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简友广场
悲歌嘹亮听不见——读《无欲的悲歌》 有感

悲歌嘹亮听不见——读《无欲的悲歌》 有感

作者: 后来的六六 | 来源:发表于2021-01-27 15:17 被阅读0次

    《无欲的悲歌》是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写母亲被扭曲的人生最后以自杀结束的故事。

    阅读体验有些压抑。

    为“母亲”在狭小生存世界中的幻想、挣扎、屈服、反抗,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的悲哀。

    也为作者看似波澜不惊却字字句句透着的哀痛。

    “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被迫嫁给一个酗酒者,安身于贫穷的小市民生存状况中,孤独、不甘、反抗、失望、病痛,自杀。

    悲歌的歌音和旋律,在这些个句子中流淌。

    “身为一个女人,出生在这种环境里从一开始就是致命的……反正对女人来说,所谓未来不过是个玩笑而已。”

    “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她也认为自己不应该享受,不过却总是难为情地笑着求孩子们让自己舔一口他们的糖。”

    “被剥夺了个人的故事和个人的情感,久而久之,你就开始像平常形容马这类家畜时说的那样“怯生”起来:你变得胆怯,几乎不再说话了,或是变得有点神经质,在屋里喊来喊去。”

    “她不寂寞,但觉得自己像半个人,因为没有人能够与她互补。”

    “那面具似的脸,不是像戴了面具一样僵硬,而是像戴了面具一样地活动——矫饰的声音胆怯地尽力不显出与众不同,不光学另一种方言,就连别人用的俗语也要模仿…所有这些都不是为了变成另一个人,而是成为另一类人。

    人们依照类型生活,乐意看到自己具备了普遍性,不再因自我而受折磨。”

    “她就这样飘行在街道间。”

    ……

    无欲的悲歌在于欲望的感知和受制,孤零零地找不到出口,最终是对自我生存的毁灭,自杀成为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

    以至于作者得知母亲的死讯后“默默而小心翼翼地重复一种想法:结束了,结束了,结束了,很好,很好,很好…。”

    “我因为她的自杀而忘我的骄傲。”

    作者为母亲从那种异化的生存状态解脱而安心,但失去母亲的痛和思念,清清楚楚。

    “那僵死的躯体在我看来显得异常地孤单和渴望爱。”

    “每天干活,特别是在厨房干活时便想起那些关于她的痛苦回忆。”

    ……

    “母亲”受制于外在现实的生存之路,个性人性泯灭在宗教、习俗和美好道德中的悲歌,以自杀为终音。

    然而,这不是一个人的悲歌。

    我们身边抑或我们自身,不乏类似的状态,区别的只是表象和程度。

    自我感到的孤独,自己背负着头脑中思想的重负、自己的生活欲望,掩盖在活动的面具之下,和“母亲”一样在街道飘行。

    日出,日落。

    只不过,在融入一种类型中之后,便漠然了,麻木了,忽略了,忘却了。

    那个自我,渐渐分离了。

    这是更深的悲歌。

    连做梦的余地都没有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歌嘹亮听不见——读《无欲的悲歌》 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la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