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10-08

2019-10-08

作者: 茜茜说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22:39 被阅读0次

    正面管教

      -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

    从今天开始接下来的12天里,我每天愿和大家一起分享“正面管教”这本好书。

    “正面管教”是美国的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所著,核心概念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态度及语言做到和善而坚定”。

    这本书共12个章节,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类型的管教方式,说明了为什么只有正面管教才是最正确的管教方式,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在每章都有非常详细地介绍如何进行正面管教,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管教工具。

    我是在去年学校开家长会听到老师提到这本书的,然后正式学习和阅读这本书却是在一个多月之前,一看就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在看书这段时间,边学边用,这么短的时间,但却收益良多,之前一些比较费劲的沟通,现在也变得轻松多了。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并不是孩子难搞定,而是方法要正确。所有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大人的问题。

    根据我自已的看书经验,直接地先分享出管教工具,然后尝试着运用到平时的亲子日常,以实践为检验,再反过来了解更多详细的说明,会更有效。

    第一章提供了8个正面管教工具,我们一个个来看:

    1.废除惩罚

    惩罚是短期有效的管教方式,能立马让孩子因害怕而屈服,但受到惩罚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潜意识,不可能让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我们就要先了解孩子在受惩罚时常有的四种心理感受

    对小孩实行惩罚时,孩子随之会产生以下的四种的感受。

    A.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B.报复——“这回他们嬴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C.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D.退缩

    a.偸偸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人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这些其实都不难理解,回顾我们小时候受到大人惩罚时,是不是就是被这几种情绪在左右?既使表面服从了,但心里要么在愤愤不平“大人以势压人”,要么在想着下次如何做能躲开大人的视线,不被他们发现。

    经常性地惩罚管教,带来的要么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哪种都不是我们希望发生的。想跟孩子建立起好的亲子关系,惩罚的手段最好不用。

    2.废除娇纵

    娇纵培养出的是未来的“无政府主义者”,没有原则,没有责任感,一味索取。现在很多的巨婴,啃老族,究其根源,看看他们在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娇纵溺爱占了多少比例。

    3.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这是正面管教的基石!“和善”意味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已,“坚定”则是设立限制并实施(与孩子一起设立限制,共同遵守)

    与孩子说话时,不说教,多说类似以下的“和善而坚定”的常用语:

    比如孩子在超市因不肯给他买玩具而发脾气时,不妥协也不指责他不懂事,而是直接平和地跟他说“我们现在要离开商店,明天再来”,比如书中例举的一些“和善而坚定”的常用语,我们可以多说下面这些话:

    等一下就轮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

    我很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继续谈。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要做,不要说(例如,平静地默默握住孩子的手,向孩子演示该怎么做。)

    我们待会儿再说这件事。现在应该上车了。

    (当孩子在商店发脾气时)“我们现在要离开商店,待会儿(或明天)再来。

    4.给孩子培养“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

    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a.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信心的培养)

    b.对自已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自我价值的实现)

    c.对自已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事情。”

    d.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e.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f.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g.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由于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孩子能获得的自然感受到自已被需要以及自已的重要性的机会很少了,获得一些自然能力的机会也少了,比如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已走很远的地方上学,回到家需要带弟弟妹妹,或者每个孩子有分配一定的家务和农活,但现在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那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有意制造机会,让孩子的所作所为能贴近这七项感知力和技能。比如适当分配一些家务给孩子,让他们对家庭有贡献有价值。

    5.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带来长期负面的效果)

    前面说过,严厉和惩罚会产生短期效果,这时我们要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不要被当时的效果所愚弄,不以一时来判断方式的正确,要看行为带来的长期效果是负面还是正面。比如,孩子做作业不认真,错误率高,严厉的态度以及罚他不做完不做正确就不准离开书桌半步。这种管教确实能让他完成这次的作业,并且因害怕被罚而认真。但长期以来,学习,做作业,在他心里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长期效果是负面的,就不是我们需要的管教方式。

    6.放弃荒诞的观念——“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更糟”

    我们经常会有“让孩子难受来激励他做得更好”的想法和做法,但这种激励,建立在负面情绪之上,并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不要刻意去打击孩子,对孩子嘲讽,或说反话。

    说下我看到的一件事,前几天我开车时,迎面走来一个妈妈,手里抱着一个小孩,身边跟着一个看起来三四岁左右的小孩,自已走着的小孩看到车子开过来,没有丝毫的避开,反而直接朝着车子前方走过来,当时我马上踩了刹车,先停下来了,停下来之后,那个孩子还没意识到什么,甚至站在前面就看着不动了。这时,抱小孩的妈妈快步走上来,不是去拉孩走开,也不是跟孩子说这多危险,而是冷眼看着他,说:“你继续走呀,怎么不走过去了?不要命了呀?”相信这位妈妈是担心孩子的,觉得要让孩子懂得这很危险,但却采用了最糟糕的方式,让他感觉更糟,以后他就会知道不能这样了。但实际可能这孩子还是不懂妈妈倒底什么意思,为什么?

    7.让孩子参与到设立限制中来

    在制定和实施限制时,让孩子参与进来,他们会更乐意遵从限制。比如,跟孩子一起制定什么时候写作业合适?看多久的电视?等等。父母单方面制定规则时,孩子是被动参与的,他的参与度取决于他一时的心情和情绪,而当这个规则是他参与制定的时,他的积极性就会相当高。这点非常好用,还没试过的今天就不妨用一下,跟孩子一起制定一条或几条限制。

    8.问启发式的问题

    避免说教,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应该怎么办,而是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孩子为主体“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呢?”,“你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等等。当然,如果对一些三四岁以下的孩子,可以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10-0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gi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