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年,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发表了自己上下两卷的一本书,这本书给卢梭惹上了麻烦。因为书中关于人性的论断驳斥了当时基督教的原罪论,这可把巴黎大主教给气坏了,卢梭被当局通缉,他只好逃到瑞士。
这本给卢梭惹上麻烦的书,就是他写的《爱弥儿》。在书里面,卢梭用通过教育一个想象中名为爱弥儿的孩子,阐述了自己教育儿童的观念。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从一出生,就交给卢梭进行抚养。卢梭按照爱弥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在书中给予相应的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卢梭在书中构建了一整套自己的儿童教育理念。
虽然现在读起来,《爱弥儿》里面有些观点不一定对,但是考虑到这本书写于18世纪,卢梭教育理论的前瞻性还是很惊人的。很多教育观念,甚至一些之后关于儿童的心理学发现,似乎都在印证卢梭的教育观念和理论。
爱弥儿这个假象的男孩,在书中卢梭的教育观念中,从0岁开始,一直到成人之后结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卢梭在18世纪就建立了自己的发展心理学,在他的假想中,爱弥儿成为一个健康,有着崇高品质,懂得爱和被爱的青年。
卢梭并没有一直独身,他和旅馆女仆同居,对方一共给他生了5个孩子。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来进行实践,可是事实却让人无法接受。他把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育婴院),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和卢梭相比,行为心理学大师华生比卢梭要知行合一。华生按照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能对孩子有任何感情和亲昵的表现。华生确实做得非常好,即使他在公众面前是一个健谈的名人,但是在家中,他从来就没有拥抱过孩子,甚至和孩子见面时是互相握手。在他的教养下,两个儿子一个终身处于精神的冲突折磨中,另一个则自杀,女儿也一直在抑郁中挣扎。
如果卢梭和华生一样,坚持按照自己的理念养育孩子,他的孩子应该比华生的子女更幸福,因为卢梭的教育理念,比华生更符合现代的家庭儿童教养原则。卢梭的孩子应该会成为他书中的爱弥儿。但是卢梭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却把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但是,正是如同自己在书中所讲的那样,他书中爱弥儿的成长,要处于他能够控制的环境之下,不能受到干扰才行。
卢梭觉得在旅馆女仆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们会进入他在书中所猛烈抨击的家庭环境。他在教育观上的洁癖,让他宁愿把孩子都送进孤儿院,因为他认为,在孤儿院的环境下,也比孩子母亲的家庭环境要好太多。
虽然很多人没有读过《爱弥儿》,但是书中的很多观念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卢梭在书中痛斥把新生儿包裹起来的陋习,认为孩子应该有自由的活动的空间。又比如对待儿童的无理要求不能无限制地满足,但是又不能强制孩子去做事情,要无条件地给予孩子需要的东西。与之相对比,《爱弥儿》出版了两百多年之后,我们国内还在不停地批量生产熊孩子,也许我们的这些父母能够读一下爱弥儿,因为这本书并不过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