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直很喜欢推理小说,半年前因为某次与人不经意的讨论,下定决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阅读,开始了一个推理小说的阅读计划。从网上看了各种书单点评之后,列了一份自己的书单,到现在已经读了40多本了。现在突然想起应该写点东西,一方面可以和同道中人探讨,一方面以后也能提醒下自己以免看了就忘,所以就从刚看完的开始吧。
这本是奎因两大系列之一悲剧系列第二本(另一系列是国名系列,不喜欢,好书也不多)。这本我觉得比《X的悲剧》要更加的精彩一些。美国人的故事相比英国人或者日本人来说就是非常地生活化,有一种电影的流畅感,不会像阿婆那样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也不会像横沟正史那般气氛诡异手法复杂。故事本身很流畅,奎因的语言风格也是,所以读起来完全不会有阻塞感。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而不像有些小说开篇很吸引,结尾也精彩,但中间有种读不下去就想快点知道结果的感觉。
(下面会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
我觉得这个故事特别精彩的地方在于,凶手行事的不完美,造成证据上的指向偏差,分析上的矛盾,行为上的不合逻辑,而这些恰恰阻碍了推理的进程。从正推来说会有各种不合逻辑的感觉,但如果在确定凶手身份之后再用反推会感觉豁然开朗。虽然说可能很多人能够想到凶手的身份,但结尾还是让人有说不出的感觉,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故事中间有一段特别引人入胜,即聋哑盲女叙述案发经过的时候,会让人有一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代入感觉。很难想象如何有人能够忍受既聋又哑还盲这样的人生,如果是我大概随时都想自杀吧。
不过故事整体是精彩,但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1.约克黑特的死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事件,我忘了其梅毒诊断是否是阳性了,如果在其生活环境和状态并无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突然自杀有些说不通。即便因为身体原因,考虑到子女以及特别考虑到他对侦探小说的尝试(人在有精神寄托的情况下承受力是成倍增加的),自杀也有疑问。
2.老妇人是在被琴打击的情况下死的,没有中毒,打击也不是致死原因,虽然是年老妇人但凶手不可能寄希望于通过打击引发心脏病致死,这样风险太高,而如果没有瞬间致死,难道通过多次打击直接致死?死者竟然没有发出任何呼救,而且用琴来击打也没有惊扰到其他人让人不可思议。
3.凶手频繁通过烟囱,壁炉,实验室,其衣物沾染的脏污如何处理?考虑到其身份,可以搪塞一下,但是需特别考虑到很多时候其行动是在深夜众人熟睡时,其应穿着睡衣,那搪塞的理由就不能成立。需注意到警方特意询问过女佣家里是否有人衣物脏污较多并没有得到有用答复。
4.雷恩提到过凶手应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获得足够的毒物来执行整个计划,所以没有必要对实验室严加看守或转移毒物,但其最后仍觉得凶手可能计划还没有终止并且守株待兔等到了凶手再次获取毒物。虽然说可以解释为凶手在原本计划执行失败的情况下不得不这样,但仍然有些牵强之处。
5.不知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观点还是医学上是有这样的结论,梅毒病毒测试均呈阴性反应的情况下,众人均一致认为黑特家族成员的心性均已腐蚀败坏,更以此来解释凶手难以置信的心理与行为。
6.聋哑盲女在经历这么多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心脏都好好的,在一切风平浪静以后反而一命呜呼。是否意味着另有罪案发生?要知道有很多人有谋杀她的动机在,但书里只是一笔带过了。
7.凶手谋害老妇人可以有较为详细的说法来解释,包括其经历,纽克黑特的手稿,家人的种种言辞等等,但是其对聋哑盲女应该没有任何恨意,并没有直接的冲突发生,如果解释为凶手就是杀人已成性或者就是好玩之类的实在太牵强了,毕竟在这之前凶手都严格按照大纲,没有动要聋哑盲女的念头。
8.家庭教师的身份没有使用好,仅仅凭着身份来干扰读者,可以说这个角色并不必要或者说没有用好,完全可以排除掉这个角色或者将更多的线索集中在其身上,比如康拉德的鞋子等等。感觉这个角色的意义就在于让警方有一个切实的指证对象。
9.两个孩子应该是一直形影不离的,互相构成证人,很难想象另外一个孩子在整个事件之中的存在感如此之低。
个人评分:8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