份忧伤与痛苦;看到母亲节时妈妈在蛋糕面前像孩子般纯真地许愿时,我感到非常开心;远离他人,放手过往的回忆和愤怒,避免多余的苦恼和反应。

    年轻时代的巴金曾有这样的梦想:“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这是巴金的悲悯情怀,在那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年代,没有比这番话更温暖人心的了。

    作家韩少功在他的散文《生命》里写到:“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荫;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悲悯是相互的,它传递着人世的温情,不只在于人与人,还在于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乃至人与万物之间。在韩少功笔下,用温情营造的世界,是这般和谐而美丽。

    佛陀曾说人过:“愿世人都能从苦恼中解脱。”

    人世间,并非只有自己感到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过着自己的人生,依靠内心的慈爱、悲悯、喜乐和离舍之心,应对着各种各样的苦恼,因而我们的人生才会出现新的方向,生活才会充满希望与美好。

    《四十二章经》中曾说:“活在当下的人,就如同举着火把走入暗室,唯有光明能驱散人生的阴暗。活在当下,是因为他获得了智慧之光——正确的理解方式和思考方法。”

    活在当下,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向。作者在书中曾说,“佛陀从未妄想过任何消极的未来,但也未曾想象过任何美好的未来,他只重视当下,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这样的心境就是对人生的信赖。

    重视自己的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怨恨已经过去的事,不要怨恨他人,不要想象未来的事,也不要自责,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澄明,活在当下。

    愿你我都能练成一副养精蓄锐、全力以赴的样子,读书也会,工作也好,反正推不掉卸不脱,不如索性做好它。即使处理芝麻绿豆大的琐事,都高高兴兴、爽爽快快。

    当心有所归之时,我们只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即可。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我们终将迎来人生的圆满。


    在文章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个小故事。如果你看懂了,请在评论区告诉我,这位尼僧内心为什么开悟了?你是如何理解“开悟”的?(非常期待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感悟)

            佛陀身边曾有一位尼僧,她放弃了富裕的家业和一位佣人私奔。但不久后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却遭遇事故,离她而去,她对人生感到绝望。为了治愈内心的伤痛,她再次皈依佛门,但是痛苦的往事依然萦绕心头,她觉得觉得内心备受煎熬。          某天,她在小河边洗手,看着河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此时她的内心开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cd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