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父母的这点格局,决定了孩子对待世界的方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父母的这点格局,决定了孩子对待世界的方

作者: 读行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20-07-14 07:13 被阅读0次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育儿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尤其是第一次当父母的朋友们,如何为人父母,很大程度上是凭自我感觉和本能去尝试。

    电影《银河补习班》就讲述了第一次当父母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励志故事。影片由邓超领衔主演父亲角色,在父亲的教育下,一个叛逆的孩子,从全班成绩倒数的学渣,逆袭成全年级第一的学霸,再到找到自己人生方向……

    有很多家长在看完电影后,不禁陷入了沉思,开始思考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到底什么才算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呢?怎样才算是优质的父母呢?如何缓解育儿焦虑?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提出自身的困惑:为什么我们制定了法律,要求所有人必须拿到驾照才能开车,但我们却没有考察父母的教育能力,就允许他们自行教育子女?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要让父母的教育能力要有所改观,有没有一些类似“开车路上的交通规则”,作为指导父母教育子女的法则呢?

    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艾丽卡·雷斯切尔就为父母们提供了教育孩子的干货知识,以及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列举75条黄金法则,以培养孩子的情感和社会能力。这75条法则看似独立,实则彼此互相联系,作者在撰写本书时力求简明易懂,关键是每条法则都有一栏“教你怎么做”的环节,以便现学现用。

    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又是普林顿斯大学的荣誉毕业生。她是麦肯锡前咨询顾问,在加州大学创办父母教育研讨班,并在多家杂志报刊上发表关于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在心理治疗领域具备一定影响力。

    透过这本书,艾丽卡·雷斯切尔告诉我们,养育孩子是一种技能,完全能够通过后天习得。同时,父母的行为重心不在于改变孩子,而在于改变自己,最关键的是反复实践。

    一、毒舌话语的背后,折射父母教育的无奈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中学生马飞因在学校里违规看武侠小说,被校长公开点名批评,甚至险些被劝退学。当时马飞的爸爸却和校长打了一个赌:只要校长不让孩子退学,打赌一年后马飞的成绩能够挺进年级前十名。

    这个打赌,不仅校长笑了,就连马飞的妈妈也笑了。因为当时马飞的成绩是全班垫底,能够脱离成绩倒数的队伍就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还挺进全年级前十名!

    没想到,妈妈随后竟对孩子吐槽说,“还年级前十呢?你咋不上天呢?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了年级前十的脸吗!”

    初看这对话,妈妈对儿子是带着一脸不屑的态度,甚至是当众羞辱。难道妈妈是对儿子恨之入骨吗?为什么会说出这样恶毒的话呢?可随后妈妈却补充说,这样是为了孩子好,因为自己是孩子的母亲。

    为什么明明是爱孩子,却表现出了相爱相杀的行为,反而对孩子造成伤害呢?

    心理学认为,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大多来源于他们的父母,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本能的反应。

    艾丽卡·雷斯切尔告诉我们,毒舌话语的问题在于,它们采用了谴责、羞辱、威胁等手段,来激发对方行为的改变。但是,小孩子本身不仅无法识别这些“毒舌”话语的,甚至可能会把这些评价合理化,当做自我认知的一部分,从而给自己设限和贴标签,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书里就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参加学校芭蕾舞比赛,明明自我感觉跳得还可以,却被母亲当着众人的面,说自己女儿跳得像一只河马!

    看似矛盾的行为,母亲一方面既督促女儿努力竞争,另一方面又贬损说她很差劲,原来母亲只是想激励孩子,贬损是希望孩子不要因为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可这样矛盾的行为,却导致女儿变得不自信,总是带着冷漠和怀疑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事物。

    可见,世间并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父母只是普通人,他们难免会犯错,有时可能被眼前的情绪所捆绑,甚至出现毒舌伤人的情况,其中却折射出父母教育的无知,如何对待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我感觉和本能去尝试。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犯错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它给了父母有机会去纠正自身的行为,同样也给孩子机会,去学会如何回应错误的行为,而这是需要亲子双方共同努力。

    二、父母的思维方式,塑造着孩子的行为模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把人的思维分为两种模型: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其中,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对能力进行评估。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做衡量能力和价值的标准。

    那么,对于不同思维模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会有什么不同吗?

    在《银河补习班》中,父母两人的教育方式,就表现出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冲突。影片中,马飞在学校里原本是寄宿生,更换为走读形式后,他白天到学校上课,晚上回来和父亲住在一起,由父亲辅导他的功课。

    当母亲知道后,有点气急败坏地来到父亲的住所:

    母亲:他(马飞)本来就笨!你还让他走读,这会让他和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的!

    父亲:他一点也不笨!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母亲以狭隘方式看待孩子,觉得孩子很笨,甚至无药可救,而父亲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他们两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教育态度。就这样,孩子在母亲的溺爱下变得越来越笨,而在父亲的引导下却能够发现自身潜力,从学渣翻身成了学霸。

    实际上,孩子对待事情的不同反应,本质上思维模式的不同,而这种思维模式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父母。

    如果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那么他们就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世界,从而能够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对待孩子,从而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力,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态度生活。可见,父母的思维方式,塑造着孩子的行为模式。

    因此,想要孩子有所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是父母自己——学会成长型思维,成为优质父母,从而发展的眼光引导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孩子。

    三、成为优质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活中,很多年轻的父母,由于经验不足,可能都有过亲子关系的困惑,甚至以为教育孩子是一种天赋。

    事实上,与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大多数事情一样,养育孩子也是一项重要技能。那么,成为优质父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艾丽卡·雷斯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说到,父母保持终身成长,拥有成长型思维,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其中,优质的教育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点:接受、界线、一致性。

    第一是接受,父母要接纳孩子的一切,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接受意味着父母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即使内心不大喜欢孩子的某些行为。比如孩子的运动协调性很差,作为运动员的父亲,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可孩子的表现却无法满足父亲的期望,那么此时父亲要做的就是学会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方法:

    (1)明白孩子和成人的大脑不同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了孩子后,时间总是不够用,比如出门前告诉孩子把鞋穿上,可过了10分钟之后,发现孩子还在玩积木……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和成人的大脑不同,孩子的大脑总是处于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前额皮质还没发育完全,这使得他们的大脑具有好奇和灵活的特性,表现出容易对外界有趣的事情所吸引,无法表现出跟成人一样的专注和执行能力。

    这就要求父母要接纳自己的孩子,通过同理心的方式,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2)避免给孩子贴标签行为

    在影片《银河补习班》里,马飞在童年的时候,因反应慢被老师称为“缺根弦”,没想到“缺根弦”就这样成为了马飞的标签,他的真的觉得自己就是缺根弦,对自己很是自卑。

    小孩子是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对于负面标签,孩子很可能会相信并全盘地接受大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认为是自己本身固定的特质,从而消极处世。

    (3)学会正确表扬孩子

    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说“做得好!”或者“你真聪明!”

    这两句常用的表扬话语,表面上能够让孩子建立信心,实际上频繁地使用,如果不具体地说明值得表扬的内容,容易让孩子养成固定型思维模式,以为“聪明”就是自己固有的特质,而不是审视自身的真实状况,带来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么,父母应该怎么表扬孩子呢?

    在影片《银河补习班》中,儿子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班垫底,在父亲的引导下,孩子的成绩排名来到了全班倒数第五。父亲是这样表扬他的:“你稍微一努力,就勇夺全班倒数第五。再努力一把,不得成精了!”

    表扬,关键是要具体,强调孩子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强调结果。影片中父亲这样的表扬,把表扬做到了具体化,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表扬。这种表扬会促进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付诸努力,更加容易获得成功。

    第二是界线,就是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保持分寸感和界限感。

    举个例子,在吃晚饭的时候,孩子吵闹着要喝牛奶,此时家长很容易动怒。但好的做法是,意识到孩子吵闹背后的需求,孩子是想通过吵闹引起父母注意,目的是获得一杯牛奶。

    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学会区分目标和方法,告诉孩子这种哭闹的方式是不对的,如果真的想喝牛奶,要礼貌地请求家长同意,否则这样哭闹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惩罚,并且说到做到,从而让孩子明确家里的规矩,学会合理表达需求。

    第三是一致性,意味着父母的言行要一致,说到就要做到,孩子叛逆的可能性就越低。

    首先父母要做到言出必行,才能让行为具有一致性,如此孩子对规矩底线的挑战就会降低到最小程度。

    比如,家里的规矩是轮流洗碗,孩子因为要写作业,想让妈妈帮忙洗碗。如果妈妈帮忙孩子洗碗了,那么父母的这种不一致的行为,会导致孩子在日后继续试探家里定下的规矩,诸如偶尔偷懒。

    其次,父母要以理服人。就是父母在对孩子提出命令的时候,要随后补充说明理由,以讲道理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思考行为和选择的后果。

    比如,出门前想让孩子马上把鞋子穿上,可以补充说即将在2分钟后出发,否则我们要迟到了。

    最后,父母要重在言传身教。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与自己话语不一致的地方:

    是否告诉过孩子,输赢不重要,但当你喜欢的球队错失得分良机时,你却对着电视大吼大叫?

    是否告诉孩子,要懂得感恩,可自己却不曾对身边的人表达感谢?

    是否向孩子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工作之余,你却把大多数时间花在手机和电视上?

    在影片《银河补习班》里有这样戏剧的一幕:儿子马飞感觉学习压力很大,对自己没信心,快要放弃了。就在此时,邻居冲进家门,要父亲曾经的失误讨个说法,没想到父亲非但没有被邻居的气势吓倒,反而高呼“我不会认输的!”而这句不会认输,给了孩子强劲的动力,仿佛是告诉孩子的,学业上也不要认输!

    这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典型示范,孩子并不看家长怎么说,更在乎的是家长怎么做。应该说,优质的教育要三个关键点:接受、界线、一致性,诠释了父母教育的核心内容,可作为参照法则,引导着父母及时进行自我反省,而非本能地做出回应。

    艾丽卡·雷斯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中告诉我们,一旦为人父母,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天生就懂得如何应对育儿的各种挑战。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有所针对性地补习相关知识,那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懂得成长型思维的父母,这一点格局,塑造着孩子的行为模式。

    父母通过一些教育技能,透过成长型思维看待事情,真正付诸实践,相信能够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引导孩子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父母的这点格局,决定了孩子对待世界的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ot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