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题为《写句子的时候问自己四个问题》的文章,读后深受启发。
文章开头说:用词恰当是强有力的手段。一个严谨的作家在写每个句子的时候都至少会问自己四个问题:
①我想表达什么?
②什么词能表达它?
③什么形象或者习语能让它更清晰易懂?
④这个形象是否足够新鲜,可以产生影响?
另外还要再问两个问题:
①我能否更简短地表达这个意思?
②我是否说了什么可以不说的不漂亮的话?
针对以上六个问题,结合平时的练笔,我发现自己只勉强顾及前两个问题,没考虑其他四个问题,尤其在“能否更简短地表达这个意思”的这个问题上反其道而行之,为了增加字数而堆砌大量的词藻,使表达显得冗长、啰嗦、繁杂。这一点以后一定要注意,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删减词语,力求更简短地表达。
文章里还给出了写作过程中遣词造句的六大规则:
①永远不要使用你在其他书中常看到的暗喻、明喻或其他修辞手段。
②在可以使用短词的时候,永远不要使用长词。
③如果可以减掉一个词,永远不要留着它。
④可以用主动语态的时候,永远不要用被动语态。
⑤如果你能想到一个日常用词,永远不要使用外来词、科技词汇或俚语。
⑥能即兴说出任何话语的时候,马上打破以上规则。
作家要多留心动词,所有好文章都是基于承载句子的那些动词。
例如:“野兔艰难地爬过结冰的草地,浑身发颤。”
野兔的动作给整首诗增色不少——艰难地爬行、颤抖和结冰都浮现在你的眼前。
应该谨慎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契诃夫曾给给高尔基这样一条建议:
“阅读校样的时候,删去尽可能多的形容词和副词。太多的修饰词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让他们疲倦。”
比如下面这个对比:
“这个男人坐在草地上”。这很好理解,因为它清晰、不费解。如果换个写法:“这个中等个儿、瘦瘦的、蓄着红色胡须的男人坐在被行人踩过的绿色草地上,一声不吭,胆怯地、满怀恐惧地环顾四周”,则大脑一时领会不了。
伏尔泰曾说:“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马可吐温也说:“副词是动词的敌人。“逮着一个形容词杀掉一个。”
所以今后要注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频率。要多用动词,少用或不用形容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