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童年系列之四:喜乐年事

童年系列之四:喜乐年事

作者: 苍穹之下小人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16:09 被阅读0次
    童年系列之四:喜乐年事

    春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讲,是一年中最盛大隆重的日子,家家团圆,户户喜庆,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而对于我来讲,最最怀念的是小时候在农村过的春节。

    鄂东地区的春节,滴水成冰,天寒地冻,可正是因为有对春节的期盼,才让这寒冷的季节显现出了温馨的色彩,那一抹抹红衣服,红对联,红灯笼,红鞭炮点缀了万木萧条的的隆冬。

    农历年从腊月二十四就拉开了序幕,大人们年前总是很忙,忙着商讨该准备哪些年节礼,该给哪位长辈和哪家小孩封多少红包?该准备好哪些吃食?安排好行程初一到初七去谁家拜年等等这些琐事。

    总之,春节对于大人们来说,辛苦总比喜悦多,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的概念就是穿新衣,有大量好吃的零食,有好玩的玩具,当然,还有大人对孩子那几天的放纵和宽容。

    卑幼盛装饰

    每年年底,父母们总会给我们买好新衣服鞋袜,并提前让我们试穿是否合适,小孩子总是按耐不住穿新衣服的激动心情想提前穿新衣服,而大人总是让我们将新衣服留到初一早上才穿,那样才不会弄脏。

    童年记忆里,小女孩的新衣服大多是棉袄,红的喜庆,绿的朝气,黄的明亮,初一早上出门走亲戚,一个个都被父母打扮成色彩缤纷的小人儿,脸上都欢欢喜喜。

    我小时候特别偏爱那种大口袋的衣服,这样可以将每个口袋装满糖果零食,出去玩的时候边吃边玩,过年的气氛马上就出来了。那时候,大年初一穿新衣服,大人都会再三叮嘱,不能弄脏了,明天还要去外婆家拜年,不能穿得脏兮兮的。于是我们也格外爱惜新衣服。

    而小男孩们似乎对新衣服之类的兴趣不大,他们更关心的是过年爸妈会给自己买刀枪棍棒之类的玩具,舞起来虎虎生风,威武极了。

    民以食为天

    说起过年的吃食,五花八门,煎炸煮炖,样样都齐全。记得小时候,过年摆出来的零食几乎都是自家手工做的,家庭主妇的贤惠程度在过年的时候最能体现。而如今,所有的吃食都可以在超市买到,包装精美,反而少了儿时那一份质朴的味道。

    从腊八开始,大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年食准备活动,湖北的年味,是从腌制食品开始,而最有特色的就是腌咸鱼,鱼米之乡的人们,十分擅长各种鱼类的腌制。将一条条大大小小的鱼,剖开洗净,放进浓盐水里浸泡几天后,在鱼眼睛的位置穿上绳子,挂在竹竿上,放在户外,反复晾晒,直至七八成风干,鱼肉呈金黄色,才算腌制成功。

    别人家的腌制工作一般都是由家庭主妇完成,而我的母亲不喜欢做此类杀生,腥味很重的家务活,所以我们家一直都由我爸爸去负责完成。

    除了腌咸鱼,我们那的人们还喜欢腌腊肉和香肠,仿佛有了这些腌制食品,年味才能体现出来。

    在晾晒这些腌制食品的过程中,家家户户的门口像是展览似的,一排排咸鱼,一串串腊肉,迎着太阳冒着油光。小朋友最喜欢做的就是钻到这一排排晒咸鱼腊肉的竹竿下面,穿来穿去,顺便数一数谁家晒了几条咸鱼,有时候不小心碰到了竹竿,我们赶紧一溜烟儿跑得老远,留下大人的责骂声在身后。

    年食里还有很多手工制作的小零食,比如自制芝麻糖,红薯条,炒花生,炒板栗,炒瓜子等。每年进入腊月二十,家里的厨房都会飘出各种各样炒货的香味,我和弟弟总是搬着小板凳,围在妈妈旁边,假装帮忙打下手,递个铲子,拿个勺子,其实就是等最后起锅的那一刻。

    小孩子似乎对甜食都没有免疫力,在这些零食里面,我们最喜欢的还是麻糖,甜甜的麦芽糖,裹上炒香的芝麻,白色,黑色相间其中,要起来唇齿留香,这也是留在记忆里的味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扶苏

    我觉得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和文化气息的就是爆竹和对联了。爆竹声一响,除旧迎新就拉开序幕,对联一贴上,新年新气象的感觉就出来了。

    在我的老家,从正月初一到初七,鞭炮声络绎不绝,所有来访的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我们都必须燃放鞭炮迎接,除夕晚上关门,初一早上开门,也都例行放鞭炮,象征辞旧迎新。

    我们那时候还小,禁止放鞭炮,总是巴巴跟在大人身边,捂住耳朵,眯着眼睛,就等着那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过后,争着去踩地面上留下来的爆竹残渣。

    而对联,作为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载体,以其吉祥如意的文字传达了国人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早期的对联,都是手写的,买上几张红纸,写上一些期盼祝福的话语,或者总结过去一年的成果等等,大概人们对未来的期许都差不多,所以对联的内容大同小异。

    我的父亲擅长做对联写对联,小时候,我家的对联是所有对联里面最别具一格的,内容新颖,让人印象深刻。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所写的对联内容。

    小时候,我和弟弟最喜欢帮父亲贴对联,通常父亲搬来一把梯子,站在梯子上,我和弟弟站在下面指挥父亲,将对联贴得端正,不偏不倚,仿佛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而现在,父亲已年老,也没有精力再去写对联了,街上买来的对联也越来越宽,越来越豪华,大红底,烫金字却传达不出那股古韵悠长的美感。

    而年画,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载体,家乡人在过年时喜欢在大门上张贴年画,有的是一个胖娃娃抱着一条鲤鱼,象征年年有余。有的是两张相貌威武,扛着大刀阔斧的门神,通常是张飞和关羽,也有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等武将,有辟邪,保护家宅安宁的作用。也有的是一张倒贴的福字,寓意福到了。

    在我的记忆里,这些对联年画类的吉祥物,在春节期间是不能被损毁的,不然来年会不顺利,似乎这些红红火火的吉祥物承载了接下来一年风调雨顺的所有希冀。

    压岁钱小记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除夕晚上吃完团圆饭,小孩子就眼巴巴望着大人的口袋,因为过年的重头戏就在那里。父亲每年会分给妈妈,我,还有弟弟每人一个红包,叮嘱我们睡觉前放枕头下面,第二天早上要上交,我们只有一个晚上的保管时间。所以小时候对于压岁钱的印象就是除夕晚上的沾沾自喜以外,之后就没我们什么事儿了。装压岁钱的红包也格外喜庆,通常写有”大吉大利”,”恭贺新春”,”恭喜发财”等吉祥的字样。

    那时候特别企盼父亲能给我们少一点的零花钱,哪怕五块十块,至少这是属于自己可支配的零钱。除了父母给的零花钱,拜年走亲戚的时候,也会得到姑姑舅舅们给的压岁钱。

    小时候,所有压岁钱一拿到手均会上交,而长大后,别人给的压岁钱我们都自由支配,买文具,买衣服,买零食,每次开学后的那一个月,总是显得特别豪气。

    参加工作后,父亲便不再给我们压岁钱了,我和弟弟每年过年都会准备压岁钱给父母,这是一种反哺,更是一种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的弥补和亏欠。

    一般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了。该上学上学,该上班上班,就这样年复一年,时光更替。

    长大后,离家千里,回家过年成了一种强烈的企盼。越近年关,那股思乡之情越浓,而记忆里的那些对联年画,零食,压岁钱这些都不足以承载在外游子对家乡的寄托。真正让人牵挂的是远在家中日益老去的父母双亲,陪他们看看春晚,吃一顿团圆喜乐的年夜饭成了心里最深的愿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系列之四:喜乐年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qxattx.html