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学期买了有关逻辑的书,买这本书源于别人的介绍,大概的意思是逻辑是人人必须要有的能力,但是咱们国内并没有开设逻辑课,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思考问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比如对概念的模糊,由于概念不清导致阐述模糊,错漏百出。还有就是喜欢用类比推理,我们知道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相比较的两类事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人类通过思维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比如由狗的忠诚推出人也应该忠诚,人和狗是不同的动物,怎么能确定有一样的品质呢?
最典型的是二元思维、好坏人思维、非黑即白思维,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比如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评价日本人时,我们大多数人认为日本人都是坏人,要仇恨日本人,把日本人妖魔化,在二元思维下,政治思想界的左与右,往往走向了极端。
种种这些我反思自己,自己从小似乎就是这样过来的,而况自己是一个数学老师,如果没有一定的逻辑推理,怎么教好自己的孩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上道法课,当时孩子们在看日本入侵中国的一个视频,看完之后我问了一句:“你们恨日本吗?”当我问完这句话,全班52个人就有51举手说“恨”,有的孩子还说要让现在的日本人下十八层地狱,个个死得难看。当孩子们一致都有这样的想法时,我不知道是该欣慰还是难过,总之不是滋味,我们的教育在教孩子埋下“仇恨”的种子,扭曲的思想。
也正是这样,我意识到人必须要有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才不会被带偏。于是就买了这本有关逻辑的书来看,这本书的第一章讲有关“人类的逻辑”,这里又分为论证、逻辑形式、共同形式。
论证是什么,论证涉及三个概念:论证、结论、前提。论证是由结论和前提构成的。论证的核心要点在于它不只是一组不相关的语句集合。
逻辑形式:一个论证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论证的形式,而非内容。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蕴涵其结论,那么这个论证是有效的。有效与前提或结论的真假并不直接相关,核心问题是对条件的判断:如果前提为真,那么结论是否也为真?逻辑有效性取决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而与前提和结论本身的真假无关。
共同形式的有效性:论证有效性完全不取决于内容词项的意义。比如:所有x都是y。m是x。因此,m是y。无论什么词语带入xym,那么得到的都将是一个有效论证。
这里的重点是:收集若干显而易见的有效论证形式,然后将这些简单的论证形式串联起来获得一些更长、更复杂的有效论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