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欲的悲歌》推荐阅读(摘要)

《无欲的悲歌》推荐阅读(摘要)

作者: 优雅转身a | 来源:发表于2021-10-20 06:50 被阅读0次
【压抑的一生,无言的悲剧】

《无欲的悲歌》是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母亲那充满压抑的一生,在小说中母亲是一个丝毫没有自我的人,整部作品甚至没有出现她的名字。

母亲生活的年代是在一战后的奥地利,当时欧洲处境十分动荡,在她的成长环境里充斥着天主教的封闭、落后、保守和愚昧。

在那里女孩们的命运从一出生就是被注定的:长大,嫁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甚至连村里那些占卜的女人都认为没有给女孩子看相的必要,因为她们的命运是不会改变的,也不需要预测。

“我”的外祖父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这辈子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攒钱。他好几次攒的钱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全部散尽,比如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30年代的失业大潮,但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攒钱。

攒钱嘛,没什么不好的,问题就出在外祖父的这种感情方式是以极度压抑个人欲望为前提的,他过着极端克制的生活。不仅如此,他还希望自己的子女也继承他这种可怕的无欲无求。

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母亲从小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欲望,只能听命于专制的外祖父。所以当母亲提出想要继续上学时,外祖父想也没想就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在他们看来女孩子读再多书也是没有用的,于是母亲的文学梦就这样被扼杀了。

辍学以后母亲爱上一个有妇之夫,恋爱失败后,她怀着对方的孩子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一点也不爱的德国士兵。

这个人是个酒鬼,母亲很讨厌她,但是大家都说服她必须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也就是说要给孩子找一个父亲。这一次,母亲再次选择了妥协。

母亲嫁给他的丈夫后又回到了小镇生活,那个时候战争还没有结束。母亲一开始嫁给他的时候心里想着反正他迟早会战死,但到最后她还是担心起她的丈夫来。

母亲担心他,并不是因为对他有多么深的感情,而是因为她觉得这是作为一个妻子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战争结束后母亲搬过来和她丈夫同住,然而此时她的丈夫已经有了新的女友,最后他们还是选择在一起生活。丈夫负责赚钱养家,母亲则做起了家庭主妇。

她接着为他生了几个孩子,每天光是应付家务和孩子就已经让她喘不过气来。生活的窘迫让两人常常爆发争吵,他们彼此嫌弃,却又各司其职。

母亲忍受着丈夫的家暴,背着他偷偷流掉了两个孩子,同时她也常常讽刺丈夫的无能。

这两个人的婚姻本质上是一场交易,男人通过自己的经济实力去换取一个女人的服从,为他料理家务,满足性需求。

而女人则通过婚姻给自己找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但她要付出的代价是屈从自己的丈夫,承担所有的家务,以及满足丈夫的性需求。

到后来,母亲和她的丈夫之间的交流方式几乎仅限于下意识的动作极尴尬的性交。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活下去,才是母亲最重要的事。

生活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女性不能有自己的思想,甚至连大声说话都是不允许的。生活一点点磨平了母亲身上的棱角,她的生活只剩下了丈夫和孩子。

在丈夫的眼中,她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孩子的妈妈”而不是妻子,母亲只是一个需要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的“妈妈”。

所以大多数时候她丈夫都是叫她“孩她妈”,却不叫她的名字。无所谓了,反正对母亲来说,他从来就不是什么心上人。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一些,母亲可以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但母亲已经习惯了以前的生活方式了,不知不觉中她形成了一种讨好型人格,她会关心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除了她自己。

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完美妻子,完美妈妈,她也一直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人,母亲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欲望,按照别人所期望的样子生活,最后反噬的也是自己。

一个人在一种糟糕的环境下待久了,他的大脑会下意识的让他适应这种环境,从而变得麻木,忘却了自己最初的愿望,就比如说那些被拐卖到乡村的女大学生。

有数据表明,大多数被拐卖的人一开始是强烈反抗的,但到最后,她们要么精神崩溃,要么向命运妥协。

这种环境下对人的精神摧残是相当致命的,它会让你被驯化,被兽化,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人。

闲暇的时候,母亲偶尔会看看书,在书中她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她曾经是多么喜欢卡夫卡和福纳德呀,她也曾在文学中找到过自己的梦想,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日子怎么就和自己最初想要过的那种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呢?

当母亲意识到她的人生应该还有更多可能性的时候,她绝望了。

这个时候她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在疾病精神的双重折磨下,50岁那年,母亲自杀了。

出生在极度压抑天性的宗教环境中,被剥夺了教育和道德的权利,嫁给了不喜欢的人,生活一地鸡毛。就

这样浑浑噩噩的大半辈子,当她醒悟的时候,却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历史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相似性,我们总说要为自己而活,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现实的残酷,内心的怯懦和犹豫,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初最想成为的那个人呢?

【反抗与妥协】

母亲的一生是极度压抑的,她也不是没有想过反抗,只不过失败了太多次。

上学那会她在文学中看到了希望,当她想要继续上学的要求被外祖父拒绝后,她选择离家出走,但是没过多久她只能灰溜溜的回家了,在那样的环境下一个女孩子根本没有办法生存。

辍学以后,她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有家庭的男人,那个人是她这辈子最爱的人。她以为他们可以在一起,最后她还是怀着他的孩子嫁给了另外一个人。

这部小说点点阐述了母亲是如何一步步向社会和家庭妥协的过程:母亲原先是一个有梦想有愿望的少女,却因为生在一个以男性地位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被剥夺了继续教育的权利。

嫁做人妇以后,在时局动荡的战争环境中,她们被要求抛弃自我和欲望,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

在母亲和她丈夫的夫妻关系中,即使遭遇家暴她也绝不反抗。

虽然跟一个没有爱情的人发生性关系让她觉得恶心,但她依然觉得这是作为妻子应该尽的责任。面对不成器的儿子,哪怕那儿子做出多么出格的事,她也永远狠不下心来教育他们,因为要保持一个母亲的仁慈形象。

到后来,母亲完完全全地被异化了,她会费尽心思将身边的人活得很好,如果有人不在家,她总是担心那个人没有了她的陪伴一定很孤独,后来她生病住院了再没有精力打理家务,躺在病床上的她还想着的丈夫以后要是吃不到自己做的饭该怎么过才好。

她对家人的这些关心,早已分不清几分是爱,又有几分是来自道德的约束了。

母亲从来都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她生活的环境里表达自我是极其耻辱的。母亲所有的情感和欲望全部被她收起来。

当然母亲也有在没有控制好意识偶尔“失言”的时候,比如大笑,表达出好奇心。

但不到一会儿她会立刻感到羞耻,她也认为一个正经的女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长期生活在这样没有自我的环境中,活与不活似乎也没什么区别了。母亲对生活的最后一次反抗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她只能用自杀来结束她的痛苦。

在小说的结尾,母亲无奈地说:“我根本不是人了。”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强制变成“无欲”,当尊严一次次被剥夺,当一个人失去了主宰自我生活的权利,这个时候人,就不再是人了。

即便是最后一次对抗残酷的命运,母亲的这次反抗也并不彻底。

在她决定去死之前,她要把一切的后事安排的妥妥当当。

她把一身两件套的咖啡色套裙挂到柜子里,吃下了混合着抑郁症药的止痛片,为了让自己死后被发现时不那么难看,她穿上了生理裤,里面还穿上纸尿裤,又另外加了两条裤子。

即便是死,她也不会把所有的情感全部表露出来,哪怕只是一些生理上的自然反应。

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放弃了自己曾经最想要做的事情,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呢?

【从小人物的视角窥视大环境】

《无欲的悲歌》中的母亲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的人,然而她只是被时代和社会吞噬的无数人中的一个,母亲的悲剧还在重演。

换句话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这个人。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留给人们大多的印象是揭露或反映了社会某种现象,《无欲的悲歌》也不例外。

整部小说表面上只是描述了一个绝望主妇毫无自我的命运悲剧,实则是对当时战乱、封闭环境的一种无声质问。

也许有人会觉得母亲的路是自己选的,其实她可以选择另一种人生。

不用非得依附于丈夫,她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但是生在这样封闭落后的环境中,接受的是无欲望、无秩序和不断忍受的教育,个体的反抗依然无法逃脱社会环境对自我生存的毁灭。

图片

母亲出生在一战后,经历了整个二战时期,是深受战争祸害的一代人。

在这本书中,汉德克没有明确写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是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一个鲜活人物的摧残。

现实活生生地把一个活泼健康有梦想的农家女子变成了躺在病床上行尸走肉的生物,在她终于觉醒后,她唯一能想到的解脱方式就是死亡。

我们没有必要指责母亲的怯懦,虽然说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但她生活的年代还是注定了这场悲剧。

所幸的是,我们生活的年代,更确切的说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赋予了更多我们可以自由追求个人生活的权利。

【想像的重生】

在《无欲的悲歌》结尾处,当“我”听到母亲自杀的消息时,第一反应并不是悲痛,反而母亲感到释然。

“我”心里一遍遍的默念着:“结束了,结束了,结束了。很好,很好,很好。”死亡对母亲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但“我”对母亲一直有着一种愧疚感,在母亲那充满悲剧的命运中,“我”何尝不是一个刽子手呢?

“我”目睹了母亲的不开心,但我却毫无作为。甚至在她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不得已袒露自己真实的痛苦时,看到她这个样子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

所以“我”在母亲死后,一直想要为母亲写下些什么。

在小说的结尾,汉德克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今后我会更详细地写这一切。”母亲的故事还没有结束,4年以后,汉德克另外一部作品《左撇子女人》问世,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戛纳最佳影片奖。

很多人看汉德克的作品会觉得看不太懂,那是因为汉德克的不少作品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我们可以将《左撇子女人》看做是《无欲的悲歌》姊妹篇来解读。

《左撇子女人》讲述了一个30岁的女人,她拥有着在别人看来幸福的家庭,突然有一天她要求和丈夫分开,执意要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故事。她要离开丈夫不是因为出现了第三者,仅仅是因为她不再爱她的丈夫了,余生她要为自己而活。

《左撇子女人》中的主人公玛丽安娜,象征着挣脱世俗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独立女性。

这一虚构的人物故事,也是汉德克为母亲安排着想象中的生活。

很多现实的无奈,也只能揉进作品当中了。

讲到这,母亲的故事就讲完了。听完这个绝望主妇的悲剧命运,不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为爱,还是为了自由?

转眼2019又要过去了,我常常会想,我这过去的几十年里,过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呢?我过的,是我想要的那种生活吗?再往大一点地说,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死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用力地生活呢?

这是因为,我们要在有限的时光里,活出真正的自己。

母亲的命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一种警示。

人活一辈子,你的生活里可以有别人,但最重要的始终是你自己。

小说中的母亲是因为在大环境下个体命运无法反抗,但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无论现实有多残酷,生活有多苦涩,我希望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我这辈子,有没有一些一直想做却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我这一生,有没有为自己认真的活过?

如果你对这本书也感兴趣,欢迎锁定接下来的共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欲的悲歌》推荐阅读(摘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nz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