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话冥冥之中影响着你,虽然当时这些话看似不起眼……但你所经历的一切汇聚在一起就成为现在的你!《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著作的核心理论“自卑而超越”,让我回想起了童年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话!
小时候(十岁左右),邻居有位能说会道的阿姨,不管是与人拉家常,还是说“八卦”,方圆十里新鲜事她都能讲得清清楚楚,里子面子头头是道,让人听得着迷。我们刚刚认识的时候,她家里有位才出生不久的小妹妹,这个孩子正是咿咿呀呀学说话,最萌哒哒的时候,非常可爱,于是,放学一写完作业我就会着了魔似的跑到他们家和小妹妹玩。在邻居家里,我一会儿帮小妹妹喂饭,一会儿拉着她肉乎乎的小手教她学走路,空闲时间我还会给她们家锅灶下添把柴火,院里摘点菜,剥根葱,捣瓣儿蒜……直到妈妈喊我时才回家。我这么勤快,阿姨逢人就夸:
“这女子手可巧了!”
“这女子特别有眼色!”
“这娃又勤快又会干活……”
“这娃特别懂事儿,……”
“这娃学习从不让她爸她妈操心,学得还特别好,别看他爸妈普普通通的,我娃长大有她一半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
这些话,是爸爸妈妈还是老师同学以及身边的亲戚都不曾说过,瘦不拉几,扎着两个小啾啾、腼腼腆腆的我当然也不曾听到过。阿姨源源不断的夸赞让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原来我这么棒!这和我曾经幻想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伟大人物的想法不谋而合,不得不承认阿姨的话让我充满自信。于是,也不知道是因为喜欢小妹妹还是爱听她妈妈对我的“溢美”之词,渐渐的,我成了她们家里的常客,而且经常乐不思蜀。
就这样,我沉浸在美好、自信、快乐中……
有一天,大娘的话让我甜蜜的心顿然懵住了,她说:“这娃真傻,整天往人家家里跑啥呢,去了就给人家干活,人家不夸你夸谁?不长点心眼,人家夸你就是为了让你给她看娃,干活!我娃就不去他们家玩儿!”心里像扎了针一样疼,十多岁的我哪有什么心眼啊?不过,大娘说的是真的吗?那些让我喜欢听的话是假的吗?切,人生第一次有了思辨意识竟是为这些事儿!但是,大娘的谆谆教诲并没有阻止我去邻居家的脚步,我还如当初,我也想过“忠言逆耳”,可这“忠言”终究没有阻挡住一个丑小鸭般的孩子对优越感的渴望与追求!
现在想来,即使邻居阿姨说的都是假话又怎样?那些蜜糖似的话语对我来说可是弥足珍贵,让对自己没有多少认知的我,一次次用实际行动验证这些话的真实性,那个怯懦自卑的孩子渐渐插上了自信的翅膀,这双翅膀可以让人飞翔,看到更优秀的自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看到更美妙的事物,而且享受终生!傻一些又怎样?
自卑•良师•超越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学不久,我有了一位新语文老师,她能歌善舞、美丽动人、声音动听、温柔无比,课堂上经常妙语连珠,口吐莲花,香气怡人。在老师的教导下,我终于交上了儿时的第一篇作文,作文讲评课上,王老师说:这位同学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念给大家听:“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人间……”这正是我作文的第一句话,王老师清脆悦耳的声音在我脑海中久久回荡,虽然只念了一句话,我却感觉脸上充满了奇异的光彩,自豪、喜悦充盈了整个大脑,内心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步伐也变得轻快,感觉都能飞起来……从此我模模糊糊知道了作文大概是什么意思,也存了些许作文的勇气!
埃里克森把5到12岁的孩子视为“勤奋对自卑”阶段,认为在这个阶段,儿童最需要的就是从一定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感,这样他们就能够发展勤奋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形成能力品质,反之,则产生自卑感,形成无能!孩子在这一时期,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
阿德勒也反复强调教师要正确理解儿童的行为,然后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帮他们建立自信,从而超越自己!
显然,王老师是深入了解教育的奥秘,理解我这个丑小鸭般的孩子的心理的,她抓住时机对我进行帮助和鼓励,让这个羞怯怯、傻呆呆的孩子在学习上尝到了“甜头儿”,从此敢于追求优越!
自卑•良师•超越我何其幸运,处处遇仁师,就像绘本《我叫皮皮菲莉比》中小海鸥菲莉比所说:
可能会有一千只和我一样的海鸥,
但却只有一个皮皮菲莉比。
我的羽毛闪烁着月亮的光芒,
我飞得像风一样快,
雨滴也永远打不湿我,
船长图图是我的朋友,
…… ……
遇到月亮,我的羽毛就闪烁着月亮的光芒;经历风儿,我就飞得象风那样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