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不仅是一位世界所公认的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关于艺术思考的随笔式散文创作于1898年,全篇文章没有纯理论术语的阐释,而是用诗人特有的生动文采,对艺术本质、创作规律等问题表达了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全篇共40段,由于作者的诗人气质,在文中大量采用富于诗化的隐喻性表述,将理性思维寓于形象化的感悟中,在阅读中不断激发读者对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深入思考。
1、以诗开头“瞧,我们在最前头/领先于一切/身后一千零一个梦/而无所作为”,这是诗人对艺术创作本质的见解和宣言,艺术家只有深入到自我里面去倾听,深入到自我最底部的河流下面,超越一切肤浅的感受,不受束缚地表白自我。这种倾听和表白,并非与生活隔离,而是对最缄默的事物都要追问不停,永不知足,因此在大多数人感到潮流之前,艺术家已经能触到新时代的气息,期待事物内部的最初的喻示,发出时代的第一声。
2、“我再想不出什么比这更让人愉快:/要做开天辟地第一人。/在一个长达几百年的破折号后面/写下第一个字。”作者对自己追寻的目标充满信心,在早先的一篇报告中曾表达过相同观点:“只要深入到自我里面去倾听,一直深入到那自他存在便亦存在的、一直未被言说的崭新的内容里面,都肯定能成为开天辟地第一人。……这是衡量艺术家的惟一尺度”。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艺术真谛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敢于做艺术上开天辟地的第一人而自豪。
3、对人的认识,不是当前确定的具体的人,而是作为人本身,“像原始人那样,……身后往往是深不可测的黑暗。”首先对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追问,探寻生命力原始记忆的本真自我,是艺术家对人观察和思考的重要途径,才会理解为什么“在某种不确定的背景下“,会呈现出色彩各异的人物。
4、“为了认识人,必须将他们隔绝起来。”充分认识到对个体自我深入认知的重要性,艺术是个体的追求,是对心灵不断剖析认知的过程,要善于倾听作为个体自我的内心感受,挖掘人本质中的个体特征,“经过一段漫长的实践过程后,便可以将单个的研究结果重新置于一种关系当中”,由个别到普遍,这样才能对当下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物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不被人物的表面现象所左右,“用老练的目光观察他们多姿多彩的神情。”
5、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人物置于14世纪意大利金底画中,“金色的底子将每个人都隔绝开,……好像是他们共同的灵魂”,作者所体验的艺术意图,抛开具体时代的某个人物,凝神观看,就会捕捉到普遍人共同的灵魂特征,会发现人类在这个世界的爱和微笑,而“他们的微笑和爱都从那儿来。”
6、但生活本身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回想一下,人类有很多臃肿的表情和无比冗长的语言”。单调甚至乏味的生活、路人默然的表情、毫无意味的语言等等。这就需要艺术家用独特充满爱意的眼光,去发现捕捉那怕只是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就能在心灵深处联想一件幸福、温暖、美妙的场景,对日常生活那些熟视无睹的人和事重新进行审视,“你就一定会发现他们身后也有一片为他们所共有的风景”。
7、“也有的时候,在你眼前,一个人会从他那美好当中静悄悄地清晰凸显出来”,这稍纵即逝美好的一瞬,往往未引起人们所注意或被忽略或认识不清楚,何况如作者那样“将他的人格轮廓按照你当时看到的样子描绘出来”。实际上这是捕捉灵感的问题,如何在日常纷繁的生活和人物中发现美好,按作者所述,应是主观心灵长期寻求、探索、磨练的结果,将心灵深处一闪念、瞬间的温暖感受转化成永恒的记忆进行描绘珍藏。
8、真正的艺术家应具有“更宽广、更无保留的爱。它是上帝之爱,”。这需要将个人肤浅的情感上升为宽广的大爱,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发掘灵魂深层次的本质元素,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无一例外具有博大的胸怀、上帝仁爱之心。“它不能逗留在个人身上,个人只是生活的一扇小门。……为了实现,必须在全体——合一之处显灵。”不能只观察个人,而是从每个人抽象出具有普遍性、具有艺术个性的人类共有的情感和爱——上帝之爱,将人物——不是具体某个人,不受过去和现时的局限,而是挖掘出人性中共有本质的人,具有普遍意义,超越时代。
9、里尔克评价戏剧状况,“我们可以从戏剧当中看到艺术离此境界尚有多么遥远”,指出 “它不去观察处于最佳宁静状态的个人,而是观察众多人的行动与交往情况。”不从人的本质去观察,而是靠表面喧闹的语言和肢体来哗众取宠,只能流于浮躁浅薄的形式。
10、艺术“借助语言和表情”,但有时却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和表面化,“表情太短促。他们没完没了地吃力地相互投掷音节,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抓住艺术表达的本质规律,达不到真正的艺术境界,不过是生活的摹写——“和生活中一模一样”。
11、诗人批评有的“艺术无所作为,它只是将迷惑指给我们看,我们大多数都身处迷惑之中”,里尔克曾谈到“这种艺术的使命理解为模仿外在世界(无论是理想化还是尽可能忠实再现)的讨厌想法正在一点点复苏。同时,将这偏见唤醒的时代也一再在艺术行为与生活之间制造虚假的鸿沟。”这种表面忠于生活的作品,具有迷惑性,因“艺术仅仅是过程,而并非目的”,只有当个人超越一切肤浅的感受,深入到自我的最底层,才能与艺术建立内在的关系,深刻表现人的内在情感。
12、要抓住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本质特征,否则我们人人都好像生活在不同的岛上,彼此遥远,如果要相互沟通,“从一座岛到到另一座岛的方法只有一个:冒险一跃”,但无济于事,这种只注重外在世界的表面艺术,只是人云亦云“永无止休的跳来跳去”,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两人距离依旧那样遥远”。
13、认识人或认识自我,是艺术家的任务,也是鉴赏者具备的素质,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敏锐独特的思考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不在我们之中”,不能刻意探究单个人,因为“生活在单个人身上变得尖锐化,形成尖峰。”每个人个性都呈现具体化、极端化,要透过个别的局限性,在个别的特性中发现普遍一般的典型个性,这条认识之路不在我们之中,而是像在“画的风景里一样,在我们身后。”在广阔深邃的宇宙大自然之中,去探寻生命的源头和人存在的价值。
14、“因此,当两人或三人走到一起时,他们还不算在一起。他们好像被不同的手操纵的玩偶。”探究人的心路历程,追寻人类命运的本质特征,发现人性中的共有特点,如同“在玩偶的线绳被一只控制的手握住的终端,人的力量也即在那儿”。
15、不要局限在人外在的差别,“只有在共同的时辰,在共同的风景中,……他们才找到彼此”,将人作为自然人,生长在同一个故乡,“身后有一个背景,他们才开始相互交往”,用优雅新奇的艺术方式,在不带偏见的人身上唤醒未被意识到的精神财富,在共同的背景中相互倾听交往,揭开如旧梦与回忆般的光明景色,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16、我们无时不被生活场景的灯红酒绿、内心的喜怒哀乐所左右,对大自然的神秘变化莫测深感困惑,使我们时常感到无所适从并随波逐流,但“在你身后总有一种宽广的旋律它由千百种声音交织而成”,这种声音就是大自然与物质世界相交融的和谐之声,犹如波德莱尔在《契合》诗中:“自然是座大神殿,在那里/活柱有时发出模糊的话/行人经过象征的森林下/接受者它们亲密的注视。……”我们作为物质世界的一分子,要怀着一种虔诚之心,从个体感到自己与世界万物同为一体,融汇到宽广的旋律中,“而你的独奏在其中只偶尔占一席之地,要明白自己何时插入演奏”,在宁静、安详和寂寞中去探究生命的秘密和这世界奥秘,深入到和谐的共同旋律中。
17、马可.巴塞蒂笔下的圣人“在他们所居的画面的前部相互伸出纤弱的手来”,在圣洁宁静的氛围中,表现出这位16世纪意大利画家的博大胸怀和对人类的爱,“你会发现他们身后也有一片为他们所共有的风景”,触动恒久的记忆和温情。否则“他们会退转回去,变得一样小,在寂静的田野深处,越过小桥,向彼此走去”。
18、“我们的实现在远方闪闪发光的背景之中”,感到自己与世界万物同为一体,要将深邃的目光投射到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广阔背景中,人作为大自然谐和交融心灵相通的生物体,“我们的活动和意志都在那里”。里尔克推崇泛神主义的创作理念,在万物皆变的茫茫宇宙中,人们的精神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支撑点,以便获得心灵上的平衡,达到神有所归,心有所寄,灵有所托的安稳境界,以获得精神的力量和信仰。艺术由以前观察外在世界一样观察自己的内心,注意倾听自己的心灵,对神的概念逐步自我认同。这种浓郁深厚的宇宙宗教感情,成为艺术的创作基调和精神寄托,充满着深切人文关怀。“我们在那里存在,而走动在前景”,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将创作当作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对生命存在怀着一种深切的体念,在内心深处发出倾诉、呼叫、欢唱……。
19、“你回想一下那些人,你看到他们在一起,却不在同一时辰”,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演绎出多少风云人物,他们生存在不同时代,作为艺术家要以自身的博大与温情包裹住万物,去寻求那几乎被忘却的人的灵魂,在幽深的生命记忆中,灵魂中相同的痛苦在他们身后扩展开,你会看到不可遏制的生命律动,最纯粹的精神境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静静的流淌着人类原始的深刻印迹,人性本能的扩张与冲撞构成了生命的永恒矛盾。
20、在人类生命长久的追寻过程中,如同在遥远、广阔、深不可测的背景中,演奏着发人深省的强大乐曲,背景中的旋律幽长、激荡,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原始记忆。永恒的生命律动在冥冥神秘记忆深处被激活,人性中共同沉重痛苦使人们变得安静,悠然进入灵魂深处的精神境界。倾听生命的旋律,需要一颗安详的心,它是孤独者在漫游中的心灵归宿,然而“许多人压根就没有听见它。这些人就好像是忘记了自己的根和树,以为枝叶发出的沙沙响是它们的力量与生命。许多人没有时间去听那旋律,他们容忍不了任何围绕自己的时辰”。人们沉浸在充满物欲浮华的年代,即时性的文化快餐充斥着各种传播媒介,看似跌宕起伏、情节激荡的影视作品,每天都在重复上演,里尔克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巨大的冲突、历险、谋杀与背叛不再是我们生命的真正情节,我们的生命大多时间都是‘没有血,没有喊叫与利剑’的。”这类作品“没有机会揭示出我们真正生命的真正的高潮,它只能表现意义毫不持久的肤浅的纠葛”。信息化、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无暇停下匆忙的脚步,安下心来,倾听宇宙间庄严壮美的旋律,似乎忘却了人性中的“自我”,忍受不了寂寞,“这些人是可怜的无家可归者,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